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司马光被誉"史上最佳新闻编辑"(3)

2013/7/22 11:34:29 点击数: 【字体:



    史书文字要有现场感

  可以这么说,《资治通鉴》是由一段段的细节和现场报道组成的,按照现在的理解,就是由一段段视频构成的。这个功夫不容易,对比一下后来的《续资治通鉴》就明白了,作者毕沅是清朝状元,固然有才,但他编的《续资治通鉴》实在没法看下去,为什么?因为缺乏细节,经常有大堆模糊抽象的文字充斥其间。可见编辑不是那么好当的,状元来当都未必合格。

  新闻从业者,是不是要有这么一个想法:我做过的报道,我编过的新闻,将来能不能入新闻史?而入史的标准之一就是有没有细节,有没有现场感。

  司马光也有编者按:

  重在理性引导 注重历史正能量

  有人说《资治通鉴》是一部渲染阴谋权谋的大汇编,我个人是反对这种说法的。要说关于权谋和诡计的记载,《史记》比《资治通鉴》多,司马光不是八卦杂志的编辑,他是一位有历史使命感的编辑,司马编辑的使命就是采编千年以来的新闻,然后有资于治。

  诚然,《资治通鉴》本着实录的原则,记载了史上很多暴力、血腥和阴谋诡计,但司马编辑没有沉溺在史实中,他还很重视对受众的引导。

  他不会将史上的负能量当成真理售卖,《资治通鉴》里的“臣光曰”,其实就是编辑手记或者编者按,司马编辑通过这些长则一千多字,短则几十个字的文字告诉受众,什么是史上的负能量,而这种负能量是可以避免的,怎样操作,才转换成正能量。读史书,不光是知道已有的史实,了解几个故事而已,还要知道有所趋避,有所坚持,有所不为。也就是说,不光告诉你发生了什么,还要告诉你该怎么面对,该怎么处理。

  因此,如果读通了《资治通鉴》,应该有着乐观的人生观,坚强的世界观,而不是沉溺在材料当中。这就是引导的功夫了,而在引导方面,司马编辑那118处“臣光曰”是功不可没的。其实,中国传统的历史观是很乐观的,认为历史是可为的,重视人的修养对历史发展进程的介入。而西方有一些学派则认为历史发展的负能量是无法阻挡和化解的,人再怎么积极作为,也不会有乐观的结果。更有一些写史评的人,则把历史上的负能量当成正能量售卖,宣扬所谓负面的做人秘诀,对社会伦理的杀伤性不小。

  因此,读一读《资治通鉴》,有助于建立健康良性的历史观和社会感,当然,司马编辑的儒家论史观点也有过时的地方,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地来看待。(刘黎平)【原标题:司马光被誉"史上最佳新闻编辑"】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广州日报 2013年03月21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