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传统工艺 >> 浏览相关信息

龙山玩泥——记中国钧瓷十二兽首创作人王建伟

2012/7/31 14:43:26 点击数: 【字体:

龙山玩泥——记中国钧瓷十二兽首创作人王建伟
王建伟在修坯。
      
    王建伟言语不多,身材瘦削,脸膛儿如大多数钧瓷艺术家一样,由于窑炉长时间高温熏烤,比最勤奋的老农还要黝黑。他不说话时,很容易在人群中被忽略。但钧瓷业界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个玩泥成痴的人。     
      
    王建伟祖籍禹州市神垕镇,出身钧瓷世家,是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禹州市钧瓷行业协会常务理事、河南电视台《华豫之门》栏目特邀钧瓷专家,2006年、2007年获“中国收藏家喜爱的钧瓷艺术大师”称号。     
      
    1996年,王建伟创建建伟复古钧瓷,致力于元代钧瓷、宋代钧瓷以及炉钧的研究创作与开发,其作品穿透历史,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著名的古陶瓷专家耿宝昌先生对其作品给予了极高的评价。2008年,他创建禹州市神垕大龙山钧瓷文化村(博物馆),被河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命名为“大龙山钧瓷创意产业基地”。     
      
   自2004年以来,在历届禹州钧瓷文化节中,王建伟的作品多次获珍品奖、精品奖。他精心创作的炉钧中国钧瓷十二兽首,被圆明园作为珍品永久收藏。     
      
    王建伟从事元钧复制迄今已有10个年头儿。定位于元钧的复制,是基于这样一种考虑:元钧是钧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宋金以后,随着钧瓷艺人的四处迁徙,钧窑日渐从禹州向外扩展,逐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窑系。其窑场不仅遍布中原广大地区,还影响到河北、山西以及内蒙古的呼和浩特。从古窑址的挖掘考察中可以发现,全国4省27个县市都有元钧烧制。恢复元钧制作,对于当今钧瓷的传承与借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钧瓷的复制首先要有标本。历史上的元钧已成为各大博物馆的宝贵文物,极难得到。王建伟在千方百计查阅相关资料的同时,重要的任务就是考察窑口,收集残片,通过窑口分析烧成制度,透过残片探究釉色的变化。几年间,从鲁山到安阳,从河北的曲阳到内蒙古的四子王旗,不少元代古窑址都留下了王建伟的足迹,仅他收藏的元钧残片就有1000多件。就是凭着这些残片,他基本掌握了元代钧瓷的主要特征。从残瓷的足部,他就可以清晰地辨别出它属于哪个窑口。     
      
    复制的日子漫长而苦涩。器型复原、釉色配料、火温控制,每一个环节都是一道难迈的坎儿。尤其是釉色配料,为整个工艺环节中最难的部分,决定着整个实验的成败。王建伟找来各种矿石材料,反复换算配制比例,然后通过烧制查看釉色效果。王建伟能把元钧复制得惟妙惟肖,不仅得益于他的坚忍不拔,更重要的是他扎实的基本功。王建伟还在湖南陶瓷技工学校深造了两年,主攻陶瓷工艺和釉料配制。在醴陵国光瓷厂实习的一年中,他从南方瓷业工人那里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对艺术的执著追求,使王建伟终生受益。正是这种精神的感召,使他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终于成了复制元钧的一代高手。但自从发现个人的复制作品被古玩商包装卖了高价,王建伟坚持不再进行旧处理。他认为,复制元钧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人们熟悉中国钧瓷的发展脉络,提高审美情趣,增加新的釉色品种。它如果成了某些商人非法赚钱的工具,就失去了真正的意义。     
      
    近年来,王建伟把精力都投入到以圆明园海晏堂十二兽首以蓝本创作钧瓷十二兽首的工作中。3年寒暑交替,在瓷场经历了1000多个晨昏,克服了数不清的困难,一套形态逼真传神、釉色古朴厚重而又色彩斑斓的钧瓷十二兽首终于摆进了大龙山钧瓷文化村的陈列厅。      
      
    每次在钧瓷十二兽首前驻足,王建伟的目光都深情而又柔软,如同一个父亲看着自己的孩子。他纠结地说:“我真不想让它们从我身边离开,但是我又特别想让全世界知道它们的好。”此刻,我们能感受到这个脸膛儿黝黑的男人内心深处那属于艺术家的细腻。【原标题:  龙山玩泥——记中国钧瓷十二兽首创作人王建伟】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钧瓷魂网 作者:俊涛 2012-4-27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