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赵普传》: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赵普,字则平,北宋政治家。后梁龙德二年(922)生于幽州蓟州(今北京城西南),后唐末年,相继迁居常州(今河北省正定县)、洛阳(今河南省洛阳)。
赵普智谋多,读书少,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但他很擅长做官,后周显德年间,先后为永兴军(治今陕西西安)节度使从事,滁州、渭州(治今甘肃平凉)军事判官,同州(治今陕西大荔)、宋州(治今河南商丘县南)节度使赵匡胤推官、掌书记。
显德七年(960)正月,赵普帮助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以黄袍加于赵匡胤之身,推翻后周,建立宋朝(北宋),更加受到赵匡胤重用,受封为右谏议大夫,充职枢密直学士。同年四月,后周昭义节度使李筠反宋,赵普建议宋太祖亲征。宋得胜还师后,赵普高升为户部侍郎、枢密副使。
赵普曾针对唐末以来“节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向宋太祖提出“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强化中央集权的建议。宋太祖依普计,于建隆二年(961)通过“杯酒释兵权”的方法,逐步削夺了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使宋初中央集权加强,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乾德二年(964),普任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负宰相责任。乾德五年(967)春,加职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成为名副其实的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