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氏子孙念念不忘的西河究竟在哪里?《辞海》西河条目的注释是:一指陕晋交界的黄河南北流向部分;二指战国时期魏国地名,即魏国西境黄河沿岸地区。
《禹贡·随山浚川图》里标有西河,西河就是黄河在陕晋间南北流向的一段大河,西河地区是指西河以东、南河以北、东河以西的地域。武陟县就在这一地域之中,故属西河地区。
《尚书》题注中写道:“谓西河者主冀州而言也。”武陟夏属冀州,由此又证明武陟属西河地区。
二十五史《晋书·地理志》中记载:“西河有隰城。”二十五史《后汉书·郡国志》中记载:“怀有隰城,隰城属西河。”武陟古称怀,由此看来,武陟属西河地区更无疑义了。
武陟在战国时期属魏,西北有济水,东南临黄河,可谓在济水与黄河之间,这又进一步证明武陟属西河地区。
武陟木栾店毛氏祖茔发掘的墓志铭有“西河儒杰”之句,与韶山毛氏族谱的“西河堂家藏”遥相呼应、一脉相承。清光绪四年,光禄大夫、内阁大学士兼礼部侍郎周寿昌,光禄大夫、兵部侍郎冯誉骥,中宪大夫、道御兵部职方司郎中胡义质为翰林院掌院学士、文达公毛昶熙之母姜氏撰写的墓志铭中有:“太岳之裔,生而令喜,媚于德门,西河儒杰……”这又再次印证武陟属于西河。
三、班簋是毛姓起源于武陟县的铁证
簋,是我国商周时期的重要青铜器。王公贵族们在遇到重大封赏时常会铸鼎、簋等礼器来铭记先人的功勋。特别是西周时期,在祭祀和宴会上,偶数组合的簋常与奇数组合的列鼎配套使用,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西周贵族鼎器制度。据记载,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两簋。
1972年6月上旬,在北京市物资回收有色金属供应站的废铜堆里,有人捡到一件古器残件,经专家鉴定,确定为班簋。传说班簋曾为乾隆皇帝的爱物,一直被珍藏在清宫内,并被收录于《西清古鉴》中。可能是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失散,由藏家密藏,后因种种原因被砸残损。一个破铜器就这样被当成废品到了物资回收站。经过精心修复后,班簋被首都博物馆收藏,成为镇馆之宝。中央电视台的《国宝档案》栏目中播放过班簋的发现、修复及保管的全过程和班簋铭文。铭文的大意是:某年八月,周王命令毛伯公率领军队讨伐东国严戎。吴伯为左师,吕伯为右师。三年平定了东国,班师回到原居住地屯垦,并告捷天下。毛班将此事刻于盛食物的祭器——簋腹内。
铭文中“亡不成(仰)天畏(威),否(畀)屯陟”句。否(畀),音抵,意指赐、恩赐、赏赐;屯,意为停顿、停住、居住原地;陟,明万历《武陟县志·地理志》云:“按禹贡陟为冀州南境。”武陟在夏属冀州,位于冀州南境。故,陟是武陟古称。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黄盛璋先生的解释是:毛班父“三年静国”后,班师回住原守聚地,即毛国所在地武陟一带。因西周早期并无专门的军队,都是战时为兵,不战为民,并退回住自己的封国,故武陟一带就是毛班毛国的封地。
铭文中的“文王孙亡弗褱井”句,其意不解自明。文王孙,即文王的儿子毛伯(叔)郑的儿子,也就是毛班的父亲,亡弗,因战而死;褱,是怀的原体字。武陟夏称覃怀,周武王伐纣至邢丘,改邢丘为怀,春秋置怀邑。所以怀,指武陟;井,是指西周的井田制。周朝以行礼司马之法,设六军之众,因井田而制军令(《二十五史》 290页),以井为界,按井为地域征税。这里指的是怀的土地。文王孙亡弗褱井,就是说文王孙死在武陟境内的土地上。
班簋的铭文证明,周封毛国就在武陟,毛姓起源就在武陟。
四、各地毛氏追根溯源到了武陟县
湖南韶山和云南澜仓卫(今云南澜仓拉祜族自治县)毛氏始祖是毛太华。毛太华是元末明初为避乱从江西吉水迁去的,江西吉水毛氏始祖毛让是从浙江衢州迁去的。北宋初年,衢州毛氏有个叫毛休的人,被朝廷任命为吉州(即吉水)太守。他上任后不久,将其父亲毛让及亲属迁入吉州龙城居住,衍传后世,成为吉州毛氏一族。浙江衢州毛氏始祖毛宝是从河南荥阳郡阳武迁去的。西晋末年,先后发生了“八王之乱”、“永嘉之乱”。当时处于黄河流域的北方遭遇自然灾害,人民生活难以为继,而处于长江流域的江南则较为安定。以毛宝为首的毛氏将官随晋王室南迁过江,并为稳定建立在江南的东晋王朝出了大力,建有奇功。毛宝因功封为州陵开国侯、征虏将军,其子毛穆之继承父业,后为拓威将军,衍传后世,成了江南毛氏旺族。荥阳郡阳武毛氏是从哪里迁去的呢?
毛国被郑国吞并后,毛氏逐渐迁往各地,其中一支留在了怀,即今武陟县。三国魏国魏明帝娶河内郡毛氏女为皇后的毛皇后,清朝末年五部尚书毛昶熙就是这一支的代表人物。
另一支迁到荥阳郡阳武(今原阳县),毛宝是代表人物。现原阳毛氏俱承认他们祖籍在武陟。在原阳毛氏祖根毛老庄,有碑记载。该碑记载的辈字是从十五世开始,记七辈,即裕庆文渊燕翼克,而武陟毛氏族谱的辈字是从十二世开始的,记二十四辈,比原阳毛氏多三辈,而且原阳毛氏碑文记载的辈字还是武陟毛氏族人、清朝五部尚书毛昶熙传去的。
上述种种证据可以得出:毛姓起源于武陟县。(原标题:毛姓起源于武陟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