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墨子:中国帮派的祖师爷 这个老头儿有点黑

2012/5/9 12:11:47 点击数: 【字体: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
       
   此何人哉!
       
    ——《诗经•王风•黍离》
        
    传说中的草鞋
       

    墨子穿草鞋,是他的大众形象。
      
    鲁迅的《故事新编•非攻》这么写,据说墨子老家的山东滕州火车站的墨子雕像,也是这么塑的。
       
    这是个象征性的形象,但也许是一种真实写照。
       
    这说法出自《庄子•天下篇》:“使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为衣,以跂硚为服。”
       
    这句话,王先谦的《庄子集解》注释为:“裘褐,粗衣。木曰跂,草曰硚。”这注释太过简略,没说明白以跂硚为服,到底是身上系着草绳子,还是脚底穿着木拖鞋。既然你不肯说清楚,那就别怪人大胆想象了。所以,后人直接说墨子本人穿着草鞋,步行天下。
       
    墨子是不是一辈子穿草鞋,这谁也说不准,但墨子在战火纷飞的诸侯国之间,穿梭往来,四处奔走,却是肯定的。《文子•自然》篇有“孔子无黔突,墨子无煖席”之语。《淮南子•修务训》一字不改,照这么说。到班固写《答宾戏》时,话改成了“孔席不煖,墨突不黔”,位置调换,意思还一样——连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吃饭、睡觉的时间都没有,可见忙到了什么程度。当墨子在山东听说湖北人要攻打河南人,立即连夜起程,走了十天十夜,到达楚国的首都。经过一番口手并用的较量,制止了一场单边主义的国际冲突。
       
    这件事,据梁涛《墨子行年考》考证,是墨子30岁那年做的——否则连走十天十夜,就有点吃不消,也可能走不快。墨子在这件事上,要体力有体力,要口才有口才,要思想有思想,要精神有精神,要计谋有计谋——这五大元素,一齐具备,只能在一个人的黄金岁月,而30岁,正是一个男人的黄金岁月。
       
    墨子看到楚王打消了进攻宋国的念头,就趁机送了本书给他。楚惠王(据推断)半皱着眉,草草翻了翻,说,书是好书,可对我没用。这样吧,墨先生要是愿意留在楚国,我可以包养你。于是墨子二话不说,又走回鲁国去了。
       
    梁涛考证,墨子回国后,越王听说了墨子的义举,托人来邀请墨子去越国发展。墨子可能是旅途劳顿,毕竟又走了十天十夜,但更主要是对越王没什么信心,于是就说了一番大道理,推谢了越王的隆情盛意,转身去了相邻不远、他刚刚帮了大忙的宋国。可他一去就被关进了大牢。有人讹传,墨子因此死在了宋国的监狱里。好在被关的时间不长,墨子出来后又回了鲁国。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墨子从鲁国动身去齐国,原因是齐国要攻打鲁国。这次行程,相对来说,算短途。
       
    子墨子见齐大王曰:“今有刀于此,试之人头,倅然断之,可谓利乎?”大王曰:“利。”子墨子曰:“多试之人头,倅然断之,可谓利乎?”大王曰:“利。”子墨子曰:“刀则利矣,孰将受其不祥?”大王曰:“试者受其不祥。”子墨子曰:“并国覆军,贼杀百姓,孰将受其不祥?”大王俯仰而思曰:“我受其不祥。”(《墨子•鲁问》)
       
    杀人会受不祥,这说法,像是头一回听到,大概也属于墨学的内容之一吧?总之,打了个“倅然断之”——刀砍人头的比喻,三问两答,俯仰之间,一场血仗避免了。
       
    墨子后来又去了趟楚国,为的还是阻止一场战事。墨子平生几次出国,虽然所走国度和出行气派,跟孔孟相比,略显寒碜,但效用却不可同日而语——他每出去一趟,都能救回不少人命。
       
    至于墨子每回出去,是不是真的脚穿草鞋,或者是不是都是步行,那其实既无关紧要,也可任由想象。
       
    墨子和孔子一样,第一职业和身份应该是老师。孔子号称弟子三千——这是个浮夸的数字,估计把在路上跟孔子打过招呼,或曾经和孔子住隔壁,孔子对他说过几句“之乎者也”之  类的,都算作孔门弟子了。墨子的弟子,至少墨子在世时,没这么多。《墨子•公输》里说“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这300人,不能肯定全是墨家弟子。至于“从属弥众,弟子弥丰,充满天下”(《吕氏春秋•当染》)明说了那是“孔、墨皆死久矣”之后的事。
       
    要成为墨家弟子,《庄子•天下篇》说“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谓墨”,可见有严格要求,不是是个人就能去找墨子拜师的。
       
    墨子对弟子要求的严格,从几件事上可以看出。
       
    子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我毋俞于人乎?”子墨子曰:“我将上大行,驾骥与羊,我将谁驱?”耕柱子曰:“将驱骥也。”子墨子曰:“何故驱骥也?”耕柱子曰:“骥足以责。”子墨子曰:“我亦以子为足以责。”(《墨子•耕柱》)
       
    这个故事,现在常被用来说明人才使用与管理的道理。一个“怒”字,形象地显示出墨子对弟子的态度。
       
    这一点,在墨子最重要的大弟子禽滑厘身上也能看出:“禽滑厘子事子墨子,三年,手足胼胝,面目黧黑,役身给使,不敢问欲。”(《墨子•备梯》)
       
    这样的师生关系,不仅孔门师徒中看不到,而且让墨子的形象有一种老大的味道。
       
   《墨子》书中有两件相反又相似的事,很能说明墨子跟弟子之间这种近乎老大与小弟的关系。
       
    一是有个叫高石子的,墨子把他安插进卫国,弄了个一官半职。卫君对他不错,高石子本人也想好好做,但没做多久,高石子就离开卫国,来到他的老师面前,说:卫君看在您的面子上,对我不错,我也想好好做,可卫君不把我的话当回事儿,所以我跑出来了,卫君不会认为我是狂妄之人吧?墨子回答说:如果你走得有道理,还怕别人说什么狂妄。高石子说:我哪敢随随便便就离开,老师您教过我,不该要的钱,再多也别动心。墨子一听很高兴,把大弟子禽滑厘叫到身边:你听听,不择手段弄钱的,见的多了;有钱也不要的,高兄弟今天做到了。
       
    另一个名叫胜绰的弟子,墨子把他安排在齐国项子牛那儿。无论项子牛做什么,胜绰都跟在后面屁颠儿屁颠儿的。墨子一听,派个人要项子牛把胜绰给辞了,说,我把胜绰弄在你身边,是要看着你别干坏事,现在,这家伙只顾蘸着口水数钞票,你干什么他都随你,这不是快马扬鞭、助纣为虐么?胜绰这家伙真是被钱冲昏头了。
       
    这两件事,让人想起《鹿鼎记》里“总舵主”与“青木堂香主”的关系,也突显了墨子不怒而威,对众弟子家长式、无远弗届的控制。因此,有人说,墨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政党组织,也是后世黑社会的源头和雏形。
       
    另一个故事,佐证了这种说法。自我感觉良好(毋俞于人乎)的耕柱子经墨子推荐,在楚国做了个官。耕柱子当官后,几个同门兄弟去看他。去了四个人,而他仅煮了半锅饭,结果兄弟们都没吃饱,饭后他也没安排洗个头、沐个足什么的。几个小兄弟憋了一肚子气,回京后参了耕柱子一本,说耕柱子在楚国当官有什么用,我们几个不远千里去看他,吃得寒酸不说,一吃完,就把我们晾在一边。墨子嘿嘿一笑说,话别说得太早。果然,没几日,耕柱子托人送来一堆钱,还附上一封短信,诚惶诚恐地说,这是专门孝敬给老师您的。墨子点点头:瞧,我说什么来着。
       
    据说墨子步行天下以及墨家子弟的活动经费,很大一块就来自像耕柱子这样出外做官者的供奉,否则,没有钱,门都出不去,就别奢谈什么远大理想和抱负了。

    墨子作为老师,口才自然了得。那时候,老师一般都光说不练(写),所谓著作,大都是弟子的追忆、追记,口才不好的,估计成不了老师。唇枪舌剑,势如破竹,那是墨子口才的正面形象,但人无完人,墨子也有负面形象。
       
   《墨子•公孟》记载:有个家伙,老是跟着墨子师徒转悠,但又不肯办入学手续。墨子看他资质不错,身体强壮,思维敏捷,就对他说,你做我徒弟吧,学会了,我让你当官。那人一听,就入学了。学了一年,跟墨子要官。墨子说,不给你官,讲个故事给你听。鲁国有兄弟五人,老爸死了,老大成天喝酒,对此不问不管。四个弟弟就对兄长说,你把父亲埋了,我们给你酒喝。老大一听,高兴,当即就把阿爹埋了,然后跟弟弟们要酒。兄弟四人异口同声:没酒。你埋你爸,我们也埋我们爸,那老爸只是我们的老爸吗?你不埋他,人会笑话你。墨子说,你跟我学道理,不学,人也会笑话你。这个身体强壮、思维敏捷的人,如果想要墨子退学费,估计是要不回来了。
下面这个,更狠。
       
    鲁人有因子墨子而学其子者,其子战而死。其父让子墨子。子墨子曰:“子欲学子之子,今学成矣,战而死,而子愠,是犹欲粜,糴售则愠也,岂不费哉!”(《墨子•鲁问》)

    国有个人,让儿子跟墨子学本事,不承想儿子却死在战场上。做父亲的自然要责怪墨子,墨子却说,你让你儿子来学本领,现在学会了,打仗打死了,你却怒气冲冲,这就好比准备卖粮,粮食卖完了,你却生气了,岂不荒唐!

    墨子姓墨,墨者,黑也,看来,确实有点黑。【原标题:墨子:中国帮派的祖师爷 这个老头儿有点黑】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凤凰资讯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