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丁香》演绎灶王奶奶故事” 系列三《郭丁香》三百年传唱不绝(3)
2013/12/10 16:36:43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潘景娥16岁初中毕业,参加了母亲办的民间剧团,有时一天要走几十里路,从这场赶那场。不到两年时间,潘景娥能演嗨子戏、推剧、庐剧、黄梅戏等地方小戏近二十个剧目,她既能唱旦角,又能唱生角,还能演丑角,别人不会的她会,别人不能演的她能演,很快成为剧团的“台柱子”、“戏补丁”。
潘景娥说:“我会唱灶书,前期受父母影响,跟他们学唱,有了一定基础,后来拜固始县蒋集镇嗨子戏剧团叶兆群为老师,才算学成了。”
1988年,潘景娥应邀参加固始县蒋集镇嗨子戏剧团。团里有位叫叶兆群的老演员,能唱近百出民间小戏。一次叶兆群在散戏后哼了几句灶书《郭丁香》,潘景娥好奇地问:“叶老师,你也会唱灶?”
“我唱灶已有30多年了。我先学的唱灶书,后学的嗨子戏,13岁时拜观堂乡陈国清(木匠)为师,既学木工又学唱灶,没几年灶
书班子就散伙了,以后唱灶的人越来越少,后来也就没人唱了。”
“叶老师,我对唱灶有兴趣,想跟你学唱灶,行吗?”潘景娥问。
“你要是愿意学,我可以把肚子里的东西都教给你。”叶兆群很高兴。
以后的日子里,一有空潘景娥就跟叶老师学,虽然嗨子戏班以唱嗨子、推剧为主,潘景娥有时也把学会的灶书《郭丁香》作为开场节目,引起观众阵阵唱彩。
因为兴趣,潘景娥学会了灶书《郭丁香》的大量东西。她对自己惊人的记忆力很得意,她说别人学完就忘,她学了就不会忘。她用女性特有的细腻处理很多唱段,希望唱时能“叹动人心”。
2003年农历腊月二十五晚,在信阳市文化局、信阳市广播电视局等单位举办的迎春晚会上,潘景娥作为近三百年来第一个唱灶书的女艺人,把灶书《郭丁香》搬上了市文艺晚会,精彩的表演受到了观看演出的市领导和观众的好评。
2004年10月31日,潘景娥参加了“河南省首届民间传统优秀节目汇演”,表演了灶书《郭丁香比家当》和《打货》两个选段,把灶书传唱形式推向更高的舞台,她表演的节目荣获“特殊贡献奖”,她个人获“金鼎奖表演金奖”。这是河南省民间文艺最高奖。
2005年6月30日,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栏目组专程到固始拍摄录制潘景娥表演的灶书。《郭丁香》选段,在央视音乐频道播出。
必须指出的是,从2005年开始对《郭丁香》的第二次收集整理,经潘景娥之手,整理出了很多东西。
“当时能唱灶的木匠艺人已寥寥无几,城郊乡的刘玉武85岁了,还是唱灶的人里最年轻的。潘景娥的出现,是一个意外的惊喜。”参与了第二次收集整理工作的曹家振说。
2006年11月25日,河南郑州,一次主旨为“传承民粹,命名授牌”全国性会议上,潘景娥代表河南省命名的76位“首批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讲了话。
她一走下主席台,马上被新闻媒体团团包围,潘景娥给大家边说边唱,场面很轰动。“带去的《郭丁香》文字稿,被大家争抢着看。《光明日报》的一个记者想拿走,我们婉言给要了回来。许多人对我讲,出了书一定要给一本。”信阳市文联主席廖永亮讲起当时场景,还很兴奋。
“我们鼎力帮助潘景娥申请民间文化传承人,就是希望能将《郭丁香》传承下来,发扬光大。”固始县宣传部副部长柴载坤说。
300年流转的时光中,灶书灶戏的听众绝大多数都是在灶台边活动的农村妇女,她们只能听,不能站出来唱。300年过去,终于有女人站出来,唱了。作者:盛夏、何正权
潘景娥的一小步,《郭丁香》的一大步。 (原标题:“《郭丁香》演绎灶王奶奶故事” 系列三《郭丁香》三百年传唱不绝)
责任编辑:C005文章来源:大河报 时间:2006年1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