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图书馆馆长王蒙(左一)向范氏后人赠送书法作品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国历史上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的一篇《岳阳楼记》,传阅千载,名垂青史。但很少有人知道,范仲淹的部分后裔就生活在通辽市。其中一位名叫范钦忠的80岁老人还把他参与编写、修订的《范氏族谱》赠送给了市图书馆。
范氏后人见面认亲 四兄妹激动相拥
9月10日下午,家住通辽主城区的三位范姓老姐妹在家人的陪伴下,来到通辽市图书馆。当70岁的范秀梅、67岁的范秀珍、62岁的范秀英见到自己的堂兄、范仲淹第29代后人范钦忠老人时,激动地拥抱在一起。“我们终于有哥哥了!终于见到亲人了!”得知要见到堂兄,三姐妹头天晚上都一宿没睡,“我父亲要是活着就好了!能找到族人,是他老人家一辈子的愿望!”范秀英眼眶红了。
范氏姐妹的老家在辽宁省盖州市榜式堡镇学坊身村,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一家人搬到了内蒙古通辽市大林镇。当时一家人并不知道通辽还有自己的族人。由于身处特殊的年代,父亲范广生从不提范仲淹的事。范秀梅说,她们从小也并不知道自己是范仲淹的后人,不过父亲总是叮嘱她们,天下姓范是一家,以后遇到姓范的,不论贫富,若有灾有难的,你们一定要帮!范秀梅记得,小时候她家里来了一个叫花子讨饭吃,一问说姓范,父亲热情地把叫花子请进家门,好吃好喝招待,在家住了一宿。后来父亲带着范秀英回辽宁老家时,听老家的四叔说起,通辽有一位名叫范钦忠的,是本家族人,务必要找到。返回通辽后,范秀英和两位姐姐开始了漫长的寻找,却一直无果,最近几年姐妹陆续搬到主城区,也没有放弃寻找。直到今年8月份的一天,范秀英的女儿李智鑫在一次偶然的机遇中,得到了范钦忠的消息。
原来,李智鑫的儿子是市图书馆的忠实小读者,一次李智鑫陪儿子来借书,看到市图书馆信息参考部主任王菲菲正在搬书,她上前帮忙,两人结识。由于李智鑫在科尔沁区史志办工作,聊天中王菲菲透露,有一位姓范的老人赠给馆里一本《范氏族谱》,很有史料价值。李智鑫听了,联想到母亲多年寻亲的事,赶忙拉着母亲来看族谱。经过详细对照,李智鑫和母亲确定范钦忠就是全家多年来要找的族人。“我哥哥叫范崇海,舅舅叫范钦福,这位赠书的范钦忠按辈份应该是我舅舅!”
寻找了几十年,没想到竟一直生活在同一座城市。经市图书馆帮助联系,范氏后人在通辽得以相认。市图书馆馆长、书法家王蒙特地挥毫泼墨,写下书法作品“中国范儿”,送给范氏兄妹。
通辽范氏为范仲淹第四子侍郎房后人
范钦忠1935年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1962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1986年来到内蒙古通辽四七二地质队,曾参与勘探、开发通辽霍林河露天煤矿,后来从通辽教印厂退休。由于长春老家范氏家族人员众多,范钦忠从小即知自己为范仲淹后裔。“文革”期间因其家庭成份为贫农,家中老式家谱得以侥幸保存下来。
1994年范钦忠退休后,萌生出整理、续写家谱的念头。多年来,老人先后前往东北三省以及山东、河北、北京等省市50多个县,搜集、考证了大量资料,与多位范氏后人合力,编辑出版了迄今为止最全面的《范氏族谱》。据范钦忠介绍,范仲淹共有四个儿子,还有十二个侄子均在朝为官,“范氏十六房”就是根据这十六人的官职命名的,如监簿房、忠宣房、右丞房等。范钦忠系范仲淹第四子范纯粹(宋朝时任兵部侍郎)的侍郎房第29代世孙,他介绍,如今范仲淹后人达到上百万人,分布在全国各地,乃至海外。
身为范仲淹的后人,范钦忠以有这样的祖先为豪。范钦忠小时候,他的太爷和爷爷就告诉他,作为范仲淹的后人,要好好读书,不能给祖宗丢人,要以祖先忧国忧民的思想去做人做事。
范家人非常重视范氏祖训的传承。范钦忠熟记家戒十条中“戒不孝不悌,戒不公不法,戒游手好闲”等要求,并以此教育自己的子女。范钦忠认为,范仲淹的思想是跨越种族和国界的,是经得起考验的精神财富,作为后人,更有责任将这种精神传承发扬。
记者还了解到,这次发现范仲淹后裔,得益于通辽市图书馆近年来开展的一项公益活动。市图书馆在有限的条件下,着力打造公共文化体系,面向社会常年广泛征集各类地方文献,包括图书、画册、报纸、期刊、手稿、拓片、照片、电子出版物等,以反映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地理、人文、宗教、风俗、民情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真实记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高的保存价值和研究利用价值。目前通辽市图书馆已收藏《范氏族谱》、《高氏族谱》和《李氏族谱》3部个人家谱和其他多种文献。家谱中大量出现的家族祖先的善举恩荣和各种家训、箴言,对于传播伦理道德,稳定社会秩序,有着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