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聚——访台湾随笔之二
2014/8/8 14:12:48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人生需要朋友,朋友多了聚会就多。聚会形式因时因事因人而异,大抵性格、爱好、地位相同或相近者易成为朋友,且常相聚,所谓“人以群分”者是也。相聚免不了高谈阔论,或人生、或社会、或文化,此乃情感交流、扩大知识面之好的机会。当然,聚会也有雅俗之分,荟荟众生者,恐入俗面大;而雅聚则富有浓郁的文化色彩。何谓雅聚?不妨以笔者所见所闻事实道来。
近期两次访台,首次是随文化代表团在台湾各大城市走马观花,绕了个大圈;第二次个人应邀访问,参加一个国际学术会议,集中在台北市8天。除了与老友杜教授及道中人交流外,又结识了一些朋友,由此了解到,在台北,有一个仅有6人的“读书会”,会员全为退休女教师、研究员。会长名叶甦,已过耳顺之年,知识面甚广,曾到过上百个国家,遍访了联合国确认的所有世界文化遗产名胜。两年前,她在北京遇到台湾的几位女士,在品评所感所闻时颇有共同语言,于是便商定成立一个高品位的读书会。大家认为她的名字很好,借“甦”与“书”的谐音,便称之为“叶书会”。
第一次聚会在会长家,主题围绕《文学家的美食地图》及《岛屿的餐桌》两本书,这是以作家的眼光评述世界各国及台湾烹饪的高文化品位的著作。同时每人烧一两道菜。酒菜摆好后,都要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谈这道菜的特点、意义及所蕴涵的情感内容。随后,则展开了广泛的话题,如某道爸爸最爱吃的菜,独有的口味是妈妈从几十年生活经历中特制出来的,它浓缩了这个家的历史,表现了家庭的亲情,它又是纯东方或者说属于纯海岛风味的。每人都在围绕菜和两本书讲故事、谈感想,从家庭到社会,从中国到世界各国,并在酒杯碰撞中将气氛引向高潮。此后,她们每月聚一次,大多以书为内容,基本由会长确定书目,一月内看完并写出读书感想,在聚会中畅谈自己的感受。
我了解这些情况很偶然,在参观台北世界花博会时,杜教授给我安排了他的学生陈丽文为我当导游。她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年轻,并酷似邓丽君,她说她已不年轻,前年退休了。她又约了另外两位朋友,一位是研究员,一位是教师,在游览中她们偶尔提及读书会的事,便引起了我浓厚的兴趣。我详细问了她们活动的情况。她们的爱好很广泛,但以文学为主,每月选一本书作为讨论题目,如《安徒生童话》、《托尔斯泰短篇小说》、《维梅尔的帽子》、《乱世佳人》、《绝版爱情》、《仓皇的岁月》、《月光下文学的海》等,此外还涉及绘画、书法等。台北经常有名作展,如梵高绘画,日本名画,各种大型古代书画展等,她们集体参观,然后聚会讨论。有时到大陆进行专题浏览,她们到过敦煌、新疆、上海、北京等,对各地独特的文化充满了感情,并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而这一切均是我们边参观边聊中得知的。我对其兴趣之浓厚,甚至远远超过我并不太热心的各国名贵花木。她们文化品位如此高雅的聚会,在当代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是极其难能可贵的,没有名利,没有杂念,她们只是在思想的碰撞和交融中获得新知,净化心灵,从而使自己进入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从身体、精神到灵魂得到升华。当然,每次聚会都会选不同的地点,也都要以美酒佳肴相佐。那天我们参观、浏览了花博会、于右任先生的故居和北投温泉,使我认识到,也只有博大、精深而充满睿智的中国文化,才能孕育出如此高雅的中国女性。临分别时,她们说,再过十几天,她们雅集的的题目将是《契诃夫短篇小说集》,希望我能参加。我说:“太遗憾了,后天我就要飞回郑州。其实我对契诃夫是下过大功夫的,年轻时不仅读完了中国所翻译的他的所有作品,并且购买了汝龙译的20卷《契诃夫小说集》,很愿与你们交流心得。尽管不能参加,但我将会把你们的这种形式和精神带回去。”我这样说,也打算这样做。我与朋友、学生每年都要有多次的聚会,并未有过具有专业性、学术性的讨论,从新年伊始,我也将每次的聚会变成关于书法及有关文化的研讨、品评会,增强“雅”的内容。如果能落实,也算访台的收获之一吧! 作者:周俊杰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文化中原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