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唐三彩工匠和他的复制史
2012/7/24 15:24:59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今年初开业的高仿唐三彩专卖店“唐宝斋”坐落在洛阳西工区的涧东路上,对面就是宁静的王城公园。如果不留意那些展品旁标记的价签,任何人都会将这里误会成唐代陶瓷博物馆。与店面的气派相比,名片上刻着“中国文物学会理事”、“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高仿唐三彩工艺30代传人”的高水旺却是一脸风霜,不善言辞,只在话题转移到他专注的唐三彩制作上,才显得放松与健谈。
唐三彩遭受的几次厄运
“我们孟津县朝阳镇南石山村人,从1898年唐三彩在陇海铁路勘测时被发现起,就跟它打交道。”高水旺说,根据《孟津县志》记载,最初出土的唐三彩真品传到北京琉璃厂等地后,引起了王国维、罗振玉等国学名家兴趣,才引发了收藏热。而居住在南石山村的高姓家族,逐渐从唐三彩修补技术中发展出仿造绝技,第一位有史可考的高手,就是在家谱上名列第27代的高良田。据高水旺回忆,这门手艺在家族内部实行严格的单传制,而且传男不传女,从而导致在抗日战争至建国初期失传,直到50年代初,政府才抢救传统釉陶制作工艺:“当时,把南石山村里善于制造唐三彩的13个艺人请到洛阳,就在北大街上成立洛阳民间工艺美术社,小批量生产。”
然而,这并非仿古唐三彩遭受的唯一一次厄运,“文革”期间,唐三彩顺理成章被批为“四旧”,美术社停产,制陶艺人四散,直到1971年,周恩来总理访问洛阳,才宣布重新恢复美术社,与其他单位合并,更名为洛阳市美术陶瓷总公司,公司地址就在唐宝斋旁一墙之隔的润东路1号,但是“美陶”生产重点已经转向今日我们熟悉的那些因机械流水线生产而色泽异常鲜亮的“新工艺三彩”。
出品迅速,技术门槛低的“新工艺三彩”,为洛阳周边地区拥有悠久陶瓷制造传统的乡镇企业和农家作坊指出了一条致富路,但结果却是一场灾难。“我们村在最鼎盛时期的80年代到90年代初,有100多家开作坊,大部分是新工艺三彩。结果恶性竞争,价格一直跌,倒闭了好多,现在坚持下来的只有二三十家。”高水旺回忆,他本人于1984年和弟弟、两个妹妹也办起制造新工艺三彩的家庭作坊,他几乎把全部业余时间都用在如何重新让仿古唐三彩这门手艺重见天日的摸索中。
两件“冤案”成就了他的声名
为了详细掌握唐三彩真品的塑形,高水旺1987年前往洛阳工艺美术研究所拜师学习半年,“主要就是跟张迎春学唐三彩的塑形,张所长很耐心,手把手地教,连三彩马的关节、肌肉线条这些小细节都教了”。
具备了这等身手,高水旺就从1987年开始了自己的仿古唐三彩的制造生涯。具讽刺意味的是,正是发生在高水旺身上的两件文物保护“冤案”成就了他在洛阳乃至全国仿古唐三彩制作和古玩收藏圈里的声名。直到今天,高水旺本人说起这两件事还有一丝尴尬和无奈:“第一桩事情是在1987年夏天,我做了一匹三彩马,有个朋友就趁我不在家,悄悄把马拿走,想把它当真品卖了,结果交易时候被孟津公安局拿住,审讯时候就招了,说是高仿品,南石山村高水旺做的。结果公安局的人根本不相信,然后有一天半夜1点,他们就上了门,问我最近干过什么违法事,说有一个文保案,让我协助调查。结果一到孟津,公安局就办了监视拘留证,把我关了4天,后来在外面托了人,还写了个检查,才把我放出来。”时隔7年,高水旺的手艺又给他惹上了更大的麻烦,一位沿海地区来的客商在他的工厂里订购了几尊北魏时期灰陶陶俑的高仿品拿到北京去卖,几天后买家又从北京匆匆返回,向他追加了订单:“他说一星期之内,放手做,做多少都要。结果加班加点做了几百个,公安局、工商局和文保所的人又上门,把所有没发的货都暂扣了。”直到这场莫名风波结束后很久,高水旺才知道,是国家文物局的工作人员在潘家园古玩市场上看到他的作品,误以为是真品,从而导致几个文保单位开始“抢救性收购”:“国家博物馆和故宫都出资,结果越买越多,才发觉是仿制品。”
今天,拥有注册商标企业“九朝文物复制有限公司”的高水旺,以及和他操一个行当的乡亲们已经不用担心这些无妄之灾。因为高仿唐三彩生产已经成为南石山村乃至整个洛阳艺术品和陶瓷业的新盈利点。
创建南石山村最大的唐三彩制造企业
参观完唐宝斋的次日凌晨,我们驱车来到位于市区东北约40公里处的南石山村。陶瓷产业为这个人口大约2000多人的村子带来了持续繁荣:水泥路已贯穿全村,直接连接朝阳镇与附近国道,两旁的路灯杆上,“九朝文物”和“西凤酒”等洛阳名产的宣传广告平分秋色;不少人家起了两层楼房,外贴瓷砖;超市里也有了劲霸电池、奥利奥饼干等洛阳周边村里看不到的商品。
在屋顶、大门等各处可见的唐三彩马、狮子、兵马俑和彩塑天王则标志着一家家经营唐三彩和其他仿古陶瓷制品生产的乡村民办企业。据统计数字,仅此一项,南石山村每年的销售额就达3500万元。在早上9点的阳光中,一些厂家陶窑的烟筒中已经开始缓缓吐出浓厚的白烟,标志着忙碌的一天即将到来。高水旺的“九朝文物”就坐落在村镇道路尽头,这是一个占地大约7亩的巨大院落,各种唐三彩半成品和抛弃的次品在院子里错落有致地摆放着,每天早上8点,高水旺都会准时赶到自己的工厂,监督生产的每一环节。
在烧窑旁边,堆放着一堆堆色彩、质地截然不同的陶土原料。正对烧窑的宽大厂房,依照上釉、塑形、印模这三道不同工序被分成3个独立隔间。在印模工人的旁边,一名技师正用陶轮和“手拉坯”,制造三彩瓶等器皿的白胎。在与印模车间仅一墙之隔处,成堆的侍女俑和骆驼俑白胎整齐摆放在不锈钢架子上,等待陆续被涂上橘红色釉彩。高水旺透露,村里能够做仿古唐三彩的基本上都是高姓家族的成员,他也只把釉彩的宝贵配方传给了自己的弟弟,而带的两个徒弟只教他们如何塑形。
“现在,九朝的产品分为低仿品、礼品和高仿品3个档次,低仿品每年生产规模大概在几万件左右,礼品是几千件,顶级的高仿品只有几百件了。”高水旺从一开始,就敏锐地意识到,唐三彩制作的利润点必须来自高端销售,早在1990年,他就注册了自己的“九朝”商标。在“唐宝斋”陈列的高仿品价格几乎令人咋舌:一尊高87厘米的贵妇彩绘俑标价7.8万元,1.3米左右的天王彩绘俑更高达9.8万元。高水旺透露,拥有40名工人的“九朝”现在已经是南石山村里最大的仿古唐三彩制造企业,年销售额已是千万级别。【原标题:一个唐三彩工匠和他的复制史】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大家文摘报 作者:朱步冲 2007-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