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被埋没实在可惜,所以历来人们大多都同情贾谊,认为是客观原因造成了贾谊的怀才不遇。宋代文豪苏轼却写过一篇《贾谊论》,他在对贾谊惋惜之余,还从人才自身的内在原因分析了造成他悲剧的必然性。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也就是说,贾谊的遭遇实际上也由他自己不能够正确对待逆境,谋略一旦不被采用便自暴自弃,认为再无出头之日,从此一蹶不振引起的。所以,苏轼认为:“非汉文不能用生(贾谊),生之不能用汉文也。”这就提出一个问题:人才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成长环境?
诚然,大千世界,人才济济,“天生我材必有用”,人才处处可见,可谓“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十户之邑,必有俊士”。然而,有才不难、用才实难,用好、用足、用活人才固然十分重要,但作为人才自身来讲,如何善用自才其实更为关键。
苏轼还曾有过这样的名句:古今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唯有坚韧不拔之志。的确,人的一生经历从来不是一个风平浪静的港湾,这里有风风雨雨的吹打,也有颠簸不平的动荡;有来自同行的妒忌,也有来自竞争对手的艳羡;有平步青云的机遇,也有前功尽弃的挫折。总之,酸甜苦辣,人生百味,在这里都可以尝到。因此,一个人如果满腹经纶却无豁达大度的胸怀,才高八斗却无面对挫折的勇气,不能“得意淡然,失意泰然”,一旦遭到压制、排挤、嫉妒、打击,便容易牢骚满腹、怨天尤人、自丧其志、自废其才。所以,有远大志向者必要有所待;要成大事业者必要有所忍。有时候不是不用人,而是人才不能“待”,不能“忍”,沉不住气,耐不住性子,最终有才能也难以施展。
善于自用其才,就是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辛弃疾诗曰:“莫道江上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行路难,成才更难。对于人才,特别是年轻人来说,组织、集体固然应该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关怀、多一些支持,但从人才自身来讲,在遇到艰难的环境时也要坚韧不拔,保持傲骨仍在,傲气不生,不能一遇困厄就一蹶不振。中华民族的复兴关键在人才,每一位怀揣着远大的人生抱负和理想目标的年轻人才,在修成匡时济世之才的同时,也必须去锤炼自己的坚韧不拔之志、审时度势之识和兼容并包之量。方如此,才能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不尽人才滚滚来”的局面,才不会让贾谊的人生悲剧在自己身上重演。【原标题:从贾谊的人生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