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姓是我国古老的姓氏之一。覃姓得姓较早,历史沧桑,七次迁徙,几易其姓,经历了特殊的演变过程。”(《中华姓氏寻根·覃》)《尚书·禹贡》所载的“覃怀底绩”,地属今日之河南省沁阳市全部与武陟之一部分。明清时期即有以其古地名而创建的“覃怀书院”、“覃怀会馆”、“覃怀中学堂”等建筑。今天,在沁阳市区仍有以4000多年前古部落名命名的“覃怀路”、“覃怀宾馆”、“覃怀饭店”等;在市域有与覃怀氏、覃部落活动时期相对应的十多处仰韶、龙山时期文化遗址;还有以覃部落首领命名的义庄村(原益庄)等。覃芝馨先生在《覃姓源于河南沁阳》一文中指出:“覃怀地因覃部落而得名,覃氏因覃部落和覃怀地而得姓。始祖伯益。伯益又叫伯翳,也叫大费,他能驯服鸟兽成为家畜、家禽,开辟了人类饲养家禽的历史;他还协助大禹治水,把古代九州的洪水疏通流入大海,所以他深得舜帝的信任,被赐给嬴姓。伯益,成为嬴姓部落的酋长,也是夏部落联盟最有威望的领袖,被禹任命为执政官,总理辅政,推荐做接班人,伯益为覃姓先祖。”覃先生还论证:“伯益是黄帝孙女女华的孙子,俗叫外昆孙,是黄帝的旁系亲属;而伯益又是炎帝的昆孙,是炎帝的直系亲属。是炎黄双重的皇族身份,所以他的血缘谱系冠以‘皇’字,将皇字冠以覃氏之首,称‘皇覃氏’,这表明覃姓起源可追溯到炎黄二帝,有其谱系的血缘根据。”
关于“覃”姓源于沁阳的史籍有《覃怀志》、《覃怀书院碑记》、《怀庆府志》、《河内县志》、《武陟县志》、《尚书》、《史记》、《覃氏家史》、《广西邕宁县覃氏源流》等。史籍所载无须重述,但因为夏代前后正处于由陶文符号或岩文符号向商代甲骨文的演变时期,尚未发现彼时的文字记载,在此想就有关覃姓先祖的地名、传说与考古调查材料相对应,为史籍的记述补些佐证。
史学家们把上古时期分为十三纪,因提纪为其第三纪,即神农氏与轩辕氏的原始文明时期。神农氏南出太行后向东、向南、向西方扩展农业耕作,其一支留居在被太行山和黄河所怀抱的牛角状川原属地,地形与族群迁徙相结合称之为“怀川”。他们在这里制造锋利的石质耒耜和大形石铲、石犁等农具,又会造酒,制作酒坛。如《诗·小雅·大由》:“以我覃耜,俶我南亩。”古代,“坛”与“罎”相通,作为一种口小肚大的陶器又与“覃”同意,故又称其地为“覃怀”,其部落因业、因地而名曰“覃怀部落”;部落里的人即因地、因部落名而命名“覃怀氏”。这支部落系三皇之一的农皇或做地皇、人皇、皇君——神农氏的后裔,为别于非嫡系支属,又以人命氏称“皇覃氏”。
皇覃氏的首领是伯益,相传是少昊的后裔、秦之先祖。在今沁阳西向镇有个村庄叫义庄。义庄本名益庄,传为伯益所居之地,因以为村庄名。义庄村东边有龙山时期的文化遗址,曰益(义)庄遗址,与之传说年代夏初相对应。伯益善于驯养家畜家禽,为舜掌理山川,协助大禹治水平土,率民向东治理黄河。在义庄东北3公里,传说有大禹颁布《夏时令》的禹邰,为有邰文化遗址,今和益庄遗址一起,同属市文物保护单位。“益庄”在何时改为“义庄”呢?这是由一则掌故而来,相传伯益的后裔随大禹治水,落居到了太行山之东的河北,夏王禹死后,伯益本可继位,可他避让禹的儿子启继位。伯益后裔因其先祖烧制酒具是黑陶,其首领就称为“墨胎氏”。墨胎氏以弧竹之地成为商的侯国,当了弧竹国的国君。啇末墨胎氏死后,按其遗嘱二儿子叔齐应嗣国君,可叔齐认为长兄伯夷礼应继承君位。兄弟二人推让不下,就先后来到了周国。周国国君西伯侯姬昌(文王)去世,其儿子姬发不顾葬父,就自立为武王,还急于向东征伐殷商。伯夷和叔齐再三劝谏,周武王就是不听。无奈,伯夷、叔齐二人不再要周的俸禄,也不再吃周的食粮,只以野菜延息,最终还是饿死在了首阳山(在今山西永济县西南)。周武王东征灭掉鄂国又灭了殷商,建立西周王朝后,把次子邘叔封在了鄂国故地称邘国。伯夷和叔齐逊让君位,劝谏武王停止征战的故事也很快在邘国传开。到了汉代,司马迁把这个故事写入了《史记》,受到世人的赞扬。作为皇覃氏之根的故乡崇儒之士,更为伯益及其儿子伯夷、叔齐兄弟的礼义之举所感动,于是就把村名“益庄”改为“义庄”,以作永久纪念传颂。
孤竹氏之后为有竹氏,称覃氏、覃怀氏。周代以后,由于征战或避乱、服役、逃荒、迁民等原因,覃氏又向外播迁。秦汉时期,已分为覃氏和怀氏。由于征战,一支落居湖南永定和石门,一支到广西荔浦、容县后又到云南、贵州,还有一支安家落户在四川巴县。明、清时期覃姓有在台湾扎地生根的。时至今日,覃姓已遍布全国,还播迁到海外2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作为中华儿女、炎黄子孙、龙的传人,都不忘“落叶归根”这句话。所谓“归根”重在“归心”,心中永远牢牢记着祖根所在之地。
“覃姓”祖根族本在哪里?历史文献、考古发现和历史传说,都作出了明确的答案:覃怀即今日之河南省沁阳市皇覃氏之族本——覃姓之根。【原标题:覃姓源于沁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