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大师赵铮的曲艺人生从艺50余年只留三部唱片(2)

2013/11/26 9:41:38 点击数: 【字体:

  除了这3部作品,我们现在能见到的只有赵铮创作的曲谱。这些曲谱是赵老师为自己的学生和后人创作的,她自己已无法演唱。

  “文化大革命”中扫了3年金水路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赵铮被迫停止艺术活动,被抄家、游街、批斗、隔离长达4年之久。4年后,赵铮被调入郑州市金水区卫生队当清洁工,一干就是3年。

  赵铮回忆说,那时天天凌晨3时起床,从大石桥开始,一直扫到省军区门口,当年的金水大道,几乎全是她的“势力范围”。“当时心态特别好,因为我知道我还会回到曲艺工作中来,观众还需要我。”赵铮说。

  扫了三年地,赵铮创作了坠子中折《双桨》、坠子小段《十个大鸡子儿》以及《马路宴席》等作品,主要创作对象正是周围的清洁工人们。

  “面对公众,应尊重别人”

  “给我照漂亮点。”昨日下午,面对摄影记者的镜头,赵铮艰难地扶了扶眼镜,抚平衣服上的褶皱,殷殷交代。

  “老人家还是这么注意形象啊。”记者说。

  赵铮对此似乎并不领情,艰难地说出了“尊重”二字,并示意儿子陈觉为她解释。用陈觉的话说,赵铮的讲究,不仅仅是注意形象,更多的是多少年来养成的习惯,“面对公众,应尊重别人。”赵铮在一旁听着,微微点头。

  在赵铮身上体现出“尊重”二字的,还有她的办学生涯。1973年,赵铮调回河南省曲艺团。遗憾的是,由于“文化大革命”期间的迫害,嗓子坏了,赵铮已无法重返舞台。出于对“河南坠子后继无人,曲艺创作人才缺乏,演出无阵地”的判断,她认为,曲艺必须有新生力量才能发扬光大,而办学,是她对曲艺事业尊重的体现。

  赵铮返回曲艺团的第一件事就是招募了20多名学员,这其中就包括现在省歌舞团的优秀演员于根义、陈涛等人。

  1981年前后,赵铮开始筹办省戏剧学校曲艺班。当时的建制是中专,每届4年,赵铮一共办了4届,也是仅有的4届,一共培养了100多名学生,从于根义、赵静到王小岳、范军,以及梅花奖获得者杨帅等,知名者数不胜数。

  “我没有徒弟,只有学生”

  “我没有徒弟,只有学生。”这句话,早在20多年前,赵铮就告诉当时的省委宣传部部长于大申。20多年后,赵铮再次将这句话重复说给记者。

  陈觉说她母亲是一个“知识型艺人”,讲究的是文、艺并举。赵铮的理论则是,口传心授地带徒弟不是办法,艺人不能光会唱,一定要有文化,文化是土壤,没有“文”就没法生“艺”。

  在河南提出“办曲艺教育”,赵铮是第一人。她认为,曲艺要发展,首先要抓文化。不少学生因为文化基础偏低,不能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唱了一辈子糊涂戏,说了一辈子糊涂书。年轻的曲艺演员要从基础学习,文史、乐理、声乐、器乐都要学,要扩大知识面。

  “我搞曲艺,要给后人留下一些东西……”几十年来,赵铮一直在奋斗。

  “我最高兴的是我的学生获奖,他们获奖比我自己获奖还让我高兴,因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直带着氧气管的赵铮,艰难地说出了采访过程中最长的一段话。

  赵铮在不止一个场合公开表示,她的一生都献给了曲艺事业,她也得到了一笔巨大的财富,那便是她的学生。在赵铮的心目中,这些学生就是她精神的寄托、心灵的抚慰、快乐的源泉。

  简板已被河南博物院收藏

  临别时,赵铮喃喃地示意陈觉,要求和记者拥抱一下。在记者伏下身,抱住老人,将脸和她的脸贴在一起的刹那,记者看到一丝快慰的笑容浮现在老人脸上。“这是她喜欢你的表示。”陈觉说母亲老了以后,碰到喜欢的年轻人,离别时总要拥抱一下。

  没有留下多少自己的原声坠子作品,在赵铮心中并不是一件太大的憾事。她说,一个好老师不一定是好学生,一个好学生不一定是好老师。“我既是一个好老师,又是一个好学生,这就足够了。”

  目前,河南博物院已收藏赵铮演出用的简板,并打算收藏她的曲谱。 (记者龚瑾)【原标题:大师赵铮的曲艺人生从艺50余年只留三部唱片】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河南商报 2006-10-31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