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工艺美术大师讲述艰辛历程
绣工展示汴绣作品《千佛图》
开封尉氏县完成汴绣作品巨制《千佛图》:河南工艺美术大师讲述艰辛历程
河南文化产业网11月4日消息:近日,全长22米的汴绣作品《千佛图》在尉氏县文萃汴绣厂诞生,这是该厂10名女绣工运用36种针法,耗时3年完成的一幅巨作,同时也是目前国内外工程最大、针法最多、佛图最全的一幅汴绣珍品。
看着这幅汴绣巨作,厂里的女绣工们对情系汴绣42年为发展汴绣事业花费大量心血和汗水的厂长李文萃,纷纷报以热烈的掌声。
汴绣,也称“宋绣”,在北宋时期,汴绣已发展到很高的水平,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开封作为北宋都城,其皇宫有“文绣院”,聚集全国杰出绣女300余人,专为皇帝王妃、达官贵人绣制官服及装饰品,因而也被誉为“宫廷绣”或“官绣”。
为使汴绣这朵刺绣艺苑中的奇葩更加光彩夺目,今年已经64岁的民间艺人李文萃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为社会培养出500余名汴绣人才,并让每一个从事汴绣事业的女工走上了致富之路。
10月28日,记者见到了这位被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河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民间艺人,了解了她42年心系汴绣事业的艰辛历程。
李文萃生长在一个刺绣世家,几岁时就和汴绣结下了不解之缘。由于家境困难,初中辍学的她把整个心思都用到了汴绣事业上,每天跟着前辈学扎花(刺绣)。17岁那年,她已掌握了十几种刺绣的针法。“只要你喜欢它,就会迷上它。”李文萃颇为感慨地说。
“为了创作出精美的汴绣《少林习武图》,李老师曾带领我们几个到嵩山少林寺一呆就是半个月,白天仔细观察武僧们的衣食住行,研究武僧的武打动作,晚上精心绘制成图……”汴绣车间里,一位女绣工这样告诉记者。
汴绣《少林习武图》一问世,便受到业内专家的好评,并被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收藏为珍品。同时,《清明上河图》、《百骏图》等10余幅汴绣作品,在李文萃和绣工们的巧手下也变成了难得的珍品。
1998年,李文萃多方筹措10万余元,开办了一个半福利性质的汴绣厂,招收下岗职工、独生子女家庭妇女、残疾人和无业青年,帮助她们找到人生的坐标。
平时,李文萃亲自为学员上课,手把手地教,将自己十几年积累的汴绣理论知识和针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员。生活上,李文萃将每个学员都视为自己的孩子,深受学员们的尊敬。
十几年来,李文萃免费培训了大量汴绣技术人才。这些绣工大部分都分散在全县乡村的农户家中,农忙干活,农闲绣花。根据这一特点,汴绣厂还在村里设立了生产网点,并根据质量检验和价格标准收购绣品,从而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县乡村的没有围墙的大车间。如今,经过多年发展的汴绣厂已经成为集生产、销售、培训为一体的现代企业,拥有厂房1000多平方米,绣工100多名,以每年推出10种以上汴绣新品的速度不断发展。
2008年7月,在河南省特色文化推介大会上,李文萃的汴绣作品《奥运福娃》,引来了众多人的观看,受到有关领导的肯定。李文萃介绍说:“为了使福娃在中国地图上更美,整个作品用了平针、乱针等五六种针法和十几种色彩的丝线。”作为一名汴绣艺人,她把对奥运的祝福和期盼一针一线地绣在《奥运福娃》中,来表达对北京奥运的深情祝福。
2009年年初,李文萃又带领厂里工人们开始策划、运作起汴绣巨作《千佛图》来,经过赴外地学习取经和反复潜心钻研,如今终于如愿以偿……
“几十年来,李老师走的路太辛苦了,为了汴绣事业的发展,她付出了太多太多,她先后为社会培养出500多名汴绣技术人员,让我们利用一技之长脱贫致富。”刺绣女工李梅花感激地说。
对于汴绣产业以后的发展,李文萃满怀信心:“汴绣产业的市场潜力很大,我准备把县里所有的刺绣人员整合起来,进一步把汴绣产业做好,为民间艺术的发展献出自己的光和热。”【原标题:开封尉氏县完成汴绣作品巨制《千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