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王散木:难忘那段时光

2013/7/22 15:42:50 点击数: 【字体:

    我从事跟文学有关的工作三十多年,记忆最深刻的还是在东莞市文联的那几年。

  辞去在某大都市的工作,来到南方的东莞,基于“两个极端”:从不少朋友那里听到的相同传言——东莞是“经济的绿洲,文化的荒漠”。到了东莞生活几年以后,切身感受到:上述传言,对错参半。

  对了的是“经济的绿洲”。1980年以前,东莞还是一个处于自给半自给经济状态的农业县,1985年撤县设市,1988年升格为地级市,此后连续20多年经济以平均22%的速度快速增长,财政收入每年递增近30%……由一个农业县发展成一个国际加工制造业基地,东莞用20多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近300年才走完的路程,成为国内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这是举世瞩目、有口皆碑的。

  当然,东莞创造的“经济神话”应该说是得天时、据地利、聚人和。天时、地利,自然是指东莞赶上了特定的改革开放时代、特惠的政策优势和特殊的区位优势;人和,才是至关重要、占第一位的。2008年底以前,东莞市人口有1000多万,实际户籍人口仅有150万左右。仅从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口比例来看,应该说东莞“经济的绿洲”很大程度上是近千万外来人口支撑起来的,这一“人和”因素是不容否认的。

  关于“文化的荒漠”——这种断言实在有失公允。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曾说过,经济是历史的骨架,政治是历史的血肉,文化是历史的灵魂。正因为文化如此重要,它才成为人文学者关心的焦点。综观东莞的方方面面,给人印象最深的,还是她丰厚的文化内涵。尽管在古代这里曾被称为“蛮荒之地”,但是在历经几千年的民族融合、无数客家人一批批迁入后,中原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一步步在这里播种、生根、开花,为这里积淀了丰厚的人文历史底蕴。首先,历史文化遗迹如颗颗璀璨明珠散布莞邑大地,除了蚝岗古人类遗址和虎门鸦片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遗迹外,各个镇区几乎村村都有古村落、古祠堂、古树木,并且大多保存完好。其次,这里历代人才辈出,仅宋代以后就出现了袁崇焕、熊飞、张家玉、蒋光鼐等一代代民族英雄,科技、教育、文化等名人更是层出不穷。其三,富裕了的东莞人舍得对文化事业投入。全市各镇区、社区(村)都有设施配套、现代气派的文化中心、文化广场、公园、图书馆,全市2465平方公里土地上矗立着40多座博物馆(有官办也有民营的),这在全国地级市中都是不多见的。其四,东莞有博大的包容胸襟。这是成就东莞“文化强市”的主要因素。东莞以其“海纳百川,厚德务实”的城市精神吸纳了大批外地人才撑起了湛蓝的文化天空,使这里的文化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仅以文学界为例,1994年以前,这里无论是官方机构还是民营组织里没有一个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就是本土的省级会员也寥寥无几,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和地方各级政府开明、包容,大批外地人才纷纷落户东莞,现在东莞的省级和国家级作协会员,绝大部分都是来自于全国各地(12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外来作家占10名,近百名省级作家协会会员外来作家占80%强)。不光文学界,科技、教育、艺术各界,无不如此。此外,东莞各级领导层对各类文化事业的重视,也是前所未有的。他们不仅支持关心各类文化事业建设,而且有不少领导干部本身都已经成为某些文艺门类的专家,如作家、书法家、美术家、摄影家等等,市级、局委、镇区级领导干部中不乏其人。

  在东莞市文联的那几年,之所以给我留下最深刻记忆,是因为:这里有一个开明包容的文联领导班子、开放宽松的文学氛围,这里为我提供了一个施展自己才能的最佳平台和机会,利用这个平台和机会发现扶持了一批文学人才,自己也在文学事业上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个地方文学艺术事业的繁荣程度,除了其他诸多主客观因素之外,其中主政的领导班子、领导人开明与否至关重要。我进入东莞市文联的时候,是市委宣传部的一位副部长兼任市文联主席、党组书记,原任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的林岳先生担任文联常务副主席(现为文联主席、党组书记)。两位领导都是粤籍人士,然而,他们麾下聚集的80%以上都是来自全国各地。在全国各地普遍都存有或轻或重地方保护主义的情况下,东莞文联领导海纳百川的胸怀实在难能可贵。无论是职务任用、项目扶持,还是工资调整、评奖晋级,不分新莞人、老莞人,在这里大家都一视同仁。他们的开明包容,不仅保证了大批外来的文学艺术工作者有了宽松公平的工作环境,激发了他们创作的积极性,更促进了各个文学艺术门类创作的繁荣,各级各类的大小奖项年年接连不断,各类文艺新人更是层出不穷,使东莞的文艺事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

  我应聘到文联以后,被分配到文联下属的内刊《东莞文艺》杂志做编辑部主任。刊物是每月一期,重点是发现、扶持在莞的文学新人。在此期间,由于受到文联领导的充分信任,能够放开手脚开展工作,因此,自己的特长得到了充分地发挥。尤其值得欣慰的事情,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由于同事间的默契合作和自己的勤奋努力,广泛遴选大量自由来稿,严把稿件编发标准,灵活设置调整栏目,凝聚了一大批文学力量,使刊物的质量和社会知名度迅速提高,不仅受到本地作家和文学爱好者的欢迎,还得到外地大量知名作家乃至著名作家和省、国家文联、作协领导的好评。每期都发表有全国名家的作品,大大提高了刊物的品位。

  其次,利用《东莞文艺》这个平台,发现扶持了一批文学新人,为东莞的作家、作品走出广东、走向全国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少年作家王虹虹继获得广东省新人新作奖之后,我又对她的《娲娘与虹》、《湖娃》等几部新作撰写了评论,并向外地报刊推荐介绍,引起全国很多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的关注,作品也受到全国青少年读者的追捧。2007年,王虹虹被中国作家协会接纳,成为全国年龄最小的中国作协会员。此外,还从大量来稿中发现了一些好作品,推出了一批新人。其中有:东莞市首届荷花文学奖短篇小说奖得主、少年作家周冰洋,现考入上海电影学院导演系;青年散文作家曾明山、吴诗娴、周镇明等,他们的散文、小说分别获得《安徽文学》奖、东莞文学大赛一等奖、全国散文大赛奖等,并被广东省作家协会接纳为会员;先后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奖和《人民文学》奖并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的青年作家郑小琼、塞壬,《东莞文艺》也都是她们的“热身”之所。在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东莞文学界组织的一次作家义务签售图书的赈灾活动中,我认识了年轻的网络写手却却,经过交谈和深入了解,又在杂志上推介了她的作品,并配发了我为作品撰写的评论,引起了文学界对她的关注,从而也被广东省作家协会接纳为会员。此外,还有很多在《东莞文艺》发表作品受到鼓舞,如今活跃在全市各个镇区、各个行业的文学青年。

  再次,就是在具体的文学编辑与文学活动的组织、实践过程中,自己的创作水平不断得到提高,持续取得一定成绩。自进入东莞市文联、融入东莞文学界以来,除了先后在《文艺报》、《人民文学》、《中国作家》、《青年文学》、《散文选刊》、《报告文学》等全国有影响的文学报刊发表了一批包括散文、小说、文艺评论等文学作品,参加全国各类文学征文比赛获奖外,我还先后在中国戏剧出版社、海天出版社、作家出版社、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此情依依》、《莞情流韵》、《莞土挹香》、《莞风南韵》、《为您喝彩》、《春花秋实》等作品集,2008年还被中国作家协会接纳为会员。

  所有这些,都与东莞市文联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在东莞市文联工作的那几年,是给我留下记忆最深刻的几年。我永远难忘那段时光!(作者2005年起先后在《东莞文艺》、《南飞燕》任编辑部主任、编辑。现为广东人民出版社东莞编辑中心编辑。)【原标题:王散木:难忘那段时光】

王散木:难忘那段时光
2006年11月,与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高洪波(右二)、少年作家王虹虹(左二)合影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广东艺术网 2010-12-15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