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笔走龙蛇尽豪迈

2013/7/19 16:41:35 点击数: 【字体:

笔走龙蛇尽豪迈
薛党军作品
笔走龙蛇尽豪迈
薛党军作品
笔走龙蛇尽豪迈
薛党军近照

    阅读提示

    在贾长城“中国七子展”现场,当王小楼将一位貌似刚刚从草原摔跤场上走下来的剽悍汉子指给记者,说“他就是薛党军”的时候,第一感觉,他如果能提得笔写得字,那全天下的男人都能捏得针绣得花了。一米八几的大个子,站在人前像一堵墙。人豪爽,目光坦荡,谈吐铿锵,胸怀豪迈。而为书法、为艺术,需要的是多么细腻和笃厚的情怀啊?

    而事实是,薛党军不仅写得一手好字,一度摘得“兰亭”大奖,而且,写诗、作画,嗜书成癖,嗜酒若友,皆出境界。他有一首写给自己的诗:“无眠觅旧踪,夏夜雨声声。渺渺将军梦,依依翰墨情。苦中常作乐,梦里亦真情。抚鬓生白发,故事为谁倾。”诗意、诗境,很出味道。

    “阴错阳差呗。”薛党军调侃他跟书法。他曾在部队当过侦察兵,在几天几夜无任何供给的情况下,穿越过神秘的森林,荒芜的大野,最先到达目的地。他理应成为一位出色的将军,在未来的日子里驰骋沙场。他却阴错阳差地迷恋上了书法,沉醉于墨香之中,一醉就是30多年,再与戎装无缘。

    棍棒下的书法情缘

    1964年,薛党军出生在睢县一个普通的家庭。和一些书家不同的是,他从小并不喜欢书法。回想起现在与书法情同“伴侣”的缘分,他无限感慨地告诉记者:“还别说,当年还多亏父亲的棍棒吆喝,我才走上了这条我认为没有尽头的道路。”

    在父亲的“威逼”之下,7岁的薛党军开始临习书法。但将书法变成一种自觉行为,一种为之奋斗的梦想,却是他18岁那年的事了。

    1982年,18岁的薛党军参军到四川某部队。成人后的他,有一天突然向自己提出了一个问题:将来自己要干啥?“那时的想法还很单纯,当兵,写好字,到时分到机关工作。的确,想想自己那时的专长,也就数书法了。”薛党军说。

    方向明确了,薛党军到部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趁一个礼拜天,步行几十里地到最近的县城,花一毛三分钱买了一本汉代的隶书碑帖《曹全碑》,花五毛钱买了两杆毛笔,还有墨汁,回到部队,就急不可耐地临起帖来。“那时没有宣纸,用报纸也已是很奢侈,一个班才一张报纸嘛。那就用毛笔蘸着水在地上练。不心疼水,可心疼毛笔。毛笔跟水泥地摩擦,秃得太快了。”

    谁都知道,铁打的营盘,在不违犯纪律的情况下还要多抽时间练字,这样的条件怎么创造?薛党军有办法。他当侦察兵那会儿,看守枪械库,常在战友都沉浸梦乡的时候,他躲进去练书法。“枪械库四壁不通风,夏天,四川那地儿很潮湿,蚊子很多,一边练字,一边还要不停地拍蚊子。常常拍得一身哪儿都是墨。”

    行军拉练的间隙,薛党军也不曾丢下书法。桌子没法带,到时用床板替代。笔墨自然要带上,为了不被发现,用报纸一包,往背包里一塞。最难忘的要数一次行军途中,他正趁间歇挥毫泼墨,练到忘乎所以时,突然得到通知,中央军委的首长要来慰问,马上整理内务。他一着急,墨汁洒了一床。“床单、被褥全是白的,洁白洁白的,掩盖是没法掩盖的。挨批评自是难免,为连队抹黑,才是我最内疚的。还好,将功补过吧,我后来在全团书画大赛中获得了一等奖,为连队争了光,奖品是一条毛巾。去年我家属从箱底里把它翻出来了,要扔。我没让。扔不得,这不只是荣誉,还是记忆。”

    1985年10月,薛党军转业回到了睢县,被分配在睢县粮食局办公室工作。他最高兴的事,就是单位里每个办公室都有报纸,他可以到每个办公室“搜刮”报纸去,然后供自己练字。“记得那时我每到一个办公室,他们只要看见我来了,都会说,党军你等会儿,俺的报纸看完再给你。”当初的这点儿轶闻,让早已不再用报纸练字的薛党军回忆起来,仍是那般饶有趣味。

    后来,薛党军一边工作,一边参加了报社的通讯员培训班。据他说,他是为了发稿子,拿稿费,买纸买笔,好练字。

    日练一日功,不练百日空。多年来,薛党军孜孜不倦地临习书法,为他带来无尽困惑和突破的同时,更多给予他的,是无尽的快乐和收获。他在他的三迷堂只言片语中这样写道:“无数个不眠之夜,常与碑帖青灯为伴,多少次寻师访友,无论寒来暑往。也曾倾囊购书,朝去暮归,一日一餐,酸与甜,苦与乐,喜与忧,全是为了书法。有时我觉得我这个人真是为书法而生的。”

    “30分钟”与“30年”之间有多远

    1989年,是薛党军书法人生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拐点,也是他收获荣誉、收获满满自信的一个年头。当年他26岁便加入了中国书法家协会。“1989年,记得那一年好像有4个书法展览,我都参加了。最主要的是第三届中青展,我入展了,就是那次直接加入中国书协了。”

    就是那次,让薛党军扬名书坛了。继之而来,他的作品、专题介绍不断散见于有关专业报刊。此后,作品入展全国第五、六、七、八、九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三、五、六、七、八届中青展,全国一、二届行草大展,全国第一、二、四届楹联书法大展,首届隶书展,首届大字书法艺术展,首届新人新作展,全国第一届行书展,全国第四届正书展“全国奖”,第二届兰亭奖书法展,河南省第三届“墨海弄潮”展,作品获第六届中青展三等奖、全国“小榄杯”书法大赛三等奖、“塞克勒杯”国际书法交流大赛二等奖、第三届中原书法大赛三等奖。并有作品被《中南海珍藏书法集》等大型作品集和碑林收录。编辑出版有《九七河南青年书法家邀请展作品集》《薛党军书法作品集》《薛党军书法艺术》等。现在的薛党军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画院特聘书法家、河南省书法家协会隶书委员会副主任、商丘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获商丘市首批“优秀艺术家”称号,2006年被评为商丘市十大名人。

    “看到党军这个人,就能准确找到对他的字的感觉。”这是中国著名书法家周俊杰在《党军印象》中对薛党军其人其书的素言述评,“他的字如其人,厚实、豪放,且充满灵气。字如什么?如其性格,如其学识,如其悟性,如其意志,如其整个人!薛党军性格豪爽,颇爱读书,思维敏捷,又有军人的意志,所以他从开始写字就没选择虽不乏韵味和书卷气的赵、董一路,而是上宗秦汉,下法晚明,追求古朴、稚拙、雄强之书风。他主攻汉之《张迁》《褒斜道》及此后的《好大王碑》,在方整、挺拔中凌然有股端庄之气。加之灵活的用笔、用墨,使拙的意味中又显示出狂的成分。”

    周俊杰很看好薛党军书法作品“狂”的一面。他说:“作书,不狂能行么?畏畏缩缩,小心翼翼,不进入如书圣所言‘放浪形骸’的狂之境界,是难以写出具有震憾力的作品的。薛党军的隶书及其王铎一路的行草,均能体现出北方书家那种不乏通灵的强悍之气和震撼力,也许是种偏爱,我看了这样的作品,总是能被深深地打动。”

    而当年,正是薛党军书法作品中那种“狂”的震撼力,那种不刻意、不做作、直抒胸臆、“无意乃佳”的艺术境界,深深打动了“兰亭”奖的诸多评委,在那么激烈的角逐中,他获奖了。

    说起当年荣获“兰亭”奖的最大感受,薛党军感慨颇多地表示:“创作那幅获奖作品,我大概用了30多分钟的时间。但是走上中国最高奖‘兰亭’奖的领奖台,我用了30年的时间。”

    淘百家米下一锅粥

    薛党军调入到睢县宣传部工作的那段时间,他把主要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了工作中。相当长一段时间,用一些书法界朋友的话说,薛党军的书法艺术停滞了。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他们说在整个获奖圈里,再也找不着薛党军了。

    薛党军重出“书法江湖”,重拾自己的“十八般兵器”,是在2003年。事实上,薛党军一刻也不曾割舍他的书法,只是忙于从政,忙于应酬,很少参展了而已。

    艺术是需要创新的,而怎样传承,怎样创新?薛党军的答案是:“淘百家米,下一锅粥。”

    “当自己的书法艺术到了一个高度,如何再往前走,几种书体作何选择?最终选取了隶书。但怎么走?我当时就告诉自己,不如逆向思维,反过来想,自己原本讨厌的那些东西,能不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凡事“反过来想”的结果,就是薛党军跑郑州、武汉等地,花了四五千块钱,买了大量简书、帛书类的资料,回家来,桌子上一字摆开,开始看。看它们的共同点在哪,区别在哪,这一个线条为啥这样写,那一个为啥那样写,做一些融合行不行?他说,事情就是这样,书法要形成自己的风格,你得去分析、揣摩,去对比,去欣赏,去研究,去顿悟。临帖可以临到出神入化,但要有自己的东西,必须博采众长,自成面貌。

    薛党军心思睿智,才思奔放。如今,人到中年的他,其追求的书法艺术,更摈弃了世事之后的浮华,多了一些沧桑之后的沉静。回望自己30多年的艺术历程,他感慨他很庆幸,庆幸自己从今年开始将有更多的时间陶醉于墨香之中。虽然已近知天命之年,然而创作时的那种冲动,总让他觉得他仍青春年少。“就在此时,我似乎刚刚觉得流失的时间太多太多,好像总在队伍的后面奔跑。回头望望,30多年,还没有一件让自己满意的作品。可失去的永远找不回来。今后的日子里,像个战士,继续战斗呗。”

    有境界而自成高格。如今的薛党军,更希望在自己内心最珍爱的黑白世界里,创造出更新形势的作品,更真实地忠于自己的内心。他说过:“在人生的际遇中,我与书法结下了难解之缘,看似偶然,偶然得就像宇宙间两颗星球撞击而浑然一体。但我始终相信这一定是生命的必然。假如生命的时钟能够重新启动,它的结果也决不会有什么两样。”文字/晚报记者 班琳丽 图片/薛党军提供【原标题:笔走龙蛇尽豪迈】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京九晚报 2010年10月22日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我省油画家摘得“青年美展”最高奖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