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密县玉雕厂职工工作照
记者由里向外拍摄的密玉“翠玉洞”。该洞口为目前所见最为优质的密玉矿洞,也是出产国宝《勇攀高峰》密玉原石的“翠玉洞”洞口。
□首席记者 于茂世 实习生 姚晨雨 文图
引子
新密,高楼林立,车水马龙。
什么高楼,都不再高傲;什么汽车,都不再稀奇。
新密,也曾艳羡过高楼,也曾稀罕过汽车——
上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尚未改革开放之际,密县(今新密市)玉雕厂就相继建起了一幢3层办公楼、数幢4层家属楼;同时,密县玉雕厂还组建有自家的车队,共有十几辆汽车……
“那时候,厂里的双职工、老职工,都住上了50多平方米的楼房。”密县玉雕厂前总设计师陈玉芳先生说。“那时候,‘大黄河(载重车)’威风得很。除了玉雕厂,好像只有密县粮食局有那么一两辆运粮车。”新密玉雕厂前技术厂长王冠军先生说。在新密,第一家盖家属楼的单位,是密县玉雕厂。在新密,第一家拥有车队的单位,是密县玉雕厂。
那时候,密县玉雕厂有360多名职工。那时候,密县玉雕厂年创300多万元收入。
那时候,密县玉雕厂撑起的是密县财政的半边天。
那时候,密县玉雕厂玉雕作品几乎不在国内销售,都是通过天津口岸销往东南亚、欧美,挣的都是国家急需的外汇。
那时候,密县县领导还住着平房,密县玉雕厂的职工却搬进了宽敞明亮的家属楼。
…… ……
当时,密县玉雕厂与北京玉雕厂、扬州玉雕厂、南阳玉雕厂,同为驰名全国的四大国营玉雕厂。不同的是,密县玉雕厂厂矿合一,与密县玉矿系同一个单位。而今,辉煌成过眼云烟。新密市北密新路39号——国营新密玉雕厂,也就几个人守着五六十亩的地盘,搞点儿承包经营而已。在新密,很少有人再提及玉雕厂。密县玉雕厂,早已淹没在“乌金”铸造的灯红酒绿中。
密玉:在新中国“再出发”
1
300万元,是密县玉雕厂一年的收入。
放到现在的话,300万元,也就是个“小业主”一年吃喝拉撒睡的花销。
但那时,300万元不但能够养活300多个家庭,还能撑起密县财政收入的半壁江山。
新密,不应忘记密县玉雕厂。
300万元,还只是从天津口岸获得的人民币收入。
天津口岸以此为国家换取了多少急需的外汇,不得而知。
那时候,新中国最缺的,也许就是外汇。
1978年,也就是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外汇储备为-11亿美元。
没有外汇储备,只能受制于人。如何赚取外汇,好让新中国在经济上站住脚跟?
除了茶叶等,只能是工艺美术。
大型密玉玉雕《勇攀高峰》在上海玉石雕刻厂雕成后,曾与上海出产的万吨水压机、上海牌轿车分别代表上海手工业、重工业、轻工业的最高成就,在上海工业展览馆参加展出。
就今天而言,将一件玉雕作品与万吨水压机、轿车放在一块儿展出,有点儿匪夷所思。
但是,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看上的,恰恰是密玉玉雕《勇攀高峰》,并提出想以300万美元收藏。而他,绝不会提出购买万吨水压机、轿车什么的。
那个时候,在国际上比较有优势的中国产品,是手工业产品,而不是万吨水压机、轿车等。
工业发展,也有个阶梯。手工业、轻工业、重工业是渐次发展起来的。
新中国成立之初,将手工业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也不全是为了赚取外汇。更重要的,恐怕还是为发展轻工业、重工业积累人才、技术、管理、资金等。也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工艺美术在建设新中国中的作用,无论怎么赞誉,都不会过分的。
《勇攀高峰》为什么由上海玉石雕刻厂雕刻,而不是密县玉雕厂呢?
“那时候,咱密县,哪有那种技术呀!”新密市牛店镇助泉寺村党支部书记刘建新说,“密玉太硬,弄不动。弄个岫玉,还差不多,能弄动。”
玉器自唐宋以降走下神坛、走向生活后,皇家与上层社会不惜人工、不惜成本,紧盯和田玉;下层社会乃至中层社会,转向易于雕刻、成本较低的岫玉,自然而然。独玉、密玉因为品质不如和田玉,硬度大大高于岫玉,甚至和田玉,而走向了式微,也是自然而然的。
当今,玉雕工具与技术的发展,使得硬度不再是什么问题。
五彩缤纷的密玉、独山玉远比和田玉、岫玉更适合俏色雕刻,《勇攀高峰》也就是《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就是一个鲜明的案例。
也因此,近年来,密玉、独玉的“突围”,受到喜欢改变的收藏界人士的青睐,也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儿。
“密玉不会永远失落,这个,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一个叫王喜法的人也许就看到了。”中国玉雕艺术大师王冠军说,“他花了‘五串文’,从‘正用不及’的李喜那儿,购买了一亩半‘荒地’。这份‘官契’,保存基本完好。”
这片“荒地”,就在出产密玉“麦苗绿”、出产《勇攀高峰》密玉原石的“翠玉洞”洞口。
“翠玉洞”,是目前所见最为优质的密玉矿洞。
《勇攀高峰》震惊中外,密县玉雕厂因为没有技术,只能做手镯之类的小东西。
怎么办?
“选了十几位中学生,分别派往北京玉雕厂、上海玉石雕刻厂、南京玉雕厂等地,跟老玉雕师学习技艺。”中国玉雕艺术大师陈玉芳说,“一般半年,有的也学了一年多。学习,都是国家调配、安排的。能够记着的,有王国卿、陈国亮、樊桂兰(女士)、王玉满、李三来、张景辰、黄松焕、王国敏、陈留玉、马春生诸先生。他们从全国各地的老玉雕师学来了炉瓶、人物、动物、花卉等玉雕雕刻技法,为密玉雕刻的再出发,立下了不朽功勋。”
密玉:在新时期“再再出发”
2
“再出发”后,密玉玉雕作品的落脚地,几乎全在海外。
“天津口岸收购,都卖到了海外,赚了外汇。”密县玉雕厂前总设计师陈玉芳说,“那时候,一个约30厘米高的炉瓶,动辄三四万元;就是小摆件,动辄也得几千元。这价格,咱谁都玩不起。那时候,咱连肚子的问题还没怎么解决好呢。”
因为外销,在新密乃至全省、全国(大陆),几乎没有王国卿、陈国亮等密县玉雕厂第一代“玉人”的作品。
因为不署名,就是在海外找到某件那个时期的作品,也很难断定是谁的作品。
密玉玉雕第一代“玉人”,仅仅30多年,就默默无闻地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
也许没谁再能想起他们,但是他们对密玉产区的不朽贡献,将历久弥新;他们在建设新中国中的默默付出,共和国不会忘记。
“当时出口,没问题,产品不会滞销,外销形势特别好。”陈玉芳说,“那时,几乎所有的人都在搞‘停产闹革命’,只有玉雕厂是‘业余闹革命’,必须维持生产。当时新中国建立,提出个‘出口什么’?外国人急需什么?说来说去,不还是新中国急需外汇嘛!”
工艺美术,特别是玉雕,自是最能赚取外汇。
“‘文化大革命’高峰时期,有人高喊‘破四旧’,玉雕厂搞的都是才子佳人、帝王将相,要打倒打碎。恰在此时,厂里接到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对玉雕等工艺美术行业,要进行保护,它们是为国家创造外汇的重要企业。”
1974年,邓小平率领中国代表团参加联合国大会,都难以筹到宽余的外汇。
外边闹,厂里继续搞“才子佳人”等。
当然,也搞了些《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红色娘子军》等。
“只是说我们也搞‘样板戏’了,摆一下而已。人家外国人也不要。”陈玉芳说,“1972年到1974年。密县玉雕厂还是国家唯一一个进行成本核算的玉雕企业。本想把成本降下来,结果一算,成本更高了。都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一‘计划’,用料、用工等都比先前多报了一倍。反正工资不涨,剩下的钱,都归县里了。国家一看不行,又回归到原来的轨道上。”
从1980年开始,河南省外贸接手经营密玉玉雕。
经营着经营着,就不行了。到了1985年,卖不动了。
有的外商,直接找到厂家;有的中国人,直接带着东西到国外推销。
垄断经营轰然倒下,密县玉雕厂开始分崩离析。
“黄帝密山探玉”之后,密玉产区不兴,凡几千年;新中国发现密玉之后,为了赚取外汇悉数将其出口,兴盛一时,凡20余年。
读文献,卖给海外人——凡此种种,中国人与自家的“四大名玉”之密玉,似乎总在“隔靴搔痒”。
怎么才能让中国人接受自家的密玉,密玉产区未来之路在哪儿?
1985年,陈玉芳 “停薪留职”,另寻出路,开始谋求密玉产区的“再再出发”……(大河报)【原标题:密玉“翠玉洞”“才子佳人”照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