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会员
网站首页
新闻资讯
河南风情
走进河南
当代河南
历史传说
秀美山水
河南美食
河南特产
名人名家
传统文艺
文化遗产
河南工艺
印象图库
印象视频
[总站]
|
[郑州]
|
[开封]
|
[洛阳]
|
[南阳]
|
[安阳]
|
[新乡]
|
[焦作]
|
[濮阳]
|
[鹤壁]
|
[许昌]
|
[漯河]
|
[商丘]
|
[信阳]
|
[周口]
|
[济源]
|
[平顶山]
|
[三门峡]
|
[驻马店]
您所在的位置是:
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精彩推荐
书法行长计承
人物档案<<<计承江,1953年生,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
[详细]
“乘物游心—
今天上午的开幕式上,胡秋萍向河南省美术馆捐赠书法作品..
[详细]
他是中国男人
图为:黄晓明饰演的岳飞“精忠报国”四个字,..
[详细]
热点关注
1、
阮咸与琵琶的故事
2、
韩愈古文改革
3、
管仲齐劝谏桓公止封禅
4、
胡秋萍书法欣赏
5、
白居易 牡丹 牡丹诗
6、
书法行长计承江的智慧生活
7、
看刘万林画并与论画
8、
《列子》哲学的生命意识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热点排行
1、
阮咸与琵琶的故事
2、
韩愈古文改革
3、
管仲齐劝谏桓公止封禅
4、
胡秋萍书法欣赏
5、
白居易 牡丹 牡丹诗
6、
看刘万林画并与论画
7、
《列子》哲学的生命意识
8、
他是中国男人的精神标杆
陈蕃:大丈夫当有澄清天下之志
2013/6/17 14:49:33 点击数: 【字体:
大
中
小
】
汉魏著名名士集团:东汉党人、邺下文人集团。
社会风气:敢以天下名教为是非,逐步打破了两汉儒教“天人感应”的神学地位,社会思想得到了初步的解放。
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集团交替把持朝政,尤其是宦官集团的掌权,极大地伤害了士阶层的根本利益。此时,以维护皇权绝对性并带有宗教神学色彩的两汉儒学,逐渐受到了士人的怀疑和唾弃。以陈蕃、李膺、杜密、范滂、郭泰等为首的东汉士人集团互相标榜,公开宣扬“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他们品评时政与当时人物的“清议”也在社会上盛行,在朝野上形成了巨大的舆论力量。
东汉士人集团特别看重士大夫的节操,风骨凛然。在“清议”盛行与士人集团逐步壮大的背景下,不堪坐以待毙的宦官集团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连续掀起两次党锢,对士人集团进行沉重打击。第一次党锢时,许多正直的士大夫以没有列入“党人”名单为耻,主动上书,要求“连坐”;党人领袖范滂出狱返乡的时候,汝南、南阳迎接他的士大夫人数有数千辆车之多。面对打击,士人集团非但没有退缩,反而继续互相标榜,扩大声势,其领袖人物分别被称为“三君、八俊、八顾、八及、八厨”。
第二次党锢时,为了掩护士人领袖“八及”之一的张俭逃亡境外,数十户士大夫家庭上百口人家破人亡,但当时士大夫仍然视死如归,不惜代价要将士人领袖护送出境。“八顾”之一的士人领袖范滂为了不连累更多无辜的人,投案自首。临别前,他希望母亲不要悲伤。不曾想,他母亲也大义凛然,说:“你今天能与李膺、杜密齐名,死亦何恨!”
两次党锢之祸给重视节操的士人集团以沉重打击,一部分心灰意冷的士大夫逐渐转向哀怨人生苦短,宣扬及时行乐。在这样的背景下,刘勰《文心雕龙》中所称的“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中所赞的“一字千金”的《古诗十九首》应运而生了。《古诗十九首》中“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明月皎夜光》)、“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青青河畔草》)等看似离经叛道的诗句反应了当时部分士大夫在黑暗的政治中,开始用放浪形骸的方法来抗争当局官方儒学的伪善,同时又不涉及具体的政治斗争,得以全身避祸。
在出身“浊流”宦官家庭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两汉儒教的宗教神学地位,基本上土崩瓦解。曹操出身宦官家庭,本来就不讲究那么多的繁文缛节,再加上他自幼就受到汉末“清流”崇尚“简洁”的影响。所以,他当政后,很自然地根本看不起两汉儒学“天人感应”的那一套。公元217年,曹操更是颁布了《举贤勿拘品行令》,公然要求推荐那些“不仁不孝,但有用兵之术”的人为官。无疑,这是用行政的手段对两汉儒学宗教神学地位的毁灭性打击,同时也进一步解放了当时的社会思想。
在党锢之祸与连年战乱的时代背景下,以曹氏父子为核心的士人集团,一方面感伤时乱,勇于正视当时人民的苦难;一方面也忧虑人生短暂,似水流年;另一方面更是满怀着建功立业,留名青史,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壮怀。这三种情感碰撞在一起,构成了慷慨悲凉,质朴大气的人格之美,史称“建安风骨”。
陈仲举①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②太守,至,便问徐孺子③所在,欲先看之。主簿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陈曰:“武王④式商容⑤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世说新语?德行》
“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王勃《滕王阁序》)魏晋以降,犹让初唐四杰的大才子王勃在其千古名著《滕王阁序》津津赞叹的便是《世说新语》第一篇《德行》第一则所记载的陈蕃礼贤下士的故事。
东汉中后期,外戚专权,大肆兼并土地;宦官主政,疯狂卖官鬻爵,国势每况愈下,民不聊生。一群正直的士大夫眼见书斋外,流民失所,食不果腹,一片凄凉景象,不禁痛彻心扉,拍案而起,冒着全族上百口人身家性命的风险,与外戚、宦官集团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斗争,而《世说新语》、《滕王阁序》所表彰的陈蕃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汉桓帝时期,一度得到汉桓帝信任而官至太尉的陈蕃,对待外戚、宦官专权敢于以死相争,寸步不让,对待同僚能够礼贤下士,奖掖后进,所以当时正直的士大夫都团结在他的周围,以其为典范,马首是瞻,《世说新语》论陈蕃“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实非虚言。
陈蕃有十分远大的理想,常常登上马车,拉住缰绳,扬言自己有“澄清天下之志”,至于初到豫章郡(今江西省),“席不暇暖”,就去拜访当地名士徐孺,则更是明言自己是效仿当年的周武王姬发,这样的豪气实在是非大英雄所不有啊。
非但如此,陈蕃做豫章太守的时候,还常常邀请当地名士徐孺来他官邸做客。由于两人都是有识见的正直士大夫,所以常彻夜长谈。陈蕃为此还特意在自己寝室里给徐孺准备了一张床榻,等徐孺离开,就把这张床榻悬挂起来;徐孺来了,才把床榻放下来。这也就是王勃《滕王阁序》中所说的“徐孺下陈蕃之榻”。虽然,现在看来陈蕃的做法不免有些做作,但这也恰恰表现了他求贤若渴,力求“澄清天下”的强烈心愿。总的来说,仍不失大英雄所为。难怪几百年后,王勃也要借此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遗憾。
当然,说起陈蕃,还不得不提历来广为流传的“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故事。其实,“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中那个“不扫一屋”的少年就是陈蕃,只不过今天的许多论者提及此事,往往断章取义,糊弄小孩,把陈蕃打扮成一个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不够脚踏实地的反面教材。但实际上,这则故事的出处《后汉书?陈蕃列传》对此的评价是褒义的,作者范晔的原文,是这样写的:“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客人薛勤知道陈蕃有澄清天下之志,对其刮目相看)言语中无不充满了对陈蕃的仰慕和肯定。那为何古今论者对此的评价会如此大相径庭呢?
在当今的社会上,不少人都认为世故就是成熟,所以“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成为许多人当然的处世哲学,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也就不难理解这些人为何会取笑陈蕃“自己的屋子都没收拾干净,又怎么能收拾天下”的幼稚了?也就是在这种自私、功利的心态下,陈蕃的历史形象才发生了180°的大转变。
然而,正所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当今不少人歪曲陈蕃“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实在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陈蕃日后的两袖清风,勤政为民,礼贤下士,奖掖后进,领导士大夫集团与宦官集团殊死斗争,他的一切所作所为都对得起他当日“大丈夫当以扫除天下为己任,岂可只为自己”的豪言壮语。
公元168年8月,时任太傅的陈蕃在得知志同道合的大将军窦武被宦官冤杀后,拖着已过了古稀之年的残躯,亲率八十多个门生弟子,手持兵器,杀进皇宫,明知必死,也期望与恶贯满盈的宦官同归于尽,完成他澄清天下的夙愿。最终,这位东汉士林当之无愧的领袖,带着他“澄清天下”的愿望遗憾地走完了自己英雄的一生。
陈蕃慷慨就义后,他的亲属门生上千口人也一同惨遭迫害,只有他的儿子陈逸被他的挚交硃震以他全家性命为代价才救了出来。此后一年,宦官集团又借口“张俭事件”掀起第二次党锢,将李膺、杜密、范滂等背负天下重望的名士统统杀害,其余被迫害的士大夫更是数以千计。一时间,天下万马齐喑,群魔乱舞,正直的士大夫集团遭到了沉重打击。
当然英雄的血没有白流,也不会白流。后一代的东汉士大夫均在陈蕃等正直士大夫的鲜血洗涤下成长,大都从小就在内心深处树立起“澄清天下”的崇高理想。终于在公元189年,陈蕃去世21年后,袁隗、袁绍、袁术带兵血洗皇宫,杀光了所有的宦官,标志着东汉士大夫集团对宦官集团的最终胜利。
出生在陈蕃去世后不久,直接受到陈蕃“澄清天下”思想影响的诸葛亮曾说过“志当存高远”,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也曾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啊,所谓,惟大英雄方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大丈夫处世就应当要有远大的志向,以澄清天下为己任,而不是一味只顾着打自己的小算盘,收拾自己的房间。当然,如果你只想一辈子做个小男人,就另当别论。毕竟,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燕雀有燕雀的志向,鸿鹄有鸿鹄的志向,彼此都不要勉强。【原标题:陈蕃:大丈夫当有澄清天下之志】
责任编辑:C009
文章来源:新浪读书 2008年09月03日
0
下一条:
闲话“徐孺下陈蕃之榻”
上一条:
扫一室与扫天下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