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传统文艺 >> 浏览相关信息

南阳邓州越调:花腔里的光阴故事

2013/5/28 11:18:24 点击数: 【字体:

南阳邓州越调:花腔里的光阴故事
越调传承人(中)表演《长坂坡》。

  今年,随着邓州越调、桐柏皮影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达10项。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各级“非遗”擦亮了南阳历史文化名城的金字招牌。本报文化周刊特开辟专栏《南阳“非遗”巡礼》,展示南阳市“非遗”风采,探讨“非遗”保护问题,并呼吁全社会关爱、重视文化遗产,时刻守望我们这片热土的精神家园。
  
  初秋,记者来到唯一传承邓州越调(又称南阳大越调)的表演团体——邓州市越调剧团。在团里,一台由国家文化部、财政部专门配送的越调流动舞台车刚刚到位。伴着演员咿咿呀呀的排练声,团长王君明高兴地告诉记者:“‘申遗’成功后,越调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发展有了新希望。”
  
  民间戏民间爱
  
  越调名角“堪比梅郎”

  
  “想看越调戏,赶集邓州城。狭缝锣鼓响,台上无二样。”说起越调曾经的辉煌,王君明先向记者道出这样一个“顺口溜”在他看来,越调传承着世代人的乡音、乡情。
  
  王君明说,邓州越调始于南宋,明嘉靖年间基本定型,分为木偶戏、皮影戏和大戏,以乡戏盛行于南阳各县,至今已400多年。“申遗”成功,也算为南阳人保住了本乡本土的越调味儿。
  
  “我们唱的越调又称下路调,有本土特色,特别是唱腔和申凤梅、毛爱莲表演的上路调不一样。”他说,邓州越调主要表现在着装、化妆、唱念、做打、表演真实,并吸收了京剧起霸、趟马、水袖、扇子等表演手法;声腔上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调门,起腔保留使用以假声演唱的花腔点缀,以象鼻四弦为主的音乐伴奏,这些和上路调区别很大,与宛梆相映成趣,成为中原文化与荆楚文化交汇共融的典范。另外,“象鼻四弦全国独此一家。”
  
  清道光末年至民国三十年是越调鼎盛时期。民间曾有“一清(戏)、二黄(汉剧)、三越调,梆子班里瞎胡闹”的歌谣。大的村落,常有两三个越调戏班同时存在。清末,南阳及其他各县越调剧团达100多个,仅邓州就有越调“江湖班”和“窝子班”70多个。
  
  相关资料显示,1917年、1933年、1956年邓州越调剧团曾三进省会演出,《送灯》、《打金枝》、《玉虎坠》等剧目曾引起轰动。其中筱金钩、刘玉枝等1917年在开封演出时,《予言报》为其发表消息和评论,给予很高的评价:“以筱金钩与梅兰芳相提并论,未免骇人听闻。然筱金钩之做戏尽致、花容玉貌,确有酷似梅郎之处,此曾睹二人者所共知也”,并称其名“震破耳鼓”。
  
  绝技多绝技响
  
  申凤梅曾到邓学艺

  
  “戏班离不开名角,名角少不了绝技。”采访中,不少邓州老人向记者强调,无论是民间戏,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由政府管理成立越调剧团,艺人的绝技一直都是越调戏的看点。
  
  陈小金饰演《芦花荡》中的周瑜,当周瑜在芦花荡中四面受敌,身陷绝境时,一说“啊呀,不好!”立即七窍出血。刘玉枝唱的“五腔”,拉出的花腔又脆又甜,几起几伏,勾人心魄。看过他表演的陈子彦老人说,他唱《风雪堂》中的苏三,侧身甩水袖,不用眼看,上下都在王景龙身上,功夫了得!王士进老人看过筱金钩演《送灯》,他说,筱金钩在舞台上提着灯,那灯是纱罩里点个蜡头,一会儿明,一会儿暗,加上他的表情、唱功,把许多小伙子都看愣了,“比特技还特技”。李春发在台上声如虎啸,被观众誉称“老虎”,看过他戏的人这样说:“老虎腔一喊,能听七八里”……
  
  绝技让名角声名远扬。1961年越调大师申凤梅专程到邓,向史道玉学习《祭灯》。史道玉是陈小金的得意门生,新中国成立后曾任邓州市越调剧团团长,他演《祭灯》中的诸葛亮形神兼备。当诸葛亮祭灯延寿时,却被魏延撞了灯,他万分绝望。史道玉唱的慢板,能带出响痰阵阵的声音,被称为含痰颤音,生动刻画出诸葛亮的心力交瘁。在一年的时间里,申凤梅专门向史道玉学习这一绝技,可惜因没有喉结,最终未能学成,却开创越调交流的先河。
  
  传承难传承少
  
  老剧种盼“青春作伴”

  
  王君明认为,与其他戏曲演出团体一样,越调遇冷是不争的事实。“现在除了剧团里唱大戏之外,其他时间演员们都在分散唱戏,相对来说已经市场化。”戏曲流传的原因是有市场,现在面临的问题就是市场小了。申遗就是为了保护,成功之后,下一步要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了。
  
  邓州越调有传统剧目369个,现在能演出的剧目仅有《刘全进瓜》、《大保国》等30多个。同时,也出现音乐失传的问题,邓州越调曲牌共200多首,目前传承的仅有10余首。此外,《芦花荡》中的“七窍出血”、《祭灯》中的“含痰颤音”等绝技都已失传。而在越调剧团提供的传承人名单中,没有年轻人。
  
  邓州市文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正是为了保护和发展邓州越调,在政府的支持下,邓州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申遗”,其间7次赴京向专家陈述,终获成功。目前,政府已投入专项资金挖掘整理传统剧目、音乐,配置服装道具等,并成立“‘非遗’保护工作室”,联系演出。
  
  邓州市文化艺术学校负责人马德功也告诉记者,他们已开始将越调纳入培训班教学课程,请老艺人言传身教,培养年轻人才。对此,王君明说出了执着“越调人”的心声:有保护、有行动,会让越调这一门古老的戏曲艺术生机再现。作者: 赵林蔚【原标题:南阳邓州越调:花腔里的光阴故事】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南阳日报 2011-9-9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