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传统文艺 >> 浏览相关信息

中国曹派古筝掌门人曹桂芬的弦上人生

2013/7/8 14:42:26 点击数: 【字体:


    筝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迄今约有2500多年的历史,古筝艺术是世界民族音乐的一朵奇葩。作为当今古筝艺术四大流派之一的曹派古筝艺术如高山流水源远流长。2003年是中国民族音乐一代宗师曹东扶先生诞辰105周年的纪念日,近日记者走近了他的女儿中国曹派古筝掌门人曹桂芬女士,这位花甲老人首次谈及了她的艺术人生。

    1、玉指回旋若飞雪,曲曲惊煞海外人

  2002年11月9日晚7时15分,第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中国古筝流派名家音乐会在上海美琪大戏院举行。“哗……”如潮的掌声中一位身穿红色衣服的女士缓缓走到舞台上一架古筝旁,面对盼望许久的国内外观众,她轻轻举了一个躬,只见她微微试弦,左手轻轻一颤,令人顿觉心朗气清,紧接着筝弦发出的悲咽颤音直扑观众的心窝,让人想到受难的爹娘光想哭。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身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在塞上时,听茄声入耳心酸……”一曲委婉深沉的苏武思乡把观众带到了那北风呼啸,四野坚冰的北国。
  
    忽然,一阵跳跃欢快的旋律,一曲儿闹元宵,把台下观众由伤感置入张灯结彩,载歌载舞的元宵节热闹的场面。这位弹筝者就是一代民乐宗师曹东扶的之女曹桂芬。快而不乱,慢而不散,强如霹雷闪电,弱如细抽线丝;快功练流利清脆慢功出音色,韵味。只见她在那明朗开阔的曲调上,采用右手演奏的低音及大幅巍巍高山,潺潺流水,引水砥石,山泉直泻,渐入河江,尽在她的玉指银甲间,台下观众沉浸在壮丽山水之中,如潮的掌声一浪高过一浪,久久不息。掌声过后,她完全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她的眼前映起父亲曹东扶穿着长衫,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撩着衫襟迈过门槛去茶馆和艺友切磋的情景,她想起父亲笑着对自己说:“闺女,咱们来黄连树下弹琴——苦中作乐。”想起和姐姐桂芳去烟厂累死累活地挣钱糊口,想起她现在的老伴张贤,想起了她的孩子……坎坷的人生经历,如电影一样在她的脑海里闪现。
  
    早在60年代曹桂芬就蜚声于海内外了,仅2002年她就参与了三项重大活动。7月应香港文化事务署邀请,她和中国几位筝派代表人物齐聚香江,在香港大会堂音乐厅展示了曹派筝的魅力,尤其令她难忘的是8月份在南京举行活动时,“快点快点拍照!”一个中年人微笑着蹲在南京艺术院演播厅的地面上给曹桂芬和潮州、客家等派的掌门人拍照,后来这个中年人又把照好的照片一张一张地分给各个掌门人,后来曹桂芬才知道这个“古筝发烧友”平时为了摄影艺术,把自己的工资都花在了摄影上,现在是一贫如洗,而且40多岁还未成家。多好的人呀!当时曹桂芬真想把自己口袋里的钱掏给他,她敬佩这个为艺术而献身的人,她从他身上看到一个人的影子。自然而然地想起了父亲曹东扶。

    2、曹公有口皆碑留遗范,桂芬高山流水传家风

  1938年6月7日,曹桂芬出生在河南南阳邓县日落乡曹营村,这儿地处豫鄂陕三省交界处,南有汉水,西有丹江两大水路交通,是一个艺术之乡。从记事时起,她就知道自家和别人家不一样,尤其是和蔼可亲的父亲不像别人的父亲那样整日围在家里,吃罢饭他就到茶馆里去玩乐器。而来家做客的都是父亲的朋友,特别地多,不分高低贵贱,不讲吃喝,不分你我,不分年龄大小,只要是拿着乐器的,那怕是要饭的都是一样的人,艺友们常喊父亲曹东扶为“二哥,”久而久之,“二哥”成了父亲的另一个名字。由于父亲谦虚为人,所以在朋友中的威信极高。父亲精三弦、琵琶、筝、坠胡、扬琴、软弓京胡等乐器,尤其是大调曲子、琵琶、三弦、筝等,是他的绝活。父亲13岁就跟爷爷曹清怀学习音乐,他把音乐做为自己毕生的职业,桂芬清楚地记得父亲对母亲说:“家里的事,孩子们的事,你管你去办,不要找我,我的事就是大调曲子、琵琶、三弦、筝……”父亲对音乐的痴迷深深地影响着姐姐桂芳和桂芬,姐姐桂芳就要求跟父亲学唱,然后桂芳再教桂芬,随着桂芬年龄的增加,姐妹二人都跟着父亲学唱了。

    父女三人坐在庭院梧桐树下,姐妹俩听父亲一字一句地传授,桂芳和桂芬不懂简谱,父亲就不厌其烦地纠正姐妹俩的声腔和板眼。有时在睡梦中,姐妹俩被父亲弹奏的琵琶声惊醒,那悠扬的《慢吟》、跳跃的《寒鹊争梅》以及那委婉深沉的《苏武思乡》伴随着窗口透进的缕缕月光传来,多么美好的曲子,多么令人神往的境界呀!躺在被窝里的小桂芬情不自尽地在被窝里用手击拍,唱起了《游春》、《吉庆泪》,惹得父亲哈哈大笑。随着两姐妹的年龄增长,姐姐桂芳学起了琵琶,桂芬也慢慢地摸起了筝。初学琵琶的桂芳就问父亲如何定弦,父亲说:“道德先翁。”桂芳不解其意,父亲又说:“道德先翁是琵琶定弦5152的谐音,琵琶是道德先翁,要学艺必先修德。”道德先翁,父亲所教的大调曲子,大都是忠孝节义曲子。“公婆吃白米,小奴常常吃糟糠……”一曲《赵五娘寻夫》小桂芳唱得令人肝肠寸断,尤其是她唱到公婆死时“麻裙包着土,堆着坟墙”时令父亲拍案叫绝:“这小妮儿真聪明,而且有板有眼,不减色。”这些孝义之曲在她的灵魂深处扎下了善良的根!
  
    曹桂芳的母亲王兰玉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她虽然没有文化,但在曹桂芳的心里母亲是最有主见的人。虽然王兰玉做了一手漂亮的针线活,她从不让自己的儿女在女工方面浪费时间,她说:“姑娘家不要在针线茶饭这方面忙”。只要看到两个女儿在学音乐,王兰玉把家里的大小事都揽在了自己的身上。善良的王兰玉在为人处世上常教育女儿“只要有困难的人来咱家,咱要拿出最好的东西来招待他们,与别人共事咱要总想着亏,不要占便宜。”母亲朴实的话语深深地刻在了两姐妹的心里,从此两姐妹把身心全部置于这高雅的音乐之中。

    3、生前父亲高风传乡里,逝时遗怨筝艺昭子女

  桂芬9岁、桂芳13岁那年,由于生活所迫,姐妹俩进了邓县一个叫“三联”的烟厂里去包香烟,她们挣钱养活妈妈,此时的父亲仍然醉心茶馆和艺友们切磋技艺。姐妹俩昔日拂动丝弦的玉手,干上了包烟的工作,还有比这更痛苦的吗?一日,父亲对刚从烟厂下班的桂芳说:“做工,咱凭劳动吃饭,不丢人。你们要成为有教养的女子,举动要稳重,装束要大方,不可轻浮小气。”“轻浮小气,我轻浮小气了吗?”桂芳的心里充满了疑问,“我和妹妹在厂里表现都挺好的呀!”“看你头上戴的两个红发卡多难看,与你很不相称,应该戴那又漂亮又大方的发卡。”桂芳才知道父亲是看不惯发卡的颜色,这件事深深地触动了姐妹俩。烟厂的活不仅仅是一个“累”字,还有一个可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中国古筝音乐网 2007-8-27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