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王实味:河南大学的真诚赤子

2013/7/23 9:18:29 点击数: 【字体:

    王实味,现代作家,翻译家。本名王思韦,字叔翰,王实味是他常用的笔名,还用过实微、诗味、石魏等笔名。1906年3月12日生于河南省潢川县樊城铺一个耕读人家。1914年入潢川第二高等小学插班读三年级。1920年春考入潢川第七中学,开始接触“五四”新文学。1923年考入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河南大学前身)学习。因为学校以培养留学生为主,所以非常重视外语教学。王实味天资聪颖,刻苦勤奋,英语水平提高很快,这为他日后的文学翻译和参加革命后做翻译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24年,留美未成,到开封邮局工作。1925年9月考入北京大学文学院预科。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因谈恋爱被支部书记公开批评而脱离了党组织,又因经济困难而辍学,辗转南京、山东泰安等地,当过文书,做过教员。1929年到上海,从事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翻译出版了德国霍普特曼的小说《珊拿的邪教徒》、法国都德的小说《萨芙》、英国高尔斯华绥的小说《资产家》、美国奥尼尔的剧本《奇异的插曲》、英国哈代的小说《还乡》等。1935年回河南开封,任教于省立女子中学。1937年在开封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奔赴延安,任教于鲁迅艺术学院,不久调到马列学院(后改组为中央研究院)编译室,翻译了近200万字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后又调到中央研究院中国文艺研究室任特别研究员。

  王实味的文学创作活动主要集中在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他的处女作中篇小说《休息》写于他刚入北大的1925年底。小说由黄秋涵写给实微的八封信组成,没有明显的故事情节。秋涵在信中解剖自己有着“暴烈的火性”,他阅读《创造周报》、《东方杂志》等进步报刊,认为自己是“自觉的青年”,这都可看作是青年王实味的自况。在第八封信上,秋涵写道:“我们青年的使命就是要用我们的力去捣毁一切黑暗的渊窟,用我们的热去浇灭一切罪恶的魔火。拯救阽危的祖国,改造龌龊的社会,乃是我们应有的唯一的目标与责任。”作者搏击社会的理想和热情跃然纸上。《休息》由徐志摩编入“新文艺丛书”第八种。1926年2月14日,王实味创作了他的第一篇乡土小说《杨五奶奶》。这个2000余字的短篇,由两个小故事串联,没有精细的刻画,类似一篇人物速写。但是生动的对话、流畅的语言、杂夹着的通俗易懂并具幽默感的地方民间语汇,使人物形象逼真地凸现出来。它表明作者在生活素材积累和艺术素养上都已有了相当的准备。小说在徐志摩主编的《晨报副刊》2月27日头条刊出。7月,王实味又创作了近两万言的乡土小说《毁灭的精神》,发表在10月至11月的《现代评论》上。这两篇小说散发着浓浓的乡土气息。之后,他又在《创造月刊》上发表了《陈老四的故事》,在《新月》上发表了《小长儿与罐头荔枝》。

  他的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祖国的真诚、对故乡的挚爱。他同情被侮辱被损害的弱者,向往革命,希望变革旧社会。他向往光明、追求光明、追求完美。他认为革命队伍的一切都应该是美好的,人人都应该是“赤子”,所以对延安的一些不合理现象痛心疾首。再加上他的性格有些偏激,敢爱敢恨又容易走极端。1942年2月,延安整风运动开始。他发表了《政治家·艺术家》、《野百合花》等杂文,批评党内的不良现象。他是真诚的,完全出于一种对革命负责任的态度。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他文章的观点、言词都显得过于偏激,有的甚至被敌人所利用。3月,毛泽东在《解放日报》召开的座谈会上批评王实味等人“是从不正确的立场说话的,这就是绝对平均观念和冷嘲暗箭的办法”。从4月7日起,《解放日报》开始载文批评王实味的观点。之后,对他的批判逐步升级,10月23日他被开除党籍,并先后被定为“反革命托派奸细分子”、“暗藏的国民党特务”和“五人反党集团”头目。1943年4月1日康生下令将王实味逮捕。

  1947年3月,胡宗南进犯延安,中央机关撤离,7月1日在山西兴县,王实味被处决,卒年41岁。毛泽东在1949年得知王实味被错误处决的消息时,大为震怒。但由于种种原因,此冤案到20世纪80年代才得到平反。1991年2月,公安部作了《关于对王实味同志托派问题的复查决定》:“经复查,……1946年定为‘反革命托派奸细分子’的结论予以纠正,王在战争环境中被错误处决给予昭雪。”几十年后,王实味的冤案终于得到彻底纠正。他85岁的夫人刘英同志,把公安部送的1万元慰问金捐赠给当地(湖北省十堰市)文联,作为青年文学奖励基金的一部分,以表达对王实味的深切怀念。韩爱萍【原标题:王实味:河南大学的真诚赤子】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2003-1-27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