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子产首颁成文法典:结束秘法时代 开启法治时代

2013/2/21 11:36:30 点击数: 【字体:


子产首颁成文法典:结束秘法时代  开启法治时代
中国古代名人名案寻踪系列钩沉之八

 
    记者 马国福

    人物简介

   
子产(?~前522)春秋后期政治家,郑国执政。郑穆公之孙,名侨,亦称公孙侨。青年时即表现出远见卓识,子产治国特别注意策略,他一方面照顾大贵族的利益,团结依靠多数;一方面对个别贪暴过度的贵族断然给以惩处,以维护政府威信。他不毁乡校,允许国人议论政事,并愿从中吸取有益建议,而对自认为有利于国家的改革,不顾舆论反对,强制推行。他被孔子称为仁人、惠人。他“铸刑书”,公布成文法典,首创依法治国。子产执政之初,改革措施也曾遭到广泛斥责,但他不为所动,坚决推行。其后改革成效显著,人们又普遍歌颂他的政绩,甚至担心后继乏人。子产“铸刑书”对当时的治国方略、立法制度和司法制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对我国现今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产生重要的启示意义。

    A

    政绩名垂青史,《春秋》增光添彩

    初春时节,阳光明媚。记者站在郑州金水河畔子产祠园的祠园入口处,高大的门额牌楼显出祠园的气势。
   
    在牌楼不远处,立了一块石牌,上面记载了子产的生平,石碑上这样写道:“子产,古郑国人,又称公孙侨、公孙子,春秋时期任郑国宰相,著名思想家、政治家。为使郑国繁荣昌盛,对郑国的经济、政治和法律作了重大的改革。作封洫,改革田制;作丘赋,改革税制;铸刑书,改革刑制;立谤政,不毁乡校。通过改革,郑国得以较快发展,形成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国泰民安的繁荣盛世。念其功绩,故立祠园。”寥寥百余字,却极为精要地概括了子产不平凡的一生。

    子产是春秋时代郑国的著名政治家,被推许为“春秋第一人”。清王源说:“子产当国,内则制服强宗,外则接应大国,二者乃其治国大端……子产为春秋第一人。” 清李元度则直截了当地说,子产之德过于管仲,即使是诸葛亮,也不过是以管仲、乐毅自况,不敢比拟子产。的确,正是由于子产的光辉,“后半部春秋”才不至于过分暗淡。

    据记载,子产出生于郑国的贵族家庭,子产所处的时代,正当“王纲解纽”、“礼崩乐坏”的春秋晚期。郑国是西周后期兴起的一个小国,建都于今河南新郑。春秋初年,郑庄公(公元前743年-前701年在位)曾辅佐周天子,称霸诸侯,独步天下。庄公殁后,国难不断,自昭公而后,国君相继被弑,内乱不息,国运一蹶不振;迨至春秋中晚期,又屡遭晋、楚的反复蹂躏。子产生当晋、楚争霸的乱世。晋、楚争锋,首先都要征服郑国。郑国腹背受敌,左右为难。同时,郑国的内政同样十分困难,公族势力盘根错节。子产治国从内控公族、外御强国两方面入手。“拯之为国,族大宠多,俗淫而侈 ,又介晋楚之间,疆场日骇,民生蛰隘,未易以为治,而子产之相郑,则大有可观矣。”

    B

    承认土地私有,推行市场化改革

    郑国地盘不大,形势却异常复杂。子产早就有过精辟分析:“国小而逼,族大宠多。”地理上,郑国夹在晋楚两大国之间,如处幽谷,南北受敌,属于受气包型的小国。国内政局也颇为不妙,郑穆公N个儿子,个个都是郑国的大佬,其中先后上台执政的就有7个,相互之间打得昏天黑地。在公元前554年子产执政前的23年中,郑国就发生过5次大的宫廷政变。

    “子产亲身经历或亲手处理过郑国的许多政治事件,他明白,如不经历一场彻底的制度革新,内忧外困的郑国万难应付危局。”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这样说,“形势逼人,他执政后即大力推行了一连串的政治、经济改革,项项与郑国的发展前途密切相关。可是改革刚刚起步就很较劲,由于大大地得罪了既得利益集团,政策实施遇到强大阻力,有人竟在光天化日之下在大街上恶毒咒骂相国,甚至声言要买子产的项上人头。”

    此刻,就连一向颇为自信的子产都不得不回过头来,细细地审视一番这场自己主持的改革。

    公元前538年,是子产“作丘赋”的第一年,骂子产事件就是因这次改革而引发的。《左传》记载了这个著名的历史事件。

    公元前543年,即子产执政的当年,就大力推行“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恤”的政策。所谓“都鄙有章”,就是以城乡有别的制度分而治之;“上下有服”,就是贵族与百姓各守其界,不可妄为;“田有封恤”,是说私人田地各有疆界,修建给排水设施以利耕作。这些措施并非是对西周礼乐等级制的恢复,而是在“礼崩乐坏”的情况下,对社会秩序的重新确定,子产走的是依法治国的路。

    郑国素来因以商立国闻名于世。《左传》载,子产下令,不许贵族依仗权势强买强卖商人的货物,随意干涉百姓的经商活动,从而给民营商业的发展开了绿灯。郑国的富贾巨商经常在各诸侯国间从事经商活动,《韩非子》里讲述的那些有趣的故事,如“郑人买履”、“买椟还珠”等,都发生在郑国的大街上。

    C

    广开言路,不毁乡校

    春秋时,“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乡校,是休闲聚会的公共场所,人们常在这里议论国事。《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载,郑国大夫然明以乡校“谤国政”为由,主张毁“乡校”。子产说,为什么要毁掉呢?让大家在乡校里自由地议论朝政得失是好事啊。乡校是“吾师也”,“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子产的看法是,禁止乡校活动很容易,但这样做必然伤害很多人,就像江河决堤后的结果,无法挽救。那么,就不如开口导流,把人们的批评当做治病的良药。

   
责任编辑: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