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贾谊《论积贮疏》的现实意义

2013/7/2 9:34:13 点击数: 【字体:


    谁人种地?
  
    当然是农民。可蓦然回首: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如今所剩无几,90后的年轻人正在向父辈学农事的廖廖可数。还好,田地里还有爷奶们在忙碌,暂时还没有荒废。
  
    目前,我国农业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广大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得到了解放。但播种、育苗、锄草、施肥、浇水、收割、晾晒、入仓,包括开动机械,是离不开棒劳力的。再先进的农业机械也不能包揽全部农活。
  
    西汉初年的著名政论家贾谊的《论积贮疏》一文虽历时2000余年,但其论述“积贮者,天下之大命”的思想,今天依然闪耀着光辉。“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爷奶终将老去,子子孙孙再不接班,都不种地,吃什么、穿什么呢。
  
    随着城镇化的进程的不断加快,许许多多的农民洗脚进城,他们的孩子也由乡下人变成了城里人。依然住在农村的家庭子女,普遍的情况是,下了学,要么谋职上班,要么进城务工,要么入市创业,甚至游手飘荡或是“宅居”溺网,他们骨子里妄自菲薄,不愿做个农民——中国农民面临着断代的危险!
  
    农活是苦些。改革开放前,中国广大农民为社会贡献了商品粮;改革开放后,中国广大农民为社会贡献了劳动力;新世纪之初,中国广大农民为社会贡献了土地。党的政策好,这些年,免除了农业税费,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农民种粮食、买农机国家给补贴,农民养老医疗问题国家提供社会保障。农民的幸福指数与日俱增。按理,农民该轻装上阵、意气风发、争先恐后地投身农业生产的。但现实情况却是相反。新生代农村青少年大多鄙学农事,城镇的“肉食者”又不相谋之。果如贾谊所言:“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则要断喝一声:农村劳动力接续问题,必将成为一大社会症候!即使不会出现所谓“兵旱相乘,天下大屈”,但“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呢。
  
    一切社会财富皆产自于大地。人们的生活必需品,诸如粮棉油蔬、鸡鱼肉蛋、许多工业原材料都来自农业,由农民来生产来创造来实现价值。这是最重要的第一产业,这是根。不能缺乏源源不断的劳动力。
  
    这里先算一笔帐,我国现在城乡人口比例大约是对半,有18亿亩耕地,人均最多3亩田地,平均种粮收入也就是3000元钱。虽然2011年中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6977元,但远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这个剪刀差,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一心想进城,不愿做农民的主要原因。
  
    世异时移,我们当然不能像汉朝贾谊提出的“今殴民而归之农田,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畮”那样,去解决农村劳动力接续问题。出路和办法的关键在于利益导向,核心是富农强基,辅之以必要的宣传教育。
  
    利益导向,说直白点,就是“火箭式”幅度提高农民收入。当然不能通过提高农副产品价格的手段,那会引起上游产品的连锁加价,通货膨胀。换个思路,假设对农田每亩的种粮补贴增加到3000元标准(仅仅是全国税收总额的0.6%。当然,操作上可以是梯级式的,多产多补,少产少补,不产不补,防止骗补),收入上与城镇居民无差别,农民就会有“我当农民我富有、当个农民我愿意、我当农民我自豪”的成就感。国家再继续加强农村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农民改变传统那种低人一等的观念,则何愁青壮年劳力不重返田地,农村青少年不以农事为荣呢?劳动力接续即不成问题,“空心村”、“撂荒地”现象亦将不复存在,城市侵占蚕食农村土地的势头也会得到有效遏制。
  
    真如贾谊所言:“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原标题:贾谊《论积贮疏》的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福建中公教育 2012-08-23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