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特产 >> 浏览相关信息

种草莓引路 带乡亲致富

2013/9/16 16:39:02 点击数: 【字体:


  “快来尝尝俺这草莓!”

  蓝色的塑料桶里,红彤彤的草莓,随手捡起一个,就着田间清冷的空气塞进嘴里,果真透心儿的甜。

  春节期间,家家团聚过大年,当记者来到距离河南省信阳市区西南3公里的十三里桥乡探访时,程万德却还在自家的草莓大棚里忙活着。

  信阳市浉河区宣传部副部长刘传箱告诉记者,眼前这位貌不惊人的农户程万德就是这里远近闻名的“草莓大王”。

  “怎么想到种草莓的?”

  “我从八几年就开始种草莓了。”现年50岁的老程告诉记者,“那时候我刚从学校毕业回到村里,就想鼓捣点儿与众不同的,种过果树,搞过养殖,最后种上了草莓……”

  “您家里有多少亩草莓地呢?”

  “从最初的小打小闹,到现在已经有将近40亩地的规模了。”

  刘传箱告诉记者,“程老板”这些年的规模越做越大,眼前的这片大棚正是通过土地流转集中土地资源后新建的。

  “这些棚都是2.6米的高棚,有6米的跨度,塑料膜是3层的。冬季晚上最低气温能达到4.5摄氏度,保证正常的冬季生产没问题!”看得出,老程很满意自己家的新大棚。

  记者随着他钻进其中一个棚里,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地上一个覆盖着薄膜的木头箱子,“这就是蜂箱,利用蜜蜂给草莓授粉,省时省力坐果率还高;这些草莓不施农药化肥,请你相信,肯定是天然绿色的。”老程一边介绍,还一边给这传说中的“蜂箱草莓”做起了广告。

  过了淮河,这里已经属于南方气候,冬季阴冷潮湿,而为了干活方便,老程老两口就住在紧邻草莓大棚的砖房小院里,守着这一排排整齐的大棚。

  “90年代,我们的草莓都要到武汉去销;现在,一到逢年过节,几天工夫,棚里的草莓就都被市里和附近县里的游客采摘光了,那场面跟赶集似的。再说,市里的超市还跟我签订有供货协议,销量跟本不用愁。”

  “草莓的收益至少比水稻要高10倍;活儿多的时候我家1亩地要请100个工呢, 一天工资就得5000块……”记者没有问出老程目前的年收入,但这几个数字足以让人慨叹。

  十三里桥乡办公室的小向提供给记者的一份资料上显示,在以程万德为首的种植科技能人大户示范带动下,十三里桥乡于2005年成立了香草草莓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下,十三里桥草莓的种植规模和市场品牌效益大幅提升,而草莓,也渐渐成了十三里桥乡的一块“金字招牌”。

  截至2011年,全乡草莓种植面积已达6000余亩,种植农户2400余户,全乡草莓产值达1.2亿元,草莓种植农户人均产值收入1.5万余元。

  “老百姓都讲实惠,挣不到钱肯定不会干。”作为乡人致富的“带头大哥”,老程很谦逊,“其实我也没干啥,就是对任何东西都没有保留,这些年什么资料啊联系人啊,全跟大家分享了……”

  从最初的单一露地栽培、高垄地膜覆盖栽培,发展到现在的反季节高效温棚多层覆盖栽培,草莓栽培技术不断提高;从鸡心、全明星、欧洲一号等早年的品种,发展到现在的丰香、新世纪12号、甜查理等高产优质的新品种,草莓品种不断改良。

  小向告诉记者,近年来,在程万德等技术示范户的带动下,全乡草莓产值从最初的亩产2000元,提升到现在的1.5万元;草莓的上市期也从原来五一左右的两个月,延长到现在的6个月左右。

  “您种草莓这些年有过困难波折吗?”

  “有啊。2003年非典的时候,草莓一斤才卖四五毛钱,都亏本了。”

  “有没有想过放弃,改行呢?”

  “没有。政府的政策很给力,各方面都很给力。再说,我也喜欢种草莓,现在还弄了网站,这也算是一种生活方式吧。” (原标题:种草莓引路 带乡亲致富)

 

责任编辑:C005文章来源:科技日报(2012-02-02)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