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一部别开生面的“师陀论”

2013/6/28 8:57:48 点击数: 【字体:


    师陀是一位非常有特色的现代作家,从他初登文坛起,就开始引起文坛尤其是京派作家的重视。可是由于其创作倾向与主流文学之间不即不离的复杂关系及其价值视阈的特殊性,对其创作倾向如何作出准确而又全面的评析,至今仍然是摆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者面前的一个难题。 
  
    长期以来,由既定的价值立场出发,或褒或贬,对文学思潮、作家创作进行错位评价的现象多有发生,甚至以此构成了文学批评乃至于文学史建构的一个整体特征或者说基本倾向。其实,文学在与历史、文化发展的相关发生中,由于历史、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多维性的结构状态,加之人类生存对于文学功能的多种需要,文学在其发展尤其是在复杂多变的历史转型期的衍化变异中,自然也会在价值观念、功能选择及审美意趣等方面呈现为多维性的结构状态。比如在价值观念方面,在中国历史、文化的现代转型期,文学的选择就既有以科学主义、理性主义为标榜的文化启蒙价值观,也有以政治革命为目的的政治革命价值观,同时又有与前两者相异的人文主义价值观。它们事实上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价值立场和价值视阈,规范着文学思潮和作家创作各自不同的基本倾向,而且在相关于历史、文化和文学的多维性发展中,各有各的不可或缺的合理性价值及其彼此不可替代的意义。倘若对此不能明察,概以一种价值尺度衡量,对于异己的价值取向自然不能给出契合对象本体意义的客观评价。何况,在文学的实际发展中,各种倾向之间又必然地表现为既各有价值归属又互相渗透影响的错综复杂的关系,这无疑又为对其所进行的研究平添了更多的麻烦。我之所以在这里谈论这一话题,是因为在对于师陀的研究上,人们所遭遇到的其实就是这样的一个问题。 
  
    读到陈晨博士的《现代人文视野中的乡土体验与文学想象——师陀创作论》,我感到由衷地高兴。因为,它不仅让我终于看到了一部关于师陀的全面、系统的专论,而且更难能可贵的是,其作者真正读懂了师陀,能够从师陀自身所固有的人文主义的创作倾向及其与期待进步的社会变革观念的复杂缠绕中走进了师陀! 
  
    应该看到,时至今日,谈论人文主义仍然面临着重重困难。因为在我国学术领域的主流性观念话语中,所谓的“人文主义”及为其推重的“人文文化”,至今还是一个未经认真辨识的被泛化理解的概念,以为从五四启蒙一路走来所一向主张的“科学”、“民主”及“个性解放”等等,坚持的就是人文主义的立场,形成的就是人文主义的传统。其实远不是那么回事。所谓“人文主义”,作为一种思潮,为其所推崇的“人文文化”,既不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以“人”为中心的文化,也不是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以“个人”或“自我”为中心的文化。作为科学主义、唯理性主义以及市场物欲的对立物,人文主义所倡扬的“人文文化”,关注的是人类生存中生命与自然与社会的健全、和谐的发展,是在与传统的会通中对具有永恒性价值的人性内容和人文情怀的持守与弘扬,实质上属于信仰伦理的范畴。而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所着力抨击与否定的,恰恰是中国传统中最具有人文性内涵的方面,并将对它的否弃视为为科学主义、唯理性主义开路的必要前提。由此可知,在这一观念层面上所倡导的“民主”、“个性”等,实则均属于法理的范畴,与真正的“人文主义”并不可等而视之。若是认真检视一下百年来文化与文学的发展,则不难发现,真正的人文主义思潮和实践倾向,却正是发生在与它的对峙与制衡之中。以轰毁“非人文化”的名义而倡导的新文化努力,同时却引发了与其对峙制衡的人文主义的思潮,这大约也是百年来在文化发展问题上所出现的最发人深思的一种极为吊诡的现象。 
  
    本书作者就正是在这一特殊的历史前提和相对困难的认知语境中,以学术探索求真的自信与勇气,揭开了长期以来由主流性价值观念所形成的重重遮蔽,将一个实际存在于文学现代发展中的颇具活力和生命魅性的人文主义的价值视阈展示在人们的面前。作为研究者,她知道,解决她所面对的课题,首先必须要从诸种相关又相异的文化价值观的复杂纠缠中对人文主义和人文文化的特征做出明晰的考辨,并将其在文化历史结构的制衡调适中所表现出来的价值意义作出有说服力的阐释。她在本书的总论部分,解决的就是这一问题,而且应该说做得是相当精彩的。在这里,她对人文主义和人文文化与作为主流观念的启蒙文化从价值建构基点、特征性内涵到思维方式的差异,一一进行了比较辨析,并对其不同的价值和意义作出了必要的阐释,从而为其对师陀的认知评价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这不仅为人们认识与理解师陀提供了一个更契合于师陀自身特点的崭新视角,而且更阔远的意义还在于,为理解和把握更多的具有人文主义倾向的作家创作,揭示了一个本属于他们的新的价值视阈。
  
    当然,既然是一部作家论,那更多的工作还是在对研究对象的具体评说上。在这方面,这部“师陀论”尽管未必处处皆细,但就其整体而言,却也是得其要领,能够把捉住师陀内在心态与创作倾向的基本特征加以重点剖析,颇能收取让人释疑解惑之效的。其关节之处有二,一是在人文主义的价值视阈中让人们体悟并理解了师陀身居现代都市的上海,且始终渴望着社会历史的进步,却何以抛却不掉对那古旧陈陋的乡土的依恋。二是看懂了其对社会历史变革的期待与人文主义情思的深在矛盾纠结,以及由此而达至的心理深度和因此而孕生的艺术魅力。在把握住要点进行层层解剖时,本书作者还能做到捉得住、放得开,时不时地将笔墨荡开,将师陀与有相类倾向的作家进行比较,让读者能够对其创作的个性表现得出更为鲜明的印象。 
  
    本书的作者陈晨,是一位初涉学坛不久的年轻学者。或许因其年轻,人生的阅历和知识的积累尚觉不足,所以在对师陀及其创作的体悟上总觉得还有难以到位之处;但也正因其年轻,相信在将来她会做得更好。孔范今【原标题:一部别开生面的“师陀论”】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2008年08月29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