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传统文艺 >> 浏览相关信息

宋爱华:教孩子“抢救”河南坠子

2013/5/24 11:30:47 点击数: 【字体:

 
    女承母业把戏唱

    宋爱华出生在河南商丘的一个曲艺世家,姥爷刘忠堂是豫东享有盛名的河南坠子艺人。母亲刘世红因演唱时嘴皮子特别快,有“绿钢皮”的绰号。“绿钢皮就相当于现在的动车,‘ 从南城到北城,谁不知道刘世红’,母亲当时已经非常红了。”宋爱华说。

    “可能是家族遗传有些天分,没人教我唱戏,但我边玩边听就会唱了,五六岁我就给母亲登台垫场。”宋爱华说,“在旧社会,唱戏是不入流的职业。当时家里特别穷,但母亲想把我培养成个‘洋学生’,送我去读书。可是父母要跟戏班子到处演出,家里就剩下我自己没人照顾,读了两年书后,母亲也只好让9岁的我正式进入戏班。”

    进入戏班后,母亲开始对宋爱华严格要求,每天早上5点钟准时到河边吊嗓子,上午排戏,下午、晚上去演出。简板是河南坠子表演中唯一的道具,也是演员和乐队之间掌握节奏的工具。为了让她把正板、花板、摇板、飞板等都打好,母亲把她的手都打青了。天赋加苦练,让宋爱华的河南坠子越唱越好,简板更是打得炉火纯青。1951年,政府成立了曲艺队,宋爱华终于由民间艺人成为了“正规军”。

    从“左”到“右”的改革

    1958年,宋爱华进入刚刚成立的河南省曲艺团工作,开始自己设计唱腔,《双枪老太婆》和《舌战小炉匠》等经典曲目都是她的作品。但是在表演这些新戏时,宋爱华觉得传统的左手打简板的方式使演出受到了限制。

    “当杨子荣抓住小炉匠,说‘我代表祖国,代表人民,代表党,来判处你的死刑’的时候,简板要充当道具枪,但是简板拿在左手,很不方便,所以我想改用右手打板。”对于早已习惯左手打板的宋爱华来说这并不容易,她抽空就练,下乡演出的路上也边走边打,慢慢的,右手比左手更加娴熟,右手打简板也逐渐被推广。

    “从娃娃抓起”

    1984年,宋爱华调到河南省群众艺术馆工作。43岁就离开演出一线让宋爱华有些遗憾,但这让她有更多的机会教学生。“艺术需要传承。旧社会艺人的日子不好过,但有穷人家的孩子来学艺,母亲还是会把他们收下。没钱买简板,就把家中紫檀木的桌子腿卸下来做成简板给他们用,然后用砖再把桌子支起来。这对我的影响非常大。”

    退休后,宋爱华在河南省少儿艺术团教河南坠子,真正开始“从娃娃抓起”。在近20年的时间里,她手把手地带了五批学生,所创作辅导的河南坠子《夸家乡》等节目屡获文化部金奖,她本人也被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优秀园丁奖”。“我虽然累点,但是非常值得。现在曲艺市场依然不景气,我教出来一个孩子,就会带动他的家人、朋友也喜爱河南坠子,让孩子来抢救河南坠子,这样的带动作用是非常大的。”

    宋爱华带过的学生已有几百人,但今年她才收了5个徒弟。她说:“ 过去我觉得收徒弟是旧俗,找我学戏的都是我的学生,我不收徒弟。但现在我是河南坠子的国家级传承人,身上的责任更重了,我必须让这门艺术更好地传承下去。”本报记者 陈巨慧 实习生 冯俊霞【原标题:宋爱华:教孩子“抢救”河南坠子】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大众日报 2010-10-18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