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儿词来源于唐代的道情道曲,明清时期流行于我国北方各地,因表演者多自击鼓板说唱而得名。鼓儿词由艺人独唱独演,唱腔朴实大方,表演洒脱自如,手、眼、身、法、步并用,有很强的艺术效果。演唱曲目除了《水浒》、《说唐》、《包公案》、《施公案》等大书,也演唱风趣、诙谐、幽默、讽刺的生活小段。其语言简练生动,书前有套语,书后留悬念,引人入胜。
张德祥自幼跟随父亲学习鼓儿词,18岁独立登台演出。当时是大集体时期,艺人演出需持县文化馆的演出证明。张德祥常常徒步30多里到县里开具证明后找生产队联系演出,生产队管吃管住,通常是在晚上演唱,麦场、牛屋,随处都是演出的舞台,报酬三五元不等。“那时农村文化生活贫乏,农民可爱听了。”张德祥回忆,“每次演出都是村里男女老少全来看,不到晚上一点多散不了场。”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郭德祥忙时种地,闲时走村串巷演出。由于钱不好收,郭德祥自带布袋,演出后挨门挨户收粮食,然后作价卖出。后来随着电视的普及,鼓儿词渐渐没了市场,郭德祥只好转行。郭德祥清楚的记得,那是1988年8月16日,那天他将心爱的鼓和架收起来后,大哭了一场。
时间一晃过了20年。20年间,农村变化天翻地覆,郭德祥的生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两个儿子已成家立业,日子富裕。但年过六旬的郭德祥却有一块心病割舍不下——鼓儿词难道就此消亡了吗?然而子女们对此不感兴趣,郭德祥时常对着珍藏多年的锣鼓家什叹息。他从心底渴盼,鼓儿词能够再唱起来。
2007年5月,桐寨铺镇文化服务中心主任杨新怀找到郭德祥,动员他将鼓儿词这一传统的民间曲艺传承下去。在杨主任的努力下,镇里制定了鼓儿词十年保护计划和三项保障措施。镇财政拨付1万元扶持郭德祥重新演出,邀请市、县曲艺专家帮助其挖掘历史及现代作品,并在镇文化站设立曲艺编演室,为演出提供舞台。同时将鼓儿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档案,逐级上报文化单位。
镇里采取的系列措施如一缕春风,吹开了郭德祥的鼓儿词情结。郭德祥不顾年老体弱,立即着手整理道具、词谱。经过几个月的准备,郭德祥带上鼓架,在镇文化广场进行了鼓儿词专场演出。郭德祥的演出在当地引起了巨大轰动,演出现场观众达到数千人,许多人听得如醉如痴。
后来,郭德祥又将邻里团结、乡风文明、遵纪守法、计划生育等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事儿改编成鼓儿词段子,使演出的内容更加丰富。桐寨铺镇文化服务中心杨新怀主任又帮他联系镇里的说唱团、腰鼓队等组团进行演出。每到一地,鼓儿词都受到了群众的热捧,在有的村子连续演几天都不让走。
随着演出的增多,郭德祥及鼓儿词的名声也越来越大。一些爱好曲艺的年轻人慕名前来找郭德祥拜师,郭德祥是来者不拒,毫无保留地无偿传授技艺。郭德祥说,目前专业的文艺演出团体无人演唱鼓儿词,而民间艺人也近乎绝迹,他要在有生之年进最大努力,使鼓儿词这个宝贵的文化遗产发扬光大,深入人心。
据了解,鼓儿词已经入选河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郭德祥也已收了4名弟子。他希望,鼓儿词这一富有地方特色的曲艺品种,能越唱越响。唐河县委宣传部 史丰华 杨新怀【原标题:唐河:鼓儿词又唱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