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磊先生(右)给患者看病
张磊简介:
职称和专业:主任中医师,教授;擅长于内科杂病的治疗
成果论著:先后在杂志发表学术论文数篇,注释《产鑑》一书
详细介绍:原河南省卫生厅副厅长,河南中医学会会长,中药学会会长。《河南中医》编委,《中医研究》顾问,河南省中药新药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二部一局第二批师承制导师。现系国家“十五”攻关 “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继承研究”课题的国家级名老中医。
媒体评价:苍生大医、中医事业的守望者
这样的介绍可以让你比较清楚的了解他吗?我想是不能的,如果说挂他的号比火车票还难买,人们在冬天几天几夜的排队,河南中医学院三附院鉴于挂号人太多不得不几次更改挂号规则,然而还是供不应求,你对他的直观印象是不是更深一点?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提起中医,在河南,人们都知道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说到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人们都知道国家级老专家张磊。
张磊其人,医术精、人品好、医德高、医风正,几十年如一日。心系百姓,从不分贵贱妍媸;治病求本,能小方不用大方;把中医药简、便、廉、验等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解决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等问题上都做出了榜样。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位老人,又是怎样的一代名医?
年少从医 悬壶济世六十载
信阳市固始县地处江淮之间,山川秀美、民风淳朴、文化浓郁,享有“中国书法之乡”美誉,张磊便出生于固始县一个贫农家庭。张磊自幼读私塾,勤奋过人,同时悟性也颇高,“四书”、“五经”皆能自如背诵,为日后从事中医奠定了深厚的文化根基。18岁时,张磊便师从当地老中医张炳臣研习医理,出师后悬壶乡里,彼时便在当地小有名气。1958年,张磊考入河南中医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1983年调入河南省卫生厅任副厅长。退休后又返回医院坐诊。因其对中医事业的传承发展,在2006年的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中医药传承会议上获得了“特别贡献奖”。
无论在中医学院任教期间,还是在卫生厅做政府官员期间,他对中医事业的挚爱之情未减,对中医事业的探索未止,博采众方、勤求古训,正是这种挚爱和探索精神,为他成为一代名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张磊主任医师深受儒学思想的影响,崇尚致中和平,精心研读《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博采百家之长,勤于临床探索,在几十年的教学和临床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精湛的医术和良好的医德医风。
张大夫一生治学严谨,不但医术精湛,又言传身教,把自己的专业技术传给学生和弟子。他培养出的两个学术继承人目前都已在河南中医学院的医疗岗位上成绩斐然。记者在河南中医学院采访时,见到了孙玉信主任医师。提起张磊老师,他的钦佩之情溢于言表:“张老师精究方术、为人师表,是一名儒医、大医,他既重医术又重医德的品质深深地教育和影响着许多人。”
重辨证,求根本,直取天地真义;研岐黄,济苍生,正是大医本心
多年的积累和大胆的尝试,再加上严谨的治学经验,张大夫医理更加纯熟,医术更加精湛,尤其对内科疑难杂症的治疗,更有独到之处。张磊主任医师指出,内科杂症虽然病种多,病情繁杂,但按其性质,不外乎“寒、热、虚、实”;按其部位不外乎“表、里、上、下”这一规律。因此在治疗时,应采取“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等方法。遵循治病重在辨证,用药贵在精练原则,医术力求精湛,全身心为患者着想。
他常说,处方要合情合理,用药要恰到好处,否则将直接影响疗效。所以,作为一名医生,不仅要学习典籍,参阅众著,更要接受新知识,对治疗中疗效不佳的病例,要查阅有关资料,求索新法好方,尽力解决患者之痛苦。在探索中求新,在求新中发展。
根据多年临床经验,他善于独出心裁,出奇制胜,常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978年,他曾治愈一例小便不通的患者,患者为一个六岁半的小孩,小便点滴不出,痛苦不堪,患者先入某医院住院治疗,医生为其先行导尿,继而用针药,但是导尿管一拔出,小便仍点滴不出。医生用速尿剂也枉然,X光拍片,也未见异常。10天来,医生愁,家长忧。后在熟人的介绍下,其家长找到了张磊主任医师。张大夫认为患儿可能为肺气雍滞,肝失疏泄,而导致失常。遂采用提壶揭盖法治疗,以冀“上窍开,下窍泄”,也就是“欲求南风,先开北牖”的方法,药下须臾,尿液畅通,病告痊愈。
治病求本,是张磊主任医师遵循的又一规律。各种疾病都有其本质规律,现象是本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本质就反映出什么样的现象,但是也往往出现现象与本质不一致的病症。张大夫根据“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通过辨证、立法、用药三个环节,达到治愈之目的。有一患者50多岁,是焦作某化工厂的锅炉工人,因劳动后用装过化学漆的铁桶贮存的水加温洗澡,第二天即感不适,继之右胫浮肿,数日,整个右下肢肿胀欲裂,疼痛较为严重。
当地医院先诊为过敏,后诊为栓塞性静脉炎,曾用过多种抗过敏药物和消炎药物。中药亦曾用过清热解毒、活血化淤之剂,辗转月余,不见减轻,谓其非截肢不可。患者不同意手术,到郑州某医院求治,医生仍让其截肢,患者仍然不同意。随后就诊于河南中医学院,张磊主任医师根据患者病情的发展,认为劳后汗出肌疏,感受水湿之邪而致。由于水湿之邪淤阻经络,压抑肠道、郁而化热,郁而致淤。淤和热是病之标,湿是病之本。摸清其本质,随下药治疗,数日后由重转轻,月余后行走自如。三年后回访其病人,健康如常人。
中医治病,还应考虑到人的精神状况。人的精神面貌、思想状态,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皆有很大影响,可以促使病愈,又可使病进。例如精神情志受到过度而强烈的刺激,可使人眠食俱减,形体衰弱,此即所谓“因郁致病”。单纯的见病治病,是不能获得满意疗效的,甚至会导致不良后果。所以医务人员在治疗因精神因素而引起的疾病时,必须首先做好仔细的思想工作,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从而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正如《类证治裁》所说:“若不能怡情放怀,至积郁成劳,草木无能为挽矣,岂可借合欢捐忿,萱草忘忧也哉。”
他嗜好中医,但也不排斥西学,择善而从,以彼之长,补我之不足。根据其属肝阳上亢、或肝胆湿热、或肝肾阳虚、或痰淤阻的高血压病人,分别配以建瓴汤、龙胆泻肝汤、镇肝熄风汤或黄连温胆汤等。治疗中参考现代检验指标,取长补短、兼收并取,灵活运用,决不生搬硬套。他的治学格言是:“书要多读,理要精通,自知不足,勤学莫止,决心在先,毅力继之,勿华于外,求实于内。”这位深受人们尊重的好大夫,年年被该院评为“最佳医生”和“先进个人”,得到了全院同事及病人的衷心爱戴。
心系百姓,原无论贵贱妍媸;治病求本,何囿于大方小方
张磊主任医师谦虚谨慎,几十年如一日。对病人悉心治疗,处方用药务求准确,他常说:“下笔虽完宜复想,用记已到莫迟疑。”其人品、医风、医德广为病人颂扬。
张磊主任医师人品好。医乃仁术,作为一名医生,首先要做好人,要有仁爱之心,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痛病人之所痛。在同事们看来,他谦恭仁和,与人为善;在病人看来,他平易近人,富有爱心;在学生们看来,他倾其所有,诲人不倦。他常常对同事们讲,作为一名医生,如果没有一颗仁爱之心,就成不了一个好医生。视病人如家人,不能因病人身份、地位、贫富而行医。要一视同仁,对每位病人都要悉心照料,仔细询问,不断关怀,让病人真正感受到家的温馨。病人本身就很痛苦,如果再有歧视和高低之分,岂不更伤了病人的心?同时医生也失去了做人最基本的准则,就很难成为一名好医生。
张磊主任医师医德高。他认为:“医生不仅要有高超的医术,而且要有高尚的医德,如果医德不好,即使医术再高,也不能很好地为患者服务,甚至会给病人造成一些不应有的损失和痛苦。所以一个道德高尚的医生,举止、言谈、待人、处事、接物都应该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方能给患者留下美好的记忆。”
张大夫应诊,通常中午一点才能下班,可家门口常常又有等待的病人,或不远千里慕名而来的,或通过病人介绍而来的,或是达官富贾,或是小区商贩,或是流浪乞讨者,无论贵贱妍媸,一律先看病后吃饭。张大夫有句口头禅:老百姓看病难啊!老伴拖着病弱之体把饭菜热了又热,等他吃完,往往是下午两点多钟。这样的情况对张大夫来说是家常便饭,街坊邻里也早已司空见惯。对于张大夫的弟子们来说,这样无规律的生活难以适应,而张大夫已坚持了几十年。
张磊主任医师医风正。他说:“医生要敬业,要接近贫困大众,只要是病人,大家都要一样看待,遇到病情严重的患者,我就亲自登门为其诊治,不避污秽,不嫌烦琐,详细询问,仔细察看,细心分析,精确判断,而后为病人悉心治疗。”张大夫在谈到处方用药时强调:应视病人情况而定,该用大方则用大方,该用小方则用小方,当轻则轻、当重则重。据证用药,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皆有严格的规范。患者用药除特殊情况外,还应注意用药剂量的大小变化,绝不单纯为了经济效益而开大药方,用不该用的药,给患者及家人造成过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痛苦,而忽视了作为医生最基本的良知和医院的社会效应,心系百姓,时刻惦记着群众看病贵等问题。
张磊主任医师尊重客观事实,唯求事实真理。他说:“医生所从事的职业本身就是科学,科学是实事求是的,来不得半点虚假,无论医术高低,本事大小,都要实事求是,不能欺哄患者,不要做虚假广告,沽名钓誉,这样有害于社会,有损于医生的形象。”他临床实践中的病例记录,要求翔实记载。用量大小,药后效与不效,有何反应,均应如实笔录,从不效中找原因,不饰己非。他常说:“治愈的病例是经验,经反复认真治疗而乏效的病例,也是经验,认真总结失败教训也很可贵。”
他的老同事、河南中医学院原副院长冯明清告诉记者,张磊主任医师治学严谨、工作认真,在全院有口皆碑,无论是在医疗教学还是学术研究上都一丝不苟。该院党总支书记王亚平说,张磊主任医师的人品、医术、医德受到了全院教职工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并引用河南中医学院党委书记孙建中同志的话,从“三通一高”(“三通”即通文理、通医理、通事理,“一高”即高悟性)方面给予其很高的评价。
张磊主任医师曾挥笔写下了一首诗以表心志:“年将花甲意如何,忆昔思今感慨多。退政谁云无事事,重操医技镜新磨。”是的,几十年来,张磊主任医师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他挚爱中医事业,年事愈高,爱之弥深;传医道,授学业,诲人不倦。他用毕生的心血诠释了白衣天使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精神,用毕生的心血铸就了大医精诚的无悔人生,用毕生的心血书写了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唐代医学大家孙思邈云“凡大医治病,必当无欲无求,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生命。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
张磊医生谈医患关系和中医
研岐黄,济苍生,“仁”为上
当谈及医患关系、医德医风时,张磊语重心长地说:“医乃仁术,作为一名医生,既要有爱人之心,又要有爱人之术,仁和术是并重的。而仁术又不是空谈的,它体现在对患者治疗的各个环节。中医是辩证施治,疾病常常是寒、热、虚、实交杂,真假相混,因此在辩证中必须认真仔细,不能有丝毫马虎,既不能夸大病情,骇人听闻,又不能说大话,延误治机,更不能诋毁他医。”
“医贵能治病,更贵在能治大病,能治大病者为上医。大病非皆能治愈,但要治疗得当,效果明显,用药也是关键,所以仁术也体现在用药上。”对辩证用药,张教授深有感触,“医生应根据疾病的性质,轻重不同,以及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的差异等而遣方用药,病轻药重,为药过于病,病重药轻,为药疲于病,过与不及,皆谓失宜。”
“现在老百姓看病贵,其中就涉及到某些医生从经济利益出发去开大方滥用药。我一向反对医生乱开大方,药物既多,分量又大,贵重药也多,用不该用的药,给患者及家人造成过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痛苦,而忘记了作为医生最基本的良知。”提起老百姓看病贵,张磊忧心忡忡。
张磊认为仁术还体现在医生对病人的情感关怀上,也就是说医生不仅能开好有药处方,而且还能开好无药处方。在他看来,人的精神面貌、思想状态,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皆有很大影响,可以促使病愈,又可使病进。医生应针对病人的不同情况,或宽慰、或劝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充分调动病人的积极性,使病人树立起战胜病魔的信心。几年前,张磊曾诊治过一位老年女患者,该患者文化素养较高,喜画国画,因有丧偶之痛,整日郁郁寡欢,张教授在给她开完药方后,遂又赠诗一首:“雪里梅花雪后松,冷香高洁耐寒冬,一枝画笔重挥洒,何计歪斜与淡浓”。患者甚是高兴,不久又拿起了画笔,而且身体也逐渐恢复了健康。
让中医成为世界医学的主流
前段时期,围绕中医发生了很多争议,甚至有要取消中医的议论。对此,张磊只是淡淡一笑:“那些言论纯属无稽之谈,不值得批驳。”他说,5000年来,中国人就是依靠中医才保持了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及健康,中医是已被世人公认的“国粹”、“瑰宝”。中医的优势可以简要概括为四个字:简、便、验、廉。便是指方便,它不受任何时间、空间、条件的限制,在任何地方,都能够诊病,看病,没有药,可以用针炙,没有针炙,可以点穴治疗,不像西医那样需要检验、化验,也不需要那么多的仪器、设备。
在张磊看来,无论那种医学,关键是疗效。在常人看来,中医治慢性病,西医治急性病,其实不然,中医不但治小病,而且治大病,像肿瘤、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西医没有很好治疗方法的,中医反而疗效显著,副作用小。
早年间,张磊曾成功治愈过一位被西医诊断为需要截肢的患者。这位患者当时50多岁,是焦作某化工厂的锅炉工人,因劳动后用装过化学漆的铁桶贮存的水加温洗澡引起右下肢肿胀,疼痛难忍。当地医院先诊为过敏,后诊为栓塞性静脉炎,曾用过多种抗过敏药物和消炎药物。辗转月余,不见减轻,谓其非截肢不可。患者不同意手术,到郑州某医院求治,医生仍让其截肢,患者仍然不同意。随后就诊于河南中医学院,张磊根据患者病情的发展,认为系劳后汗出肌疏,感受水湿之邪而致。由于水湿之邪淤阻经络,压抑肠道、郁而化热,郁而致淤,淤和热是病之标,湿是病之本。随汤药治疗,数日后由重转轻,月余后行走自如。三年后健康如常人。
对于中医的前景,张磊说:“目前中医的发展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国家对中医事业的发展也愈来愈重视,并已逐步在制度、立法上采取措施来加强中医的地位。随着中国综合实力在全球地位的不断增强,本世纪生命科学的发展和人类回归自然的世界潮流,中医必将迎来一个大发展时期。因此,我们要抓住机遇,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手段,借鉴西医之长,完善、制定中医的标准规范,大力培养中医人才,不断推动中医事业在国际间交流和发展,让中医成为世界医学的主流,为人类的健康作出更大的贡献。”
其客厅墙上悬挂“清和”二字,该幅字由全国政协副主席马万祺先生为张磊题写,意蕴深远,这也许是对张磊教授献身于中医事业的最好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