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毛尖集团是信阳生产信阳毛尖的龙头企业,它有两大品牌,其一便是龙潭。”陈信胜的话音未落,被王海长称为茶教授的公司副总经理倪宝春来到了眼前。倪宝春温文尔雅,说话不紧不慢,说起制茶过程来如叙家常、娓娓道来,他的陈述有着毛尖一样的清新舒畅:
信阳毛尖的制作基本分为筛分、摊放、杀青、揉捻、初烘、复烘、毛茶整理等几个过程。手工制作和机械制作略有不同。我们刚才看到的第一幕便是筛分。杂质多、叶大的绿茶属于下品,所以筛分由手工来完成可以满足高标准的要求。其它过程也是如此。
“正所谓叶叶皆辛苦啊!”陈信胜插进来的话让我们在场的人频频点头。工作人员给每人沏了一杯成品,那茶叶在杯底整齐地绿着,一片片饱满而鲜嫩。这样的好茶来源于每一道工序的一丝不苟。
烘焙车间宽大明亮,当厅摆放着几十个整齐的不锈钢架,上面便是用于摊放的竹编的簸箕篮。龙潭公司制茶的过程可谓古今合一:他们的消毒流程、制作器皿工序以及各种设备运用都属于现代化范畴,而制茶的主要工序却都由经验丰富的老工人来完成!
工作人员拿来一些实验散茶,放在簸箕篮上,倪宝春为我们演示摊放翻检和烘焙的工序。讲解完毕,我也试着操作了一遍,倪宝春在一旁指导:手心不能向下,要向上;手指不能并拢,要张开;烘焙时不能静止,要晃动……很快,我便出了一身汗,但我却有了一个重大的收获:毛尖是这样炼成的。
毛尖属于不发酵茶,但它的制作过程一点都不简单。如生锅烘茶时,温度感必须掌握的极好,何时投放茶叶,何时挑翻稍快,何时把尖收拢,都需要丰富的经验和娴熟的技术。因此,浉河区委区政府将吸纳专业人才作为重点工作,已选派100多名大学生村干部到茶乡基层工作,为茶叶生产服务;同时积极培养种、采、品、卖以及制茶的能手。目前浉河区茶叶局有多名茶学硕士在那里任职,信阳毛尖集团也有多名茶业专家在其中辛勤耕耘。有了这样的人才机制,信阳毛尖集团成为了信阳茶业的龙头企业,它与文新茶业有限公司入选全国茶行业百强企业。
茶好,茶源要好,制茶工艺更要好。在龙头企业的引领下,信阳的新老茶业企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信阳红茶业有限公司入选省级龙头企业,五岳国茶有限公司连续多年在国内外茶叶博览会上荣获金奖并被评为“最受港澳茶客欢迎的中国茶叶品牌”,浉河港两潭茶叶专业合作社入选“中国茶叶十大专业合作社”,浉河港联农茶叶专业合作社入选“中华供销总社全国示范社”。茶企业的进一步壮大,加快了浉河区茶产业生态化建设、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步伐,提升了全区茶叶产业总体制茶水平。
品 茶
仿古的雕花窗格洞开,一杯信阳毛尖在窗下暗红色的木桌上,静静地冒着气。普洱、红茶用紫砂,而对于绿茶来说,玻璃杯就是最佳的茶器。先加水,后投茶,被称为茶艺中的上投法。数十片茶叶被纤纤玉手轻轻捻起,投入透明的热气中,缓缓地下落,慢慢地沉入杯底,很多白色细毛却同时升起,仿若在杯中唤来了一场春雪。
陈信胜说,此茶因其叶细尖而直,有如针状,又身披白毫,所以称为毛尖。此时,我想起了在茶园见到的茶树上的嫩尖,确实在翠绿的芽尖上有纤细的白毛。我摸出了衣袋中采摘的那两片嫩叶,看着它们轻盈的体态,听当地人七嘴八舌说起信阳毛尖的历史。
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把全国盛产茶叶的13个省42个州郡,划分为八大茶区,信阳归淮南茶区。《茶经》曰:“淮南茶光州(今信阳光山县)上……”旧信阳县志也记载:“本山产茶甚古,唐地理志载,义阳土贡品有茶。”看来那时信阳的茶已经成为名茶。到了宋朝,《宋史·食货志》和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中更是把信阳毛尖列为名茶。
民国时期,信阳茶区又先后成立了五大茶社,加上清朝的三大茶社统称为“八大茶社”。由于“八大茶社”注重制作技术上的引进、消化与吸收,信阳毛尖加工技术得到完善,1913年产出了品质很好的本山毛尖茶,命名为“信阳毛尖”。
此时,眼前玻璃杯中的毛尖已经全部沉到了杯底,白毛也渐渐消失不见,茶汤清亮透彻,仿佛也在回忆信阳毛尖的尘世过往。我将玻璃杯放到鼻下,深深吸气,那带有果木清香的茶香弥漫了我的胸腔,然后我轻轻呷了一口茶,在口中轻漱,让微苦的甘香铺遍整个口腔,然后再缓缓咽下,顿感回甘悠长。
品茶,有时候是在品背后的故事。
信阳毛尖最让人惊叹的故事是1915年2月,在当时中国人都不太熟知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经评判,信阳毛尖茶以外形美观、香气清高、滋味浓醇的独特品质,被授予金质奖章!信阳毛尖从此成为河南省优质绿茶的代表。1958年,信阳毛尖在全国评茶会上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如今,信阳茶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信阳毛尖的成茶品牌众多、质量优良。
如今浉河不但有绿茶,还有红茶。浉河区在全省率先成功研制“信阳红”红茶并推广生产,有效利用了夏秋茶鲜叶资源。浉河同时开发生产了丹桂红、信阳观音等新茶类以及以信阳毛尖为原料的蜂蜜凉茶、茶胶囊、茶微粉、茶含片等涉茶产品。
一杯毛尖犹自鲜绿,而我的耳朵已经闻游千载。茶香减淡,人们的诉说开始转为传说,从鸡公山上的“口唇茶”升起的雾气中会出现九个仙女,一直说到最近茶园附近茶农发现巨蟒。
传说和现实交织在一起,交织成一种氛围,将我深深地网住。我不禁抬眼往窗外望去,望向那青山绿水,望向那碧绿的茶林。浉河的山山水水,浉河的生态环境在我心底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意象。
茶 业
乘舟前行,斜阳印波。在波光粼粼中,我们登上了南湾湖的茶岛,一座茶文化为主题的旅游岛。这里风景秀丽,茶趣盎然。左一拐,一只巨大的茶壶在叮咚的古筝声中往绿色的茶盏倾倒着茶水,右一绕,一只巨大的毛笔在青石板上书写了一个大大的茶字……
在浉河区内漫步,处处可见茶意,人人可说茶经。这与浉河区以茶推动旅游业发展,促进其它产业互动的理念是分不开的。据浉河区区委书记邵春杰介绍,在茶叶产业集群建设中,信阳国际茶城项目作为河南省“十二五”重点工程,累计完成投资4.8亿元,一期项目建成试运行;文新茶叶新科园、信阳云龙茶包装工业园等亿元项目正在紧张建设中;文新三园、广义茶印象园、信阳华祥苑生态茶体验园、信阳正山堂茶叶基地、出山店茶果庄园等茶旅游项目进展顺利。
同时,浉河打造了一系列文化旅游项目,开展了茶论坛、茶展、茶艺博览、茶文化进校园等一系列文化会展活动。浉河这些举措不做作不铺张,而是采取了于细微处见功夫的方法,把茶文化渗透到每一个市民的生活中去,也渗透到每一个游客的旅途当中。
我们在茶岛上一座凉亭休息,离开的时候,一回身才发现刚才所在的凉亭竟然是一只大“茶壶”;我所住的酒店,也有一条茶文化长廊,里面有茶圣陆羽的雕像;当地著名的五岳国茶在北京、郑州、信阳开设的旗舰店内均设有茶道表演,弘扬信阳毛尖的茶文化理念。
离开信阳的时候,路过茶山,我们又下了车。遇到一位采茶的大姐,我们问她干了多长时间,她说一天;我们问她累不累,她说不累;我们又问她采了多少茶叶,她举了举挎在胳膊上的筐,我们看到茶叶只有小半筐。我猛然想起清代诗人陈章的《采茶歌》中的两句:“度涧穿云采茶去,日午归来不满筐。”
回到北京,每次再喝茶的时候,眼前总出现斜阳里那位大姐在茶山的小路上渐行渐远的身影,也总出现围绕着毛尖生产的那些忙忙碌碌的身影,于是口中的苦香忽然变得与众不同,变得回甘悠长……那是一种经历,是一种底蕴,是一种境界!正所谓,别有意韵在叶间。
如何鉴别“信阳毛尖”
1、干看评外形。首先,用双手捧起一把茶叶,放于鼻端,用力深深吸一下茶叶的香气。一是看是否具有熟板栗的气味;二是辨别香气的高低;三是嗅闻香气的纯正程度,凡香气高、气味正的必然是优质茶。其次,抓一把茶叶平摊于白纸上,看一下干茶的色泽、嫩度、条索、粗细。凡色泽匀整、嫩度高,条索紧实,粗细一致,碎末茶少的是上乘茶叶。
2、湿看识内质。湿看,就是开汤审评。开汤俗称泡茶或沏茶,一般先取茶叶3-5克,放入白色瓷杯中,然后冲上滚沸的开水200毫升左右。开汤后,应先嗅香气,接着看汤色,先尝滋味,后评叶底。
(1)嗅香气。茶叶经杯中冲泡后,立即倾出茶汤,将茶杯连叶底一起,送入鼻端进行嗅香,凡闻之茶香清高纯正,使人有心旷神怡之感者,就可算得上好茶。
(2)看汤色。看汤色应及时进行,一般在茶叶冲泡3-5分钟后,倾出杯中茶汤于另一碗内,在嗅香气前后立即进行。凡属上乘的茶叶,汤色以浅绿或黄绿为宜,并要求清而不浊,明亮澄澈。
(3)尝滋味。滋味是靠人的味觉器官来区别的,一般认为,绿茶茶汤浓醇爽口,属上等绿茶;如果平淡涩口,多为粗老绿茶。
(4)评叶底。评判茶叶经冲泡去汤后留下的叶底,看老嫩、整碎、色泽、匀杂、软硬等情况以确定质量的优次,同时还应注意有无其他掺杂。
(本版图片由浉河区委宣传部提供 )(原标题:信阳毛尖:别有意韵嫩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