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组泥塑的“主人”,人称“泥人赵”的赵恩民此刻正默默坐在展厅一角,借着窗外透过来的阳光,用一根小竹棍儿为一位女士塑像。
记者发现赵恩民使用的东西非常简单:一把很平常很多人都玩过的红胶泥,一个一头稍弯打磨得锃亮的小竹棍儿,还有一个是小号的排笔。
赵恩民笑着对记者说:工具什么的并不重要,顺手就行,关键是手和心。
展台上摆着的这一组名为《百童戏耍》的泥塑一共塑造了120个形态各异的孩子,38种民间儿童游戏,为了这组作品,赵恩民耗费了将近3年的心血。
谈到为什么创作这组作品,赵恩民说:2004年,在北京的一次展览会上,温家宝总理看到了我的泥塑作品,非常感兴趣,他说泥塑这种艺术形式来自于百姓生活,就应该表现日常的百姓生活。他的话对我启发很大,就开始想把自己身边的事儿整理一下,用泥塑表现出来。于是产生了用泥土表现童年趣事的强烈愿望。
赵恩民说:我们小的时候,物质虽然贫乏但简单快乐。能玩的游戏很多,玩的时候还唱着各种不同的儿歌,一些玩具是自己就地取材亲手制作的。做游戏既能锻炼身体也能开发智力还能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现在很多中老年人谈到这些游戏都兴趣盎然,而小孩子却不知所以然,他们玩的都是电脑游戏了。所以我想做出来,给老人们带来回忆,给孩子们带来新奇,也算是一种文化传承吧。
听到我们的对话,那位正在被塑像的女士也笑了:这些游戏可好玩了,我们都是玩着这些长大的。比如那个“跳羊”,也叫“跳高”,一个小朋友弯下身,让其他小朋友跳过,并一点一点地抬高身体,比现在的跳木马好玩多了。
泥塑作品《百童戏耍》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不少家长是带着孩子来看的,边看边讲解。一位老太太说:这么好的东西,为什么不上点色呢?花花绿绿的多好!
赵恩民解释说:泥塑这种民间艺术追求的就是原汁原味,现在说是原生态。这种胶泥本身就有色泽,不同的光线,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创造这些尺寸并不太大的泥塑作品对于一个素养很深的民间艺术家来说应该不是太难的事,为什么还耗费了3年的时间呢?
赵恩民说:真正上手的时候比较快,但是构思比较慢,把一种司空见惯的场景表现出来是需要提炼的,还要传达出人物在不同场景中的神态来。泥塑艺术的精粹,就在于表现人物的精神与灵气。
赵恩民告诉记者,他的这些泥塑作品还有一个与众不同之处,那就是“塑空”,每个作品都是中空的。人物的头和手都能灵活转动或互换,欣赏者可以自由组合人物的不同形态。
赵恩民透露,他的泥塑作品今年将要进入国家名片——邮票,一组16枚,其中13种来源于《百童戏耍》,还有“黄河娃”和“竹报平安”等。“黄河娃”曾赠送给温总理,他正在创作一组“竹报平安”,也准备送给温总理呢!□首席记者张体义文记者王建立图【原标题:泥塑定格童年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