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名旦王秀兰
2014/7/15 10:31:13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王秀兰老旦艺术形象
解放后在现代戏方面,王秀兰也做了很好的尝试,获得成功。她塑造的小芹、李双双、杨香草、金环(《野火春风斗古城》中角色)、《沙家浜》里的沙奶奶、《红灯记》里的李奶奶、《商店风浪》的女经理等都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尤以李奶奶和女经理深受广大观众和专家们的赞许,1964年这两个戏被河南电台录播。
王秀兰对待演出极其严肃认真,一登台就全身心投入角色。演出前她画好壮,穿好戏装,就如痴如呆般静坐一旁默戏,进入角色,不许别人打扰。用她自己的话说“静坐养神,入戏三分”。这样做是为了“变演员的我为角色的我”。
晚年王秀兰
王秀兰在表演上的最大特点是朴实无华,深沉含蓄,从人物出发,体验得真执,体现得真实,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看她的戏,常常令人觉得她就是剧中人,剧中人就是她。
《王金豆借粮》中的刘氏嫂子,是王秀兰的拿手作品。她准确把握住了人物的身份、性格,善于用深邃细致的独特感情去体验人物,真切生动的塑造出了这个人物。伴着欢快的音乐,刘氏嫂子迈着轻快的碎步上场,走至舞台中心,稍做停顿,随之用眼神报以嫣然的一瞥一顾,唱“今天本是腊月二十九,是个小进,到明天就是一个大初一”时,眼神流露出喜悦神态,使人一望便知刘氏嫂子就是个热心、善良、爽快能干的内当家。
王秀兰特别重视眼神的运用。她有一双明亮、清澈、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在她的表演艺术中,很善于用眼睛给人物以风采,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刘氏嫂出场就能得到碰头彩。再如“包饺子”一场,她那揉面、擀面皮等一系列动作,准确利落,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到厨房去取用具的几次上下场,各自不同的身段设计,显出她对戏曲程式运用的得心应手。每演至次,观众总是由衷发出笑声。1957年王秀兰率团赴上海演出此剧,得到上海戏剧界、电影界同行专家的一直好评。台上台下齐称她“胖大嫂”。当剧团由上海返回河南途径青岛,在军舰上做慰问演出时,又遇到了在当地拍摄电影《海魂》的赵丹、崔巍、高博、王丹凤等人。他们一见王秀兰就说:“胖嫂子,再给我们包顿饺子吃吧!”可见其塑造人物的深入人心。
王秀兰 秦香莲
唱念艺术是王秀兰艺术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王秀兰嗓音宽厚宏亮,音色质醇甜美,唱腔深沉含蓄,刚柔相济,吐字清晰。极擅于以唱腔表达不同人物的内心和情绪变化,做到寓情于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她不仅能一气呵成几十句的唱腔,数百句的二八、流水、慢板等板路的唱段也得心应手,对飞板、滚白、垛子等散板唱腔的运用更是熟稔。这些板式节奏比较自由,很能发挥她在吐字、行腔、收韵以及气息运用等方面的技巧。
例如在《秦香莲》闯宫一折中,秦香莲面对负心的陈世美回忆诉说了三年前夫妻珍重告别之情,公婆惨死之状,力图打动丈夫回心转意的一大段飞板转滚白,她唱得如泣如诉,唱中带说,说中带唱,字字泣血,声声带泪,十分感人。尤其唱到最后一句“我那去世的公婆哇”时,王秀兰采用了重喷口,一字一字垛上去,到“哇”字高腔时,先用颤抖的悲音(祥符调的寒韵)滑上去拖腔,而后用哭泣抖颤音滑下来,尾音回归胸腔,又用了一个哭音结束。把秦香莲温柔、善良、饱受凌辱的悲痛情绪表达的淋漓尽致,催人泪下。在《铡美》中,秦香莲控诉陈世美忘恩负义的一大段唱和《闯宫》一折却截然不同,形成鲜明对比。她以一泻无余的气势,把秦香莲的满腔激愤抒发得痛快淋漓,刚劲利落,激越的感情如瀑布奔腾而下,令人拍手叫绝。
王秀兰宗祥符调,但又不拘泥门户,勇于探索,融会贯通,充实提高自己的演唱技巧。她把能低回委婉的豫西调下五音揉进高亢激越的祥符调中,使整个唱腔刚柔相济,起伏跌宕。
王秀兰的念白也是一绝。有人评论说王秀兰的念白出语明快,入耳爽然,恰似一曲没有音符的语言音乐,比唱还要感人。王老的念白不仅吐字清晰,字真情切,而且气韵饱满,顿挫有致。用她自己的话说“一个演员在舞台上演唱,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让观众听明白你说些什么,唱些什么,所以口齿清楚是做演员的起码条件。”不论是念韵白,或是道方言话白,王秀兰讲究字的“五音四呼”,注重以字带韵,以情带声。她还十分强调研究和把握人物的出身、性格、情感,并晓之以情,这样念出来的戏文才能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如她在《秦香莲》一剧“闯宫”一折里那一大段劝夫的念白和“公堂”一折的“滚白”。如泣如诉,凄楚动人。再如《红灯记》中李奶奶痛说革命家史,这大段方言话白,王秀兰念得层次分明,起伏有力,时而如泣如诉,十二激情昂扬,字字如珠落玉盘,把老人对革命的爱和对敌人的很一吐而尽。
1961年,王秀兰率团到昆明慰问边防部队。大将陈庚特意点了王秀兰的《秦雪梅》。王老在《秦雪梅》中念的百十句的祭文,无论从声音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上,还是感情的起伏跌宕设置上,都是匠心独具。没有深厚的功力,是达不到如此炉火纯青的境界的。
中年后,王秀兰老师身体发福,许多当年的拿手戏只能忍痛割爱。加之王老生性恬淡,历经了种种磨难后,对名利看得更淡。以至于没有留下一部视频资料,录音资料和她那高超的艺术成就和艺术地位也极不相称。
晚年,王老师手术失败,面部留下疤痕,老人再也不能登台了。2000年河南把“三王”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的各时期录音精选合成全部《王金豆借粮》,邀请年过古稀的“三王”配像。王敬先和王素君老师都是重新披挂上阵,惟有王秀兰老师,只能让徒弟周静代自己配像。2007年,河南电台同王素君老师、石磊老师等人一同赴开封探望王秀兰先生,谈起当年往事,令人不胜感慨。王老还应戏迷强烈要求,念了《秦雪梅》中的祭文。虽然年逾八旬,仍是字字珠玑。如今,王老师和儿子孙子住在一起。衷心祝愿她健康长寿!如果王老能在暮年培养出一个好徒弟,把自己的流派艺术传下去,那就更好了。也希望有识之士能出面整理保存王老的资料,以飨我等与后人。(王亮)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中国戏剧网(2009-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