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块碑文记载,马头村即官渡遗址,马头村东西的高岗(阜)沙岭即是袁军“依沙土追为屯,东西数十里,操亦分营与相当”的对垒处。
范洪潮说,除上述碑碣外,明、清阳武县志中记载过多首歌咏官渡、团城的诗。康熙29年(1690年)《阳武县志·古迹》中更记载:“官渡,在县东南十里,汉末,袁绍与曹操相拒处。团城,在县东南二十里。俗呼为新城,即曹操与袁绍对敌筑城屯兵以拒处。”
正因为此,范洪潮才坚定不移地认为古官渡就在原阳,拥护老范观点的大都是马头村的村民。
马头村一群皮肤黝黑的村民表情虔诚地围着远道而来的专家,打听对这两块“宝贝”的看法。一位敞着怀的中年汉子笑言:“别看它们俩现在不起眼,等咱这儿真成了官渡(战场)遗址,它们就成功臣了!”
学术研讨会争议
多数专家称不该否定中牟
8月26日在原阳举行的“中国原阳官渡之战学术研讨会”上,历史学家们对“官渡之战”在哪里,主战场在何处等问题也展开了争论。
河南大学刘玉琛教授提交的论文题目为《官渡之战在原阳》,其主要论据在于“官渡水流经原阳”、“志书有载、碑碣有文”。
另外,刘玉琛认为官渡之战“非指官渡水某一点之战,而是指官渡水流域曹、袁有战事的区域之战”。而这个战场北起白马(滑县)、延津南,南至中牟县城北40里以北,西起阳武县(今原阳)官厂乡,东至中牟县东漳西。
但更多的历史学家对刘的观点持谨慎态度。
河南大学教授、著名历史学家朱绍侯的观点得到了众多与会专家的赞同。朱绍侯认为,官渡之战涉及地域很广,战场在中牟县与原阳县之间应该没有什么异议。关键是何处为主战场。
朱绍侯说,如果仅仅把中牟县当做官渡战争发生地是不公平的,但是现在尚无证据说明原阳为主战场,那么否定中牟也“说不过去”,“一场战争在两地进行”。由于曹在中牟驻军,袁在阳武驻军,这场大战必定在两县之间的区域发生。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的教授们纷纷发言支持朱教授,他们无一例外地提到“否认中牟不应该”,希望两地能联合起来“开发旅游资源”。
知情人士谈背景
争遗址其实是争旅游资源
范洪潮是“官渡之战在原阳”的坚定支持者。但他也承认,一千多年来,黄河、济水多次冲决漫溢和改道,“遗迹被冲毁或埋淤地下,已荡然无存”。
无论1800多年前的那场战役发生在何处,如今的土地上都看不到任何遗存。那原阳方面为什么一定要争得这个说法呢?
一位知情人告诉记者,与其说是争夺官渡遗址,不如说是争夺旅游资源。自从马头村出土那几块石碑后,发掘石碑的农民意识到了它们的价值,于是联系了省内的一些历史学家前去考证,考证结果为“不排除原阳是当年的战场之一”。
是战场又怎么办?开发啊!开发需要资金,资金从哪儿来?不少专家告诉这些农民,只要先出名,剩下的就好办了。
两个经典案例是,当年南阳与襄阳的“诸葛亮故里”之争,汝南与宁波、鄞州、上虞、杭州、宜兴等地的“梁祝之争”,可以说,谁争谁出名,达到了“双赢”甚至“多赢”的效果。
于是,这些农民就开始了“正名”,为此,他们没少投资,多次请搞历史研究的学术权威实地考证,先吃下了“不排除原阳是当年的战场之一”的定心丸。后来又建立了古官渡观光园,意欲依靠古代的历史遗存带动现代旅游业。
原阳县一主管宣传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对这个项目“比较支持”,但由于看不清其“前景”,所以还处于观望当中。如果专家真的证明原阳就是官渡战场的遗址,人们也认可的话,他们考虑“投点资”。
“老中牟”评价此事
原阳应是遗址一部分
对于范洪潮等人宣称原阳才是官渡战场的举动,对官渡之战颇有研究的中牟一退休新闻工作者郭从珍认为“也对也不对”。
郭从珍今年69岁,是老中牟了。他说,说原阳是官渡战场有道理,因为这个战场“拉得很大”,并且黄河走向及其流域的古县城领域千百年来也发生了变化,原阳的确应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是说战场只在原阳,那人家要笑的。”
“想以官渡战场遗址开发旅游资源,难!”郭从珍说,这个点子中牟县已经用过,但失败了。
据郭从珍介绍,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全国兴起旅游热之时,中牟有关方面把邵岗乡改名为了“官渡镇”,并投资2300万元建起了“官渡镇古战场旅游区”,里边建了36个和官渡之战有关的场馆,每个场馆里都修了一些光电控制的塑像,布置惟妙惟肖,力求再现历史。但不知何故,景点人气一直不旺,到现在已“破败不堪,荒草一片”。
“我们中牟起码有拴马槐、曹公台,还有旅游区,他们原阳就两块碑,怎么开发?”郭从珍对原阳想发展官渡文化旅游不大看好。
[社科专家]
开发旅游两地应谋求双赢
“争取旅游资源没有错,关键是争取过来以后,有没有正确的发展思路。”河南省文史研究馆专家马世之对“官渡战场”之争颇显宽容。
马世之认为,原阳争取旅游资源是应该的,哪怕引起争议也没什么,两地都有史料能证明自己是战场,不存在真假的问题。而且通常这样一争,两个县都能“出名”。
但是马世之说,仅仅“出名”是不够的,只有两地都能正确地利用官渡古文化资源,开发好旅游线路,这才能达到“双赢”的目的。
马世之说,“出名”之后操心的事更多,比如交通、资金、客源及理念等问题。
[相关链接]
一、2004年原阳出土的碑碣:
明万历24年(公元1596年)的“皇经碑记”,题名为“阳武县(1950年,原阳县由阳武县和原武县合并而成)古官渡居民善行记”。其碑文第四行有“古官渡居民”字样。
清乾隆59年(公元1794年)的“重修碑记”,其文说:“原村古官渡。汉建安五年秋九月,袁曹会兵,立此高阜,相拒匝月,曹操袭破辎重,袁绍远遁。阅千有余年,遗址犹存,洵博浪之名区也。”
二、部分辞书资料对官渡的记述:
1.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十二:“(圃田)泽在中牟县西,西限长城,东极官渡。”
2.唐朝李贤注《后汉书·袁绍传》:“官渡在今郑州中牟县北。郦道元《水经》云,蒗荡渠经曹公垒北,有高台谓之官渡台,在中牟城北,俗谓之中牟台。”
3.《资治通鉴》卷63注引南朝宋裴松之《北征记》曰:“中牟台,下临汴水,是为官渡,袁绍曹操垒尚存焉。在今郑州中牟县北。”
4.《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官渡城,在河南中牟县东北。”(报记者雷鸣实习生王祺锐文/图)【原标题:用明清两块石碑作证 原阳认为官渡遗址在他们那儿】
已有 0 条跟帖 |
用户名: 注册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