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传统文艺 >> 浏览相关信息

道情过年之前世今生(2)

2013/7/26 17:04:19 点击数: 【字体:

面、和面、分剂儿、擀饺子皮、拌饺子馅、包饺子,包好后又生动地数数,解围裙、洗手,再把脏水泼出去,完全生活化的表演,除了道情,别的剧种没有这种表演。

  道情唱词极度生活化,在这出戏里充分体现。比如包完饺子,嫂子给爱姐说给她的陪送,先说柜子衣服鞋,再说厨房里的陪送:“陪送你大锅和小锅,蒸馍的箅子也配齐。陪送一个面案板,有一个菜柜带抽屉。大擀杖小擀杖,还有铜勺带笊篱。陪送你一个筷笼子,有一把筷子是新的。陪送你个鏊子三条腿,外带一个翻馍批。小妹妹你要嫌少,支鏊子的三块砖头也给你……”

  现在:过年重回“农村根据地”

  道情,为何在豫东豫中,甚至皖西北这么受欢迎,以至于变成年俗极重要部分呢?

  太康位于河南东南部,南临淮阳,北傍开封,为南北交通要道,商贾荟萃之薮。太康古时与陈国相近,盛行巫风歌舞,以祭祀神事最流行。历代县志记载:“愚夫愚妇,多好鬼尚巫,烧香拜佛,又好约会演戏。”“祭祀神事”的刚性需求,导致戏曲诞生。而“约会演戏”,又最集中于过年之时。道情诞生之初,即和年俗密不可分。

  道情形成于清道光五年(1825年),约在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流入太康,它由道情(渔鼓)、鼓儿词、莺歌柳相结合,又吸收了越调、豫剧的营养。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艺人们结成戏曲班社道情班演出,太康及周边县道情班多达数十个,以太康最盛。1942年,太康县成了黄泛区,艺人流散,剧种几近灭绝。1957年,太康道情剧团正式成立,这一剧种复得挖掘振兴。道情剧团实行“拿来主义”,直接套用豫剧成熟的表演和舞美。“对道情剧目、音乐、表演、舞美等定位,并系统打理,使其跨越早期原始混沌阶段,产生质的飞跃。”张天印道。

  上世纪50年代末,剧团以《王金豆借粮》一炮打响。上世纪70年代,创编《前进路上》,全国100多家剧团前来学习移植。上世纪80年代下半叶,太康周边县级剧团大多名存实亡,太康道情剧团也进入严冬期。

  道情本就是土生土长,有广泛深厚群众基础,成为县剧团后才“城市化”,既然在城市吃不开,何不重返“根据地”?

  重返农村的道情剧团,一步步走来,近年创下了平均年演出400场的纪录,完全实现了经济上的自给自足,在不少县级剧团陷入绝境,靠“输氧”维持生命的今天,或许算得上一个奇迹。

  ▲在春节演出季中,太康道情剧团的《王金豆借粮》很受欢迎。图为《王金豆借粮》剧照。 记者李文波摄【原标题:“天下第一团,终于过大年”系列·道情篇(下)道情过年之前世今生】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2010年03月29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