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风情 >> 浏览相关信息

“《郭丁香》演绎灶王奶奶故事” 系列三《郭丁香》三百年传唱不绝

2013/12/10 16:36:43 点击数: 【字体:

 
    在300年的流转过程中,《郭丁香》从民歌到曲艺形式的灶书再到戏剧雏形的灶戏,直至“具有史诗规模”的长篇叙事诗,形式不断转换,但它从未进入过主流社会,始终只唱彻农村这片皇天后土里。这里就是《郭丁香》上演的地方,题图为“第一位灶书女艺人”潘景娥。
 
 中国民歌,是民间歌舞、曲艺、戏曲、民族器乐的基础。信阳民歌,是信阳多种曲艺和戏曲音乐的根,不管是灶戏《郭丁香》还是灶书《郭丁香》,它们的曲调,细品起来,总有点信阳民歌的味儿。
 
 在300年的流转过程中,《郭丁香》从民歌到曲艺形式的灶书再到戏剧雏形的灶戏,直至4326句的“具有史诗规模”的长篇叙事诗,形式不断转换。关于《郭丁香》的艺术形式,曾有不同的说法,至今还存在着《郭丁香》是文学还是戏剧、曲艺,甚至是不是“诗”的争论。
 
 争论的结果,有人提出折中的意见:《郭丁香》在传唱中,的确以上述各种形式生存并发展过。单就文字而言,其无疑属于文学范畴的长篇叙事诗;就其作为灶书而言,肯定属于曲艺里的说唱艺术;如果利用舞台,由演员以第一人称演出不同的角色,由这些角色来推进戏剧冲突,那就该算作戏剧;否则,如果仅仅是两个人或三个人像东北二人转似的用说唱等各种艺术简单地演绎故事,就只能还是曲艺。
 
 记者对《郭丁香》的认知,也经历了同样的过程,最初认为它是信阳民歌,自信阳至固始再至开封河大,记者向相关专家都提出了同一个问题:《郭丁香》能否归到信阳民歌的范畴内?
 
 答案是否定的。河大张振犁教授拿出《中国民间文学史》,严格界定了它是:长篇叙事诗。
 
 河大民俗学硕士位秀萍女士曾在信阳搞过田野调查,记者想方设法查到了她的原始记录:有些演唱《郭丁香》的艺人认为自己唱的是灶戏,有些艺人认为是灶书。
 
 河南民协评定的“首批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中,《郭丁香》的演唱者潘景娥名字前面的定义是:灶书传承人。当中国民协慎重地将《郭丁香》定为“国家第一批五个重点抢救工程”项目之一时,包括新华社在内的诸多媒体,一拥而上,将其定义为“汉民族生活史诗”。
 
 民歌像件穿小了的衣裳,洋洋洒洒4000多行的《郭丁香》已穿不上了。像蝉蜕,无法回头。
 
 记者有意识地对《郭丁香》深入解读,却无意中暗合了《郭丁香》300年的发展历程,那就是从民歌到诗。
 
 诗歌诗歌,诗在前歌在后。但事实上,是歌在前诗在后。以同属楚地的《楚辞》为例,公元前3世纪,楚地的屈原将长江中游的民歌整理为《楚辞》,最初的歌变成现在的诗,我们不会唱了,只会读。
 
 只有300年流转时光的《郭丁香》,比起“老大级”《楚辞》,还很年轻。正因其年轻,我们尚可清晰地触摸到它流变的一些阶段,它刚刚由歌变成诗。再一个300年时光流转,我们也许会理所当然地认定它是诗,到时候是不是也不会唱只会读了呢?
 
 《楚辞》从民歌到诗歌,一步到位。年轻的《郭丁香》“余生也晚”,环境的诱惑也大,造型多变,先变了曲艺再变了戏曲再到了诗歌。
 
 《楚辞》的流传,屈原居功至伟。《郭丁香》300年的流转,固始的木匠们是“真心英雄”。
 
 木匠杨二能成为“唱灶第一人”
 
 第一个唱《郭丁香》的是谁?灶书《郭丁香》的传承人潘景娥回忆说,师傅每次教唱灶书《郭丁香》前,都会交代四句话:盘古开天至如今,一人唱书万人听。听罢好书莫谢俺,谢俺祖师杨玉彬。“师傅说自古以来,唱灶的都是这规矩。”
责任编辑:C005文章来源:大河报 时间:2006年12月21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