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特产 >> 浏览相关信息

杞县:大蒜奏响农民致富新乐章

2013/3/11 15:17:24 点击数: 【字体:

    中广网河南频道消息(记者任磊萍 通讯员王新平)河南杞县把发展大蒜产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切入点,大力实施"大蒜带动"战略,大蒜产业越做越大,成了全县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
    
    眼下正是大蒜销售的黄金季节,生机昂然的金杞大地成了蒜的海洋。市场上、马路旁、村头边,地上堆的,袋里装的,车上载的尽是雪白饱满的大蒜,就连空气中都弥漫着浓浓的蒜香。
     
    在杞县苏木乡大蒜交易市场,记者看到,这里收购大蒜的店铺沿街林立,装满大蒜的农用车来回奔忙,过磅的、付钱的、讨价还价的,一派忙碌繁荣的景象。蒜农胡金岭高兴地说:“今年大蒜长势比较好,一亩地能产2500斤到3000斤,按现在的市场价格,能卖2000到2500块钱,一亩蒜的收入能顶3亩小麦的收入,顶玉米能顶3亩,棉花也能顶2亩。”
    
    苏木乡是杞县一个典型的大蒜之乡,全乡五万八千亩耕地,种植大蒜五万亩,大蒜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90%以上。这个乡的大蒜交易市场全长5公里,有固定经营户580家,一到收购旺季,有5000辆“奔马”农用车活跃在市场上,购销业务辐射周边十几个县和乡镇,日交易量最多可达万吨,日交易额两千多万元, 市场总交易额全年达到4个亿,是豫东地区最大的交易市场。近两年,这个乡的冷库储藏业也突飞猛进,现有冷库146栋,库容10万吨,是河南省冷库库容最大的一个乡镇。在去年全国大蒜节上,苏木乡被评为全国大蒜产业十强乡镇。

    目前,苏木乡专业从事大蒜经营的经纪人有两千多人,他们繁荣了大蒜市场,自己也走上了致富之路。 经纪人裴学荣:
    
    “我搞大蒜已经20年了,现在不仅搞大蒜收购,还储存,还加工,还销售,还出口,就说今年吧,从5月份我收了几百吨蒜,搁那儿有20天时间,如果现在按市场行情出手,就能赚十来多万。”

    杞县苏木乡党委书记孙万强:“通过大蒜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全乡经济的发展,农民得到了实惠,现在我们农民纯收入是3500元,光大蒜这一项占农民纯收入的80%,达到2500元,现在可以说,政府满意,群众高兴。”

    苏木乡是杞县大蒜产业发展最早的乡镇,也是全县大蒜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几年,杞县县委、县政府依托资源优势、走农产品产业化发展之路,把大蒜经济越做越强。杞县县委书记翟中州说:“目前,我们杞县大蒜种植面积已发展到60万亩,年产大蒜80万吨左右,全县大蒜总产值25亿元,全县农民来自大蒜的人均纯收入有1000多元,大蒜的种 植面积和产量在河南省排第一位,在全国排第二位,全县已初步形成了公司连基地、基地带农户,产加销一条龙的大蒜产业化格局。”

    杞县种植大蒜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特有的气候和土质适合大蒜种植,所产大蒜具有个大、皮白、不散头、耐贮藏、味儿辛辣等特点。为了提高大蒜产量,保证大蒜品质,县委县政府和农业部门作了大量努力。他们成立了大蒜研究所,具体从事大蒜育种、引种、管理等方面的研究试验和各项技术推广工作,并聘请中国农 业大学、河南省农科院、河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的大蒜研究专家学者,组成技术顾问团,开展技术攻关,同时,组织编印科普书籍、开展专家讲座,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及时宣传推广到千家万户。杞县大蒜研究所所长高尚文:“咱技术人员走乡串村到田间地头讲课,光有数字记载的,一个年度有上千场次,只要群众需要,我们都能到;印刷技术资料《大蒜春季管理意见》《高产栽培技 术》等各种科学技术吧,有七八万份。特别我这个电话,是公开的,24小时没关过机,每天光接受群众技术咨询不下20个,随即拨打,随即给解答。”

    近年来,杞县大蒜种植普遍采用了地膜覆盖、提纯复壮、脱毒快繁、无公害栽培、标准化生产等一系列先进技术,不仅使大蒜产量由原来的平均亩产1000公斤提高到1300公斤、最高达到1900公斤,而且使大蒜品质完全达到了国际检测标准。杞县农业局副局长郭景战说:

    “县委县政府出台公告,禁止高毒剧毒农药在市场上流通,比如甲磷、乙硫磷等影响无公害农产品、影响我县大蒜品质的这些高毒剧毒农药,一旦发现,严肃处理,另外, 利用广播、电视、技术培训等广泛宣传、深度宣传,让广大蒜农在生产过程中自觉按标准进行操作,按无公害技术操作。通过这几年努力,我们杞县被国家农业部定 为‘无公害蔬菜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县’,在市场上等于拿到了通行证。”
     
    在政府的引导下,杞县先后建成了苏木、葛岗、邢口等11个大蒜生产专业乡镇、150个大蒜生产专业村、15个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大蒜布局区域化、种植规模化、品种优质化目前初显成效。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决定大蒜经济能走多远的重要尺码。为扩大大蒜的国内外销售市场,杞县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全力打造大蒜品牌。2001年11月,在北京第三届全国农产品展销会上,焦裕禄的儿子,时任杞县县长的焦跃进亲自站柜宣传、销售大蒜,全国300多家新闻媒体竞相报道,"县长卖大蒜"的新闻使杞县大蒜一举名扬国内外,四海商贾纷至沓来。 
    
    此外,他们还建立了金杞大蒜网,利用各种节会寻求商机、扩大影响。2001年, 杞县大蒜在国家工商总局申请注册了“金杞”牌商标;2002年,“金杞”牌大蒜经国家质检总局审查批准,成为全国第一家获得原产地标记认证的蒜类产品; 2003年,杞县大蒜被中国果菜专家委员会授予“中国蒜王”称号;03年和06年,“金杞”牌大蒜还两次被授予“河南省名牌农产品”称号。 目前,杞县建成了5个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大蒜交易市场,培养了以大蒜经销为主的农村经纪人 5000多人,组建了100多家农产品销售公司,成立了近50家大蒜贸易企业,他们还在俄罗斯等国家和广州、上海等国内20多个城市设立了直销点,使大蒜 的销售渠道进一步拓宽,产品远销日本、韩国、西欧、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年直接或间接出口创汇5000万美元。

    今年5月份,杞县又成功举办了第一届大蒜节,大蒜知名度进一步提高,大蒜购销生意更加红火。杞县蒜业集团总经理郜同生:“现在已经进入了销售旺季,国内外客商聚集比较多,仅苏木跟西关这两个大蒜市场,每天大小车辆1000多辆,特别是西关,大小旅店都住的满当当的,全部是外地客商。咱职能部门全力以赴,都为蒜商、客商搞好服务,搞好指导,搞好协调,出现问题,咱随即给他解决。”

     杞县县委、县政府认为,要为大蒜寻求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实现和保持大蒜经济的科学发展、长远发展,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拉长农业产业链条、搞好大蒜的冷藏和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是必由之路。为此,他们出台优惠政策,营造优良的环境,大力引进和培植大蒜加工企业。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的中农大朝来农产品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以及开封联富食品厂、一品农贸公司等一大批大蒜贮藏、加工企业蓬勃兴起,目前,全县已建成大蒜保鲜冷库610座,蒜片、蒜粉等大蒜加工企业80多家,年贮藏能力20万吨,加工能力5万多吨。通过冷藏和加工,增强了全县大蒜产业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使大蒜每年增值5亿元以上。

     今年6月中旬刚刚建成投产的杞县万利蔬菜脱水有限公司是从周口招商引资建设的一家企业,他们从附近市场上收购个头较小的残次蒜加工成蒜片,每天可加工大蒜70多吨。通过大蒜加工,不仅企业受益,也拉动了当地的大蒜价格,使农民每亩能增加收入一二百元。
    
    公司的总经理郭宏亮给我们算了一笔帐:“厂里头收这个蒜三毛五一斤,咱没收之前是两毛七八,咱一加工,价格慢慢都提高了,现在涨到三毛八。大蒜卖高了,老百姓又能收益点,本身俺的利润也相当可观。蒜片加工成,合将近四千、三千多,能卖到五千多、六千,加工成蒜粒、蒜粉能卖到八千到九千,增值40%了都。”
      
    随着大蒜产业的不断发展,杞县围绕大蒜的收获、初级加工、收购、运输和餐饮、服务等第三产业也蒸蒸日上。在大蒜销售旺季,每天就有10多万人从事收获、初级加工、收购和运输等服务工作,日创收500多万元。在城郊乡、苏木乡、葛岗镇等乡镇的1000多个大蒜收购点和大蒜加工企业中,从事捡蒜、包装、 入库、加工、销售等工作的当地妇女、中老年农民和外地季节民工就有5万多人,每天收入都在30元以上。杞县县委书记翟中州:“通过发展产业化经营,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稳定了产业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和财政收入。今后,我们将把大蒜的精深加工作为大蒜产业发展的重点,高定 位、高起点、高标准构建大蒜的生产、研发、加工、销售产业化发展体系,力争通过3到5年的努力,培育壮大5到10个产值超千万、利税超百万的大蒜加工龙头 企业,使我县大蒜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大蒜贮藏能力达到40万吨以上,成为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国最大的大蒜产业化示范基地。”(原标题:杞县:大蒜奏响农民致富新乐章)
责任编辑:C005文章来源:中广网河南频道 原文时间:2007-06-27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