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宝平,1968年生于河南省太康县,中国书法家协会青少年工作委员会委员,河南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书法家协会行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河南省书画院专职书法家。
姜宝平的书法清新朴厚,崇尚志气和平、不激不厉之美,在追求苍韵遒劲的河南书法界独树一帜。多幅书法作品入展第二届、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全国首届、二届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等国内外书法展;曾获第二届河南省五四文艺奖书法金奖、《世纪之声──河南省美术、书法、摄影艺术大展》二等奖、河南省行草书展二等奖、《书法导报》国际书法篆刻年展专业组二等奖。
学习书法是兴趣使然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姜宝平先生学生时代就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是文革时期的太康县,一位被打成“右派”的老先生,经常拎着油漆桶在县城里四处书写宣传标语,老先生的书法力道遒劲,闲来无事的我常常跟在后面观看。时间久了也就慢慢喜欢上了书法。”
为学书法偷偷采集拓片
70年代的河南农村,书法资料非常匮乏,古代碑文拓片成了姜宝平追逐的对象。一个偶然的机会,姜宝平听说淮阳县太昊陵有一块石碑书法写得好,就前去学习。找到那块石碑后,姜宝平被石碑上精湛的书法技巧所折服。为此,他偷偷采集了碑刻拓片,结果被管理人员发现要处理他……
也许是姜宝平对于书法的执着感动了管理员,此事后来不了了之。但姜宝平对书法的热切渴望和执著追求却是他走向成功的坚实基础。1986年11月,姜宝平走进部队,他的书法特长在这里得到了发挥。他办板报、在基层连队搞书法培训,还在部队办起了个人书法展。部队浓郁的文化氛围为姜宝平的书法创作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守古知变 学而能思
纵观姜宝平的书法创作你会发现他师古而不泥古。多年来姜宝平在临古上下了大功夫。“习练书法仿佛就是每天和历史上的大师们直接对话,那是其乐融融的事情。王羲之飘逸灵动,魏晋风韵;颜真卿大气厚重,堂堂正正;米芾潇洒变化,八面出锋;徐渭放荡不羁,汪洋恣肆;傅山波涛滚滚,一泻千里;王铎纵横跌宕,变幻无穷;汉碑朴茂,稚拙;章草古雅,蕴藉等等。学书的过程就是和这些大师心灵沟通的过程,他们的心态、性格、思维、智慧、阅历都在滔滔不绝地讲给你,你学得越深,他们越毫无保留。世上还有比这更直接更有益身心的活动吗?与大师要说、要谈、要争论、要超越,需要时间、毅力、需要灵性才气,书法走到最后眷顾的往往是那些肯下苦功且有才情的人。但是,一味的学习古人是不够的,能把古人的东西裁而化之,用于自己的笔下,做到笔笔有来历、字字有化裁方得真功夫。”姜宝平如是说。
笔笔合古人,又非步趋一途,规模一家,足见姜宝平是一位守古知变,学而能思的书家。
河南书坛的一缕清风
姜先生擅长行书,结字减其跳踯而加以平正,行笔减其诡谲而务求精准,章法疏朗,行列齐整,望之清隽之意扑面而来。
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宋华平先生这样鉴评姜宝平的作品:宝平的书法创作出以性情,强调从书家性情及审美的立场出发;追求笔随意动,从容淡定,气象超然的艺术境界。
著名的书法理论家、《书法导报》副总编辑孟会祥认为:宝平兄不论作何种书体,皆有清气,这是他自觉的追求。宝平兄偶涉章草,大概是为了增加行草书的朴厚,然而种瓜得豆,其章草的潜力却不小。其章草,不作流行的乱头粗服之态,而与文人草稿书如索靖、史游、皇象为近。其楷书笔致细腻,墨彩绚烂,清新高雅。于是有人认为其凝重不足,要知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也。不禁想起有人论朱自清的学问文章,以为清浅是其短处,而鲁迅觉得,清澈见底总比一潭泥水要好。如果朱自清也写得老辣深沉,那就不是朱自清了。
姜宝平几十年如一日,倾心追求书法艺术的至高境界,不断提高书法造诣,收获了累累硕果,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的同时,也为河南书坛带来一缕和惠的清风。(中国文化传媒网河南频道 记者 李雯)【原标题:河南书法名家系列之姜宝平:清风吹翰墨 落笔现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