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胡老 您胜利了

2013/7/22 17:11:53 点击数: 【字体:

    “胡老,您胜利了……”陕师大教授李震向胡征先生的遗体深深鞠了一躬后,结束了自己的发言,完成了对这位一生历尽坎坷的老诗人的致敬。昨日上午,殡仪馆告别厅内,那幅液晶挽联正在闪烁,“一世英名文坛豪杰诗骨铮铮风流锦绣千万代;半生戎马征途险峻正气堂堂苍凉悲歌九十载”。

    以九旬之身于1月29日辞世的诗人胡征躺倒了,带走了人们深深的敬意与感慨。

    中国作协、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省社科院等送来的花圈,素花朵朵,挽带飘飘,在冬日的清晨,肃穆地装点着胡老的灵堂。

    胜在气势磅礴的诗作

    “在这个平静的早晨,我们来这里送别一位老人,但他不是一个普通的老人”,省作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雷涛沉痛地开宗明义。告别仪式后,雷涛对记者表示,作为一位著名诗人,胡征创造过不可磨灭的辉煌,他气势磅礡的长诗《七月的战争》与《大进军》,今天读来,使人仿佛听到刘邓大军跃进大西南的金戈铁马之声,在诗歌领域,无论是创作实践还是理论建树,胡老的成绩都令人高山仰止。胡老的辞世,使文学界失去了一位优秀作家,社科领域失去了一位贡献突出的学者。“胡老一生,确实如挽联所言,是诗骨铮铮、正气堂堂”,与胡老平生交往颇深的省作协党组副书记徐烨对记者表示。徐烨称,胡老是一个秉承了真正的艺术精神与人格精神的大写的诗人,作为“七月诗派”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一生坚守着自己的创作及人生理想,他的创作十分勤奋,他的信念十分坚定,在经历了人世间那么多突如其来的变故之后,两次牢狱之灾、两次丧子之痛、妻子的悲愤辞世这些严峻的人生打击之后,胡老能始终坚守着自己独立的精神天地,笔耕不辍,令人感佩。

    著名评论家、省文联副主席肖云儒自称是胡老的一个崇拜者,“胡老一生,在时代与个人命运深沉的变化之中,经历了青春的追索、中年的幻灭与晚年的超越。以诗歌为例,他的一首《诗问》是一百多个发问,气势磅礴,一泻千里,类似于屈原的《天问》,只发问而不作答,但仅是这些发问就可以使人感受到他的深度、高度,特别是他晚年,从精神的高空俯视社会,俯视人生,已经进入了一个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

    胜在淡泊达观的人格

    西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刘卫平忆起了一件往事,当时有个研究生要做一个关于胡老的课题,刘卫平就带着这位学生一块去胡宅拜访,谈话至今记忆犹新。他说,胡老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历经沧海桑田的老水手,平静而从容,睿智而达观,话不多,但能让人感觉到一种沉雄而博大的气息。最难能可贵的是,经历了岁月的风霜之后,他没有变成精神委顿的冬烘先生,也没有把才华与棱角磨平,更没有愤世嫉俗或怨天尤人,而是变得更加智慧、更加达观,值得人们发自内心地尊敬。

    著名评论家李星认为,胡征从知识青年投笔从戎,后来到文学艺术部门,可谓是一位学者型的诗人,在陕西诗歌界有广泛、深刻的影响,他完全是军人习惯与文人习性的结合,雷厉风行、嫉恶如仇、刚直不阿,在不得志的情况下又能很达观,很从容,这在当时陕西的文学界是绝无仅有的。一直很敬仰这个人,接触过很多次,这个人一看就没有外在的包装,经常是很真诚地对待年轻同志。

    胜在百折不挠的信念

    “胡老毕生体现了信念二字”,省文联副主席黄道峻到胡老家中吊唁之后,感慨颇深地说:“胡老对艺术、对生活,一直有着非常坚定的信念。”2002年,黄道峻曾与《中国艺术报》总编一起去拜访胡老,胡老当时谈了很多,大家还看到了一张相片,胡老的妻子辞世时手里拿着那张登着大儿子被害的报纸,全场许多人泪流满面,只有胡老眼神平淡地望着窗外,语气平静,神情中的那种清澈、淡泊,令人动容,使人尊重。黄道峻接着说,胡老是一个让人深沉慨叹并思索命运的人,他一生遭遇了无数坎坷,但始终忠诚于自己的良心、良知与信念,而这位当年叱咤文坛,用诗歌颂美好生活的老人,内心到底经历了何等的悲情体验,无人知晓。

    专程从美国赶回来的胡老的孙子胡朝,在越洋航班上写成了一篇发言,他感叹,从叔叔、爸爸到爷爷,都曾遭遇过种种磨难,他自己也在不断反思、痛苦。胡朝语气平静,现场有人泣不成声。

    “一丛鲜花开在碾盘下/蓝的是泪,紫的是血,红的是伤疤/不怕霜打,不怕高压/青埂峰下将有异香喷发/迟开的花朵,晚熟的庄稼/种子埋得越深,生命强度越大……”肖云儒特意在电话那头读了这么一段,“百折不挠的信念,这是胡老一生的自喻啊……”本报记者 王锋

  ■胡征生平

  胡征1917年3月出生于湖北省大悟县,1938年1月参加革命工作,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至1948年在晋冀鲁豫边区文联任研究员、编辑,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任随军记者;1949年秋至1955年春先后任“二野”《文艺工作》主编;1956年冬至1980年春曾在西安《延河》编辑部任编辑、主任,“文革”期间受到不公正待遇,1978年冬至1980年春调往宝鸡师院中文系任教师;1980年夏至1987年5月在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从事文学研究工作,1987年离休(享受副厅级待遇),1994年10月被评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其作品有:《诗的美学》、《胡征诗选》、《鲁西南会战》、《问心集》。长诗《七月的战争》和《大进军》,曾于1953年获得邓小平和贺龙签发的西南军区文学创作一等奖嘉奖令。

  ■记者旁白

  他们并未离开

  对陕西的文坛而言,这真是一个“多逝之冬”。不算冷的冬天里,因一位位老人的离去,而使我们隐约感到了冬的气息。

    不到20天的时间内,一位位赫赫有名或隐潜多年的文坛老人相继离开了我们。1月14日、15日、16日,陕师大的三位著名学者辛介夫(95岁)、江弘基(95岁)、黄永年(82岁)相继辞世,一所校园内,三天内连殒三员宿将,令人扼腕长叹,痛何如哉!1月29日,诗人胡征(90岁)辞世,1月31日这一天,诗人田奇(79岁)在西安辞世,“战士作家”崔八娃(78岁)在安康辞世。是的,我们不得不如此集中地承受着一次次切肤之痛,看着病魔或者自然规律的无情巨手从文坛的肌体上切下了让我们曾引以为豪或长相依傍的珍贵切片,而那被切掉的,将成为陕西乃至中国文坛永远值得珍藏的精神文化标本,“并且无可朽腐”。

    按说我们用不着太过悲伤,毕竟他们都称得上是寿终,最“年轻”的也已是78岁高龄。但追思他们的风雨历程,我们仍抑制不住思念的潮水,一次次漫漶过我们心灵的影壁,他们的作品永存,他们的人格永存,一次次定格、显影,灿灿发光。

    毫无疑问,他们并未离开,他们不会离开,在后来者的追怀与思索面前,他们重生,他们永存。王锋【原标题:胡老 您胜利了】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华商网 - 华商报 2007-02-03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九旬胡征与世长辞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