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传统文艺 >> 浏览相关信息

袁秀莲与她的表演艺术

2013/5/28 10:12:10 点击数: 【字体:

 
    1987年9月6日,《文艺百家报》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题目为《越调三绝》。文章指出:越调艺术有三大流派,分别以申凤梅、毛爱莲和袁秀莲为代表。申派刚健雄浑,毛派轻柔妩媚,袁派刚柔并济。三家演出的剧目甚多,所有唱段多能令人陶醉。其中申凤梅在《收姜维》中诸葛亮的“三传令”,毛爱莲在《火焚绣楼》中洪美荣的“骂楼”和袁秀莲在《无佞府》中佘太君的“点兵”,是各自唱功艺术中的精华。由于至今无人与之媲美,是谓“绝唱”,故而被人们誉为越调艺术的“三绝”。

     众所周知,申凤梅、毛爱莲都是河南越调的大师级人物。那么,能够与她们相提并论的袁秀莲又是谁呢?

     袁秀莲曾经是许昌市越调剧团的主要演员之一,先后担任该团的艺委会主任、副团长、团长,系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省戏曲学会越调研究会常委。1988年被评为国家二级演员,曾以洪亮的唱腔、细腻的表演和多行当的戏路蜚声戏剧界。她塑造的众多舞台形象,如《无佞府》中的佘太君,《白奶奶醉酒》中的童夫人,《秦香莲》中的秦香莲,《东庭怨》中的徐月娘,《沙家浜》中的沙奶奶,《红云岗》中的英嫂等,深为广大观众所喜爱。她的名字在越调观众中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袁秀莲出身贫苦,当她还在襁褓中时父亲和哥哥就相继死亡。母亲抱着她漂泊到襄城县城,与一个外地人组建了家庭,并给袁秀莲生了一个弟弟。然而这个孩子也很快夭折。一兄一弟都未成人,母亲对小秀莲这根独苗分外珍惜,始终不肯向她说清其出生地和出生时间。按民间的说法,这样闫王爷说无法从生死薄上找到她,勾去她的小命。因此,袁秀莲的出生年月至今仍是个谜,据推算大约是1941年。

     山清水秀的襄城县是越调戏流传较早的地方。自清末以来,这里的民间越调班社星罗棋布,秀莲家住的街道上就有一个越调剧团,秀莲常到那里看排戏演戏,迷上了戏剧。剧团里有一个叫红梅的演员看秀莲聪明伶俐嗓音好,是学戏的料,就教给她《游龟山》、《跪韩舖》等。秀莲还常到县城唯一的剧院去看戏,没钱买票就站在剧院外等最后把门的撤走进去看“嗡票”。袁秀莲的幼年就是在对戏剧的陶醉中度过的。

     袁秀莲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县戏校招收学员。她闻讯跑去报了名。因为她嗓音好又有点基础,一段戏唱过,负责招收学员的导演于国栋立即拍板录取了她。不料,袁秀莲的行动遭到了来自学校和母亲两方面的阻挠。因袁秀莲德才兼备,学校舍不得她走,动员她继续在校学习以便将来有更好的前程。刚从旧社会走过来的母亲也转不过来对“戏子”的偏见,不愿意让宝贝女儿沦为“下九流”。袁秀莲婉言谢绝了学校的好意,又苦苦劝说母亲。不料母亲执意不允。秀莲无奈便偷偷跑进戏剧培训班。妈妈多次找她回去,她就在同学的掩护下躲进厕所。母亲看女儿对戏剧的酷爱已经“病入膏肓”,只得叹了口气由着她去。进培训班的不易,使袁秀莲更加珍惜学戏的机会。她每天早上5点钟以前起床练功喊嗓,以致形成终生习惯,早上5点不用闹钟叫就自然醒来。星期天、节假日她从未休息或逛过街。经过三个月的训练,她考出了优异成绩,进入襄城县越调一团。

     这个剧团的前身,是曾经造就越调史上第一位女名伶李桂红的襄城县“七班戏”。李桂红1890年出生在舞阳县,她先到漯河学唱坠子,后改行演唱越调。民国二年(1913年)入襄城“七班戏”登台演出《火焚绣楼》、《借闺女》一举成名。她扮相俊美,嗓声甜润,很受观众欢迎。她的参演不仅确立了这个戏班在越调戏中的龙头地位,而且对越调剧种带来了一场革命,使越调在剧目、调式、伴奏、唱腔、服饰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同时也带红了一批著名越调女演员,如张秀卿、申凤梅、毛爱莲等。袁秀莲后来的老师刘秀荣也是其中一个。刘秀荣绰号“双辫”,其父刘德昌人称“盖八县”,是著名越调表演艺术家申凤梅的老师。刘秀荣师承其父,主攻旦行,在豫中、豫南一带很有名气。袁秀莲进团的时候,刘秀荣是该团的主演。在这样一个底蕴丰厚、名角如云的剧团里,袁秀莲很快学会了全部垫场戏,但她并不以此为满足。她崇拜刘秀荣,决心把她的本事学到手。每逢刘秀荣排戏和演出,袁秀莲就认真观看,走路、吃饭时也揣摩她的唱腔和表演,还常常在梦中学唱她的戏。刘秀荣演唱板清字真,声甜韵稳,行腔流畅,喷口有力;她戏路宽阔,表演细腻、泼辣、大方,老、小、正、反角色都演得惟妙惟肖。在她的熏陶下,袁秀莲的艺术水平日益长进。一次在安阳演出,刘秀荣突发急病,佘太君一角空缺,团领导立即找到袁秀莲,让她把这个角色接下来。初出茅庐的袁秀莲信心十足,当晚刹戏后就进行生活排练,第二天上午响排,晚上登台一炮打响,观众反应强烈。从此,在团领导和名老艺人的精心培育下,袁秀莲有了更多的登台机会,表演艺术日渐成熟。

     1959年3月全省越调单剧种汇演在许昌举行,许昌专区以袁秀莲所在剧团为班底,又从襄城县越调二团和周口红光越调团抽调毛爱莲等部分演员组成代表团参赛,取得了优异成绩,参赛剧目之一《无佞府》“点兵”一场被拍成舞台戏曲艺术片。次年3月,袁秀莲随团并入新组建的许昌地区越调剧团,主攻青衣,经常与毛爱莲、刘秀荣、申二梅等名角同台演出,成为该团优秀的青年演员之一。团里推荐她参加全省青年演员汇演,在《老包赔情》中饰演嫂娘,得到专家和省会观众的好评。1960年10月,袁秀莲作为B角随团赴京汇报演出《无佞府》、《掉印》和现代戏《一串钥匙》、《一把铁锹》,受到陈毅、习仲勋等中央领导同志和京剧大师梅兰芳、荀慧生的接见。这是河南越调首次进京演出,对这一剧种起到了积极的推介、宣传作用。袁秀莲很受鼓舞,从北京回来后,就在组织的安排下正式拜刘秀荣为师。刘秀荣对这位越调后起之秀十分欣赏,不仅毫无保留的向她传授技艺,而且还把自己的演出角色全部让袁秀莲接下来,给了她更多的实践机会。随后,袁秀莲相继在《东庭怨》、《有礼有理》、《果熟季节》、《沙家浜》、《无佞府》、《秦香莲》、《义卒烈女》、《忠烈阁》、《秦雪梅》、《包公三勘蝴蝶梦》、《乔老板的烦恼》、《红云岗》、《火焚绣楼》、《李双喜借粮》、《白奶奶醉酒》等40余部剧目中担任主要或重要角色,并多次获得省级、国家级大奖。

     袁秀莲天生一副好嗓子,高音清脆响亮、低音浑厚纯朴、中音柔和优美。她的唱腔既有申派的刚健宏亮,又有毛派的柔美纯净。在继承越调传统的基础上,她广泛吸收其它剧种的演唱艺术,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不仅发展和丰富了传统越调的唱腔,而且还弥补了越调传统唱腔行当不清的缺陷。她演唱的老旦、青衣、花旦、小生等行当,唱腔都有明显的区别。老旦苍劲有力,青衣稳重大方,花旦柔美婉转,小生浑厚响亮,在发音方法、吐字喷口、行腔转板、旋律走向方面各有不同,使人一听就知道这是什么行当的角色。她在表演上也有独到之处。突出特点就是致力于人物的塑造。每演一个角色,她都要对这个角色的人物性格进行多侧面的分析,然后通过唱、念、做,细致入微地表现出来。她在《无佞府》中饰演佘太君,就紧紧地把握住她忍辱负重,精忠报国,老当益壮,足智多谋,以及她临危不惧、力挽狂澜、嫉恶如仇、豪气凛然的性格特点,所以能表现得从容自在,真实可信。在《秦香莲》中,秦香莲惨遭宫人皮鞭抽打时的传统表演是采取甩袖,左扬右捂地表现痛疼,然后水袖颤抖起唱。袁秀莲在这里则改为从先左手甩袖照右腿,右手从空中大抖袖划半圆捂左肩,而后右侧遭打踏步转身将右胯转到左方,最后翻身还原,右手合并向前上方甩投袖,空中划圆双手折袖子,气愤颤抖怒视宫人起唱。这样的表演,动作朴实,情感真切,每次演出都收到较好的效果。

     袁秀莲在演唱艺术上能够取得这些成绩,一是得益于她虚心好学。袁秀莲主要师承刘秀荣的演唱风格和表演特点,却无戏剧界普遍存在的门派观念,她不仅经常虚心向同团的越调大师毛爱莲学习,还抓住一切机会向另一个越调大师申凤梅请教,只要遇上调演或开会,她都主动登门,请申老师对自己的唱腔和表演进行指导。她还专程跑到漯河学习越调名伶金凤楼的演唱艺术,将不同风格、流派的艺术精华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化为己有。二是得益于大胆改革创新。袁秀莲深知,越调是在不断改革中发展的,越调大师都是在大胆创新中成名,李桂红将乱弹作为越调主要唱腔,张秀卿的女唱男,毛爱莲的鼻腔共用等都是前无古人的。因此,她扮演每一个角色都注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大胆改革。在《无佞府》中,她为了表现佘太君老而不衰的英雄气概,在“百花鲜争芳艳天暗气暖”一句唱腔中,她打破了越调传统慢板三腔低沉婉转的框框,运用较高的音域,使“百花鲜”三字唱得响亮有力。“争芳艳天暗气暖”则又回到了越调传统的柔和婉转的音调上,使唱腔抑扬鲜明,旋律起伏优美,把佘太君既坚强又善良的性格表现得恰到好处。在《白奶奶醉酒》中,对童夫人的一段唱腔,袁秀莲也作了探索性的尝试。“好一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姣”一句,运用了越调传统唱腔“过桥”,一下子把观众吸引住,中间四句那“水凌凌的芙蓉草……白绒绒的小羊羔“,改变了越调传统“乱弹”的板路,吸收了评剧的唱法,唱得朴实贴切,乡土风味十分浓厚。在现代戏《红云岗》中,袁秀莲饰演英嫂在为亲人熬鸡汤时的一段抒情二八板,把老百姓与子弟兵血肉相连、亲如一家的真挚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三是得益于她对艺术的精益求精。在几十年的舞台实践中,袁秀莲一直以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追求艺术的精益求精,现代戏《沙家滨》是从京剧移植过来的剧目,本来导演按照“样板戏”的要求,对袁秀莲扮演的沙奶奶的唱腔和表演有一套完整的安排,但按照越调的特点,她感到不够满意,便反复琢磨,潜心研究,终于摸索出比较理想的表现方式。在“斥敌”一场的“八一三” 一段唱中,她从越调传统二八板的三腔、四腔、五腔起唱,下来转流水,接着换乱弹,既吸收了申派唱腔的刚,又渗进毛派唱腔的柔,刚柔并进,有强有弱,关键时以气口喷高,斩钉截铁,昂扬奔放,很好地表现了这位革命老他*的气质和情感,每次演唱都赢得经久不息的掌声。此外,在服装、化妆等方面,她也是一丝不苟,严格要求自己。

     袁秀莲的表演艺术得到了专家和观众的认可。她曾三次参加电影拍摄,两次进京汇报演出。她演出的《无佞府》(饰佘太君)、《沙家浜》(饰沙奶奶)、《秦香莲》(饰秦香莲)、《火焚绣楼》(饰兰母)、《秦雪梅》(饰秦雪梅)等剧目由中国唱片社灌制唱片发行全国;《包公三勘蝴蝶梦》(饰王孟氏)、《果熟季节》(饰大娘)、《李双喜借粮》(饰董妻)、《有礼有理》(饰大娘)等剧目由省电视台录像或省电台录音制成专辑经常播放。《文艺百家报》、《中州剧讯》、《洛阳日报》、《河南广播电视报》等报刊发文,对她的表演艺术进行了高度评价。

     袁秀莲不仅是表演艺术家,还是优秀的组织管理者和戏剧教育家。1987年至1995年,她曾先后担任许昌市越调剧团的副团长、团长,带领全团同志在戏曲不景气的情况下,大胆改革,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剧团发展的路子。1996年退休后,又自建民营剧团坚持上山下乡演出,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还在半截河和徐湾两次开办戏曲培训班,为越调剧种培养了一批接班人。由于她在戏剧界的广泛影响和对越调艺术的突出贡献,有关部门已经将其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而今,袁秀莲年逾古稀,仍心系越调。最近她举行了隆重的仪式,收许昌市和襄城县越调剧团的十四名青年演员为徒,决心把数十年心血凝成的艺术结晶传承下去,为许昌戏剧事业的发展和繁荣贡献一份力量。作者:马炎心 贾凤翔【原标题:袁秀莲与她的表演艺术】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中国越调网 2012-06-01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