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素以面食为主食。蒸馍就像西方人做面包一样,是一门相当普及的手艺。祖祖辈辈相传的馍,也能做成工艺品,而且全国各地都有面塑手艺。逢年过节、红白喜事,许多地方都有蒸花馍的风俗。
沈丘顾家花馍却使面塑艺术品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顾家花馍有两个过人之处:一是保存时间长久,历年余而不霉不裂,再上笼蒸依然甜滋可口;一是造型奇特,像亚腰葫芦,还有小动物以及十二生肖等造型。
更不一般的是,一般民间面塑制品都是自家消费,而顾家花馍早在清朝末年就进入了流通领域,成为商品。当年,沈丘花馍的诞生地——沈丘老城镇曾有一条河流过,镇上有码头,比较繁华。过往的客人都要上岸捎一些顾家花馍。口口相传,顾家花馍名气越来越大。传说,袁世凯曾用顾家花馍媚献慈禧,这又使顾家花馍多了一层神秘色彩。前些年镇上有一整条街,家家户户都做馍,都叫顾家花馍。
沈丘老城镇原来是沈丘老县城所在地,现在是一个镇。正赶上镇上有集,来来回回了好几趟,向街上摆摊的人打听顾家花馍,有人说早没有了,有人说有好几家都在做,都是顾家花馍。最后由一位家在当地的镇干部引路,才找到顾家花馍的传人顾体成家。
给人干建筑活的顾体成匆匆忙忙赶回来,他只有1小时的空闲。顾体成已经60岁了,他说,现在姓顾的人只有他一个人会做花馍了。
他做的花馍就在院子里晾着,有我们平常吃的馍一半大小,很白,形状像个亚腰葫芦,还有几个小动物造型,但都比较粗糙难看。尝一尝,倒甜滋可口。据县志记载,顾家花馍底部有一个S形花纹,仔细看看,也没发现。
上世纪80年代,顾体成参加过省里的手工艺品比赛,还得了个奖。说起这个奖,他的情绪很复杂,有点骄傲又有点不以为然,认为没用。
当我们向他打听顾家花馍的历史时,他对我们很不满,嫌我们对顾家花馍的来历不了解。然而,他自己也讲不很清楚。还是事后我们在《沈丘县志》上见到了这样的记述:“顾家花馍是清嘉庆年间县城中一个叫顾二别子的人首创的,故称‘顾家花馍’,距今已有180多年历史……”
《沈丘县志》还记载:“顾家花馍在和面、蒸制技巧上有其一整套独特技艺,是当地颇有声誉的面塑工艺品。蒸出的馍洁白似玉,日久不裂不霉,即使存放年余,一经蒸馏,鲜嫩如初,味美清润,甜滋可口。”
我们试着打听顾家花馍的独特技艺,顾体成的老伴叫我们到厨房看他们家的和面机,说手工和面太费劲,他们家也用机器了。这是否意味着顾家花馍手工和面技术的失传?
对于蒸制技艺,顾体成避而不谈。只说,顾家花馍好吃主要是因为酵皮子好。酵皮子是传统蒸馍用来发面的东西,由多种东西构成。而现在人们蒸馍一般买现成的酵母,极少有人会做酵皮。
为什么能长时间不霉不裂呢?顾体成说,这没啥,主要是馍出锅以后要自然晾干而不是在太阳下晒干,干透就不会坏了。
顾体成承认,顾家的馍现在没有街上别姓人的馍卖得好。他分析原因是,馍形状没有别人捏得好。但他骄傲地说,馍味谁都不如我家,因为自己家的酵子是祖传的,谁也不会。
我们建议他也用心把馍捏得好看点,他摇摇头,说弄不成,也不想弄。顾家花馍有“传儿不传女”的传统,顾体成有儿子,可儿子不干这个,在上海跑运输。这个村有很多人在上海跑运输,有的资产达到了几千万元。卖馍当然不能与其同日而语。
别姓人的馍做得究竟怎么样?有人向我们推荐了54岁的陈志刚。陈志刚的馍果然形状要好得多。尤其十二生肖惟妙惟肖,颜色鲜艳,有一种写意之美。馍底部也没有S形花纹。陈志刚解释时说,好多年以前顾家的人会抟,现在谁也不会了。有了也是铁片印出来的。而现在买家讲究味道好,也很少有人知道花纹的事。
技术跟谁学的呢?他讲起了一段往事:1958年大跃进时,生产队开大伙,顾姓人在伙上蒸馍,他学了点。
陈志刚说自己的馍现在卖得好,腊月是旺季,一个月能卖三四十袋面粉的馍。他家正在盖的两层楼就是卖馍挣的钱。他介绍说,自己的馍好主要是因为酵皮子好。而酵皮子是用很多东西发酵成的,像曲子之类。现在一般人弄不好,很麻烦。他很有些知识产权意识。
妻子是他的主要合作者。夫妻俩说起做馍的艰辛异口同声。和面是一道重要工序,也最费力气、耗时间。陈志刚白天在一家工厂打工,晚上蒸馍。腊月里蒸馍多,夫妻俩手腕都肿得很高。早在3年以前,他就把第一道工序改由轧面条机来完成,然而,第二道工序揉面却还是用手工,十来斤面得揉一个多小时,很是费劲。可能正因此,原来整条街家家户户都做馍,现在只剩下三四家了。
做动物形状的花馍更要多费一些心血。一天能捏六七套就不错了。陈志刚的名气现在也越来越大,每年淮阳庙会都有人专门订做,深圳、郑州、北京等地喜欢收藏的人也都是慕名到他这儿买,也曾被邀请到省里参加工艺品展销,但他不愿意去,因为蒸馍实在太拴人了,这也是夫妻俩的主要收入来源。
邻居大嫂的儿子在北京工作,曾经拿了一套十二生肖到北京,已经两三年了还鲜艳如新,不霉不裂。他有什么绝招?
陈志刚和顾体成的回答一样,简单得令人意想不到:出锅以后不要在太阳光下暴晒,要自然晾干、干透。
顾体成和陈志刚,一个使祖宗的手艺在其手中退步的正宗传人,一个受到顾家花馍传统熏染并使其创新的异姓人。两个顾家花馍的制作者让人回味良多。顾体成的固步自封让人为顾家花馍祖传手艺的失传痛惜,陈志刚的埋头创新又让人为顾家花馍的发展兴奋。这种精神对所有民间工艺品的传承都大有裨益。再过若干年,还会不会有张志刚、李志刚,让后人有机会领略顾家花馍的风采呢?(本报记者郎志慧张靖通讯员郑森林)(原标题:顾家花馍失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