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老作家张一弓的新作。张一弓曾经是河南颇有名气的新闻记者,新时期以一部《犯人李铜钟的故事》闯入文坛,一举夺得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一等奖,一夜之间名满天下,是一位密切关注现实生活、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意识的作家。在艺术上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有思想,有生活,有操守,有追求。作品数量不多,虽不能说篇篇珠玉,但一步一个脚印,坚实沉稳,颇具大家风范。前两年出过一部《远去的驿站》,甚获好评,获中宣部颁发的“五个一工程”的优秀作品奖和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少林美佛陀》是老树新花,确实是他的出新之作,无论题材、写法都与他以前的作品大异其趣。此前的《远去的驿站》我没有读过,从书名看,好像也不是他过去那种直面现实的作品,看来作家是在寻求突破。张一弓好像还大我好几岁,应当离望八之年不远了,我想起齐白石的“衰年变法”,不禁心存敬佩。
小说四卷31章,20余万字。情节并不复杂。写的是北魏孝文帝时期,天竺国大禅师跋陀辞去最高僧官沙门统的职位,离开繁华的京都洛阳,带着徒弟道房、慧光去到贫困荒凉的登封山区,经磨历劫,克服种种困难,终于得道多助,在各方帮助下建起了后来名满天下的少林寺的故事。作者一改自己运用多年驾轻就熟的严谨的现实主义方法,使起浪漫主义的诸般法宝,以丰富奇妙的想象、生动幽默的语言,讲述了一个个美妙神奇色彩斑斓的故事,塑造了跋陀、道房、慧光、小六子、红衣童子等个性鲜明血肉丰满可亲可爱的艺术形象,即使着墨不多的几个过场人物,如太后、皇帝乃至人格化的动物猴王太子、葵花鹦鹉、斑鸠、黑熊也都性格鲜明。特别是主人公跋陀,完全称得上是一个光彩照人的有很高思想和艺术价值的艺术形象。他是一位“修得正果”的得道高僧,他忠诚于自己的信仰,矢志不渝。但是他决不保守,来到中土后,他兴趣盎然地观察体验学习研究中土汉民族的衣食住行、典章文物、风土人情、市井文化。他甚至把自己关在“一个硬邦邦的石洞里”“熟读汉人儒家经典”。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对于这样一个堪称完美的得道高僧,作家并没有把他“神化”,在作家笔下,他是人,而不是神,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看到美女,念及性,他的胯下也会“撑起一把小伞”,心也会有“乱了”的时候,但是儒家倡导的是“发乎情止乎礼义”读他是发乎情止乎道。小说多次描写了“红光定”和“紫光定”的奇妙场景,那是作家代表“佛祖”对他的赞扬和奖励。小说没有一句说教,作家深刻的思想已经完全表露在这个人物的光彩之中了。
作者技巧娴熟,小说的结构严谨匀称,起承转合,节奏分明,跌宕起伏、张弛有度。更值得称道的是语言,几乎可以说得上炉火纯青了:规范典雅但不失灵动幽默,加上作家叙述从容不迫、举重若轻的大家风范,整个阅读过程是一种真正的文学美的享受。
如果一定要说缺点,我以为轻灵有余而厚重不足,在长篇小说之林,它只是一丛烂漫山花,还不是参天大树:比之音乐,它是奏鸣曲,还不是交响曲。因此想到,也许是我强作解人,作家或许并无“衰年变法”之想,只是兴之所至,铁板铜琶“大江东去”之余,来一把竹管丝弦“小桥流水”。其实,这何尝不是一桩雅事。破茧化蝶,凤凰涅槃,实在太痛苦了。朱树成【原标题:破茧化蝶 凤凰涅槃——读张一弓《少林美佛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