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跷是一种民间舞蹈,表演者踩着有踏脚装置的木棍,边走边表演。高跷经过历代的传承演变,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风格。周口槐店高跷以其欢快、火爆和粗犷的独特表演风格,英武、豁达以及朴实风趣的表演风格,成为一种独树一帜的民间文化艺术。
高跷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历史,最早来源于古代的鹤图腾氏族的跳舞,并逐渐从图腾跳舞向杂技过渡,最终从杂技表演演变为扮演戏曲人物的舞蹈形式。周口沈丘的槐店高跷的起源有着美丽的传说。相传在早清朝时期,沈丘县城有一个清正廉明的知县,他把辖区治理得政通人和。每年春节和元宵节,城里、城外人都联合办社火,互庆生意兴隆,盼望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后来,清正廉明的知县调走后,来了一个昏庸的知县,他规定,凡是进城或出城办社火的,不分老幼每人都要交钱。如果不交钱,他就下令关闭城门,挂起吊桥。但这并没有难住办社火的人,人们就踩着高跷,翻越城墙,过护城河,继续欢度春节。
高跷也叫“拐子”。表演分为双跷和单跷,双跷多绑扎在小腿上,以便展示技艺;单跷则以双手持木跷的顶端,便于上下。进行高跷表演时,演员踩跷比一般人高,便于远近观赏,而且流动方便,被当地人称作“活动的舞台”。槐店高跷随着时代的变迁改进了传统高跷的艺术形式和技巧,不断更新内容,还把传统的民间戏剧和喜闻乐见的小品搬到高跷上进行表演。(原标题:周口沈丘槐店回族镇 传统高跷舞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