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香华边采茶边唱民歌
一座古镇,地处秦头楚尾、豫西南边,西接秦壤,东连吴楚,自古以来为“通陕甘之孔道,扼秦楚之咽喉”。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之两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出独具魅力的民间文化瑰宝——西坪民歌。2008年6月,在文化部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西坪民歌名列其中。
历史悠久 起源汉代
“正月采茶正月嗦,新来媳妇拜公婆,红绸子大袄绿绢袖,八幅罗裙顺地拖……”沐浴着秦风楚韵的西坪民歌是西坪劳动人民集体创作且口头世代相传的经典之作。其曲风婉转流畅,活泼动听。近日西坪镇文化中心主任卫治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西坪民歌已经传唱近两千年了,不同时代有不同曲目流传下来。”
据卫治安介绍,西坪民歌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唐代。相传李世民建唐后,把有功的官兵集体留在河南西部和陕西东部的深山涧里开荒种地,他们为消除疲劳,解除苦闷,就在干活时唱歌,倾诉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西坪民歌就这样在西坪镇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诞生、流传至今。
以物起兴 信口唱来
“山歌本是古人留,留在凡间解忧愁。三天不把山歌唱,七岁顽童白了头……”这是西坪人爱唱民歌的真实写照。在西坪镇,村村寨寨都会唱民歌,一些老歌手会唱几十首甚至上百首。
西坪人唱民歌不拘于时间和地点,深山打柴、田野放牧,劳动间隙随时随地自由吟唱。“一天一挑柴,不黑不回来。要得回来早,除非镰掉了……”“一把扇子二面白,红花引逗白花开。白花开在高山上,红花开在陡石崖……”特别是在每年正月十五灯会上,老歌手们以物起兴,见什么唱什么,天文地理、风土人物、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都在演唱范围。
西坪民歌是由一个庞大的曲调门和唱词组成的体系。流传下来的有大对花、小对花、陪郎、留郎、拜年调、绣荷包、采茶曲等30多个调门,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历史传说歌等近千首民歌。有独唱、对唱、合唱等,男声激昂、高亢质朴,女声柔美、酣畅、奔放。既能抒情,又能状物,还能叙事,灵活自如,深受大众喜爱。
众人拾柴 探出深山
西坪民歌虽积淀深厚,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仍“面临濒危”。
所幸的是,西坪民歌有三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魏秀菊、袁香华和包训刚。魏秀菊、袁香华自幼随父学民歌,能演唱20多个曲调近百首民歌,并多次参加民歌大赛。包训刚的演唱激昂、质朴,深受群众欢迎。他们为传承西坪民歌想了很多办法:创办西坪民歌研究会,在家里举办传唱活动,教全镇中小学生唱民歌……
不仅西坪人在努力,西峡县也一直在行动。他们曾寻访民间老歌手采写、录制民歌,整理编印出《西坪民歌100首》;组织成立西坪民歌艺术团,走村串巷巡回演出;每逢农历初二、十六在西坪镇、村文化大院,举办“西坪民歌大家唱”活动;组织开展民歌展演、擂台赛;在旅游景点演唱西坪民歌。
他们希望通过这些努力,把西坪民歌传下去,让西坪民歌飞出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