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一行来到住在新郑龙湖的许文华的“揽云轩”书屋。当脚步踏上一楼的时候就听到从三楼飘来动听的古典音乐。跟随许文华学画多年的一位学生说,那是老师在作画时播放的音乐。果然,走进屋内看到许先生正在桌案上挥毫作画。
许文华说,他喜欢在音乐中作画,音乐能给他带来创作灵感。随着高低起伏,低沉婉转的音乐响起,只见他右手执笔,左手后翘,笔墨在宣传上不时跳跃,左手时而扬起,时而后翻,时而在前方以手作目测状,笔走龙蛇,龙飞凤舞。作画时的许文华,身形宛若一只展翅飞翔的雄鹰,仿佛翱翔在太行山陡峭的悬崖之间,穿梭在太行山深谷的溪流边,深深的陶醉在创作的快乐中。
浓淡不同的墨色和劲健的笔力积点成面、依面托线,造成面线相依之势;着力表现物象丰实结构的同时,更着力于对“势”的营造。用丰富的墨法表现出太行的神韵,完全用笔墨的疏密变化和线条的流动表现出太行山水的生命。他笔下的山林繁茂而又不失隽秀,生机盎然,传达出他对太行山的热爱之情。
天资聪颖爱绘画
许文华,国家一级美术师,有着深厚的文化修养和坚实的绘画功底。现任河南文砚书画艺术中心学术总监,中国文艺家俱乐部书画院培训处副主任,中原书画院客座教授,河南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今年42岁的他,性格开朗,豪爽。因为父母都是农民,在农村长大的他,对故乡怀有深厚的情感。烟波浩淼,清秀飘逸的黄河故道从小就孕育了许文华一颗艺术的心灵,用他母亲的话说,在他学会爬行的时候就拿着树枝在地上“画画儿”了。
上小学的时候,村里有位马姓的农民画师,许文华就时常到他那儿观画,学画,马老师给他幼小的心灵上烙下了艺术的痕迹,那是他学艺的启蒙老师,许文华说,至今回想起来还对他怀有感激之情。
醉心太行绘丹青
中国的名山大川很多,黄山、泰山、华山、昆仑山,各个风景如画,各有特色,而许文华独爱太行山。他说,太行山是中国的“脊梁”,它既有泰山“齐鲁青未了”的世事沧桑痕迹,也有层峦叠嶂岩石祼露的华山奇险的峻峭气势。太行山潜在的精神与他画气质暗合的缘故,使他能从满足感里找到新奇。从此,他选择了太行山。频繁登上太行,与当地村民们朝夕相处,逐渐爱上了那里的山,那里的人,那里的空气,那里的一切。
太行山五龙口村(位于河南济源市)的男女老幼几乎没有不认识那个叫许文华的“大胡子”。许文华对村子也相当熟悉,“村里哪个地方有个大石头我都知道,闭上眼睛走路都不会绊着”。他把在那里生活当成一种荣耀,和那山,那人已经融为了一体。不管是逢年过节,还是婚丧嫁娶,大小事村民们都忘不了告诉许文华,并不是为了让他“随份子”,而是他们知道,许文华是非常喜欢农村那种热闹的场景。
他说,自己就好像是太行山嫁出去的姑娘,每年的十月份左右,当地的山民朋友都会过来把他接去。因为,一到秋季,山上的山楂、柿子都红了,满山望去,红彤彤的,格外诱人,此时作画,是再好不过的了。当地人也想让许文华过去,品尝山上的野果。但是,山上一到十月份路就不好走了,当地人担心他的安全,所以每年都会接他。许文华说,在太行的日子是最惬意的,远离都市尘嚣,难得独享那份清静和悠然自得。
多年的写生、观察,反复揣摩,使他找到用传统笔墨语言的点、线、面结合太行山特征的最富有震撼力的绘画艺术形式。在创作前他通常先着重培养自已的心理感受,使自己处在亢奋的思绪中,然后胸有成竹的大胆勾线、落墨,一气呵成。他努力打破传统的布局,采用满构图的平远、高远法,以增强画面开阔的大气美。把握神秘、厚重的太行大境界大时空的感受,借鉴其他绘画语言的要素、淡急渲染,以求整个调子变化协调。在色彩的处理上,淡色染,干色擦,重点烘托视觉气氛。
一个纯粹的美术工作者
许文华对名利看得很淡,一些大学想聘请他为教授,到学校给学生讲课,他不干,他说我是个农民,不是什么画家,顶多就算是个美术工作者。他始终把自己定位为一位纯粹的美术工作者,只愿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专心作画上。
他说,很多人都在批评商业化的炒作如何的不正当,而背后却做出一些连自己都觉得羞耻的事。对于商业化的趋势,他有自己的想法:商业化的运作是很正常的,甚至炒作都是正常的,只有这样,才会突破“以买画为荣,卖画为耻”的心理。死要面子活受罪最要不得,画家也是要生活的,关键是把握住自己的底线,不能采用不正当的手段进行宣传、吹捧。所以,看待自己的画,许文华从来不做评价,他最厌恶的就是,为了名头不惜一切代价自吹自擂的做法,“社会有标准,群众的眼光是最亮的。”
“昨天取得的成绩将由种子变成一棵小草,我渴望绘画界的老前辈能像春风春雨一样滋润我一下,我会茁壮成长,将来我也会开出一朵花,结出一粒子来报答社会。”自己强大了,帮助更多的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深藏在许文华的心中,这与他的老师吴建潮、罗镜泉的教导有很大的关系,二位大师不仅绘画造诣精湛,为人处事更是高风亮节。这些深深地感化着许文华,使许文华放下年轻人那颗浮躁的心,脚踏实地地勤学苦练。
许文华他不求闻达,不趋时尚,仍沉潜在自己的求索之中。他的艺术反映在他的作品中,而他作品中那种直率与朴实,正是他品格的折射。他把山水美的表象与山水美的本质作为合一的追求,在心灵平和中达到一种平淡与安静的“物我两忘”境界。
他还通过山水画的面貌抒发自己的心灵情感,使观者有种“临春风,思浩荡;望秋云,神飞扬”的遐想。许文华的山水画置于太行山丰茂意境、开阔厚重、绵亘深远的大自然中,并通过不断变化的手法,舒展着自己的山水之情。
近年来,许文华的作品屡次在全国获大奖,其作品在“九七香港回归”书画展中获银奖;在“第四届海峡两岸书画大赛”中获金奖。中央及省市多家媒体曾多次报道过他。他的作品及个人传略入编海内外40余部大型画册人物辞典。
计划“面壁”十年搞创作
“父母给了我生命,太行山给了我创作的源泉,学画的经历很简单,但对于真心艺术创作的人来说每一天不是血与肉与灵魂的煎熬。因为创作的路上没有路标,有路标的路恐怕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创作,那只能算是临摹了。”
采访中,许文华道出了走过的艺术道路上创作过程的艰辛。展望未来,许文华道出了心中谋划已久的宏伟蓝图。他计划完成一部大型百米长卷画作《太行丰碑》,内容涉及太行山的人文历史,从古代愚公移山,到春秋战国鬼谷子授业,从杨家将抗辽,到八路军抗日,再到新中国修建“人工天河”红旗渠等等在太行山上所发生的一个个传奇故事,将太行山的山水与人文历史结合起来,组成一幅幅跨越千年历史宏大画卷。他说自己已经用十多年的时间搜集了很多素材,将再用十年时间去完成他的这幅百米长卷巨作《太行丰碑》。(智泓 陈文杰 通讯员杨正华)【原标题:翱翔在太行山上的雄鹰——许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