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许昌 >> 秀美山水 >> 印象游记 >> 浏览许昌

具茨山古城墙探幽

2013/11/18 8:58:35 点击数: 【字体:


    2007年2月2日,《河南日报》刊载的《禹州惊现古城墙》的一条消息终于使已孤寂多年的古城墙又重新引起人们的关注。最近,喜好探险访古的我怀揣着探寻古文化踪迹的情思,攀山上岩,领略了它的古韵遗风。

    黄河,经过九曲十回,一路奔腾来到了河南。在黄河南的禹密交界的地方,东西横亘着具茨山,连绵起伏数十里,七十二座山峰巍然耸立,如万马奔腾,形成了一道阻断南北的天然屏障。在崇山峻岭之间,有时断时续的古城墙,顺着山势而蜿蜒盘旋。。

    在禹州市北部的大隗山,现存有相对比较完整的古城墙。这座山也叫大鸿山,山脉东西横亘,群峰相连,山势险峻,阴坡为悬崖绝壁,是天然的军事屏障。这里历史底蕴丰厚,相传曾是黄帝的主要活动地。据《禹州志》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的晋楚、楚郑争霸和战国时期的郑韩、秦韩交兵,这里就是战争的最前沿。至较晚在这里发生的著名战役,是金天兴元年(1232年)蒙古元军与金兵的会战,此役金兵主力死亡殆尽,使金国逐步走向灭亡。自春秋至宋金时期,前后数千年期间发生于此的大小战事不断。 古城墙主要沿具茨山系东部大、小太白山、走马岭、石牛山、大鸿山、摘星楼诸峰的崇山峻岭、深谷陡涧中蜿蜒梭行,因山就势,凭借悬崖而始发,地势舒缓处起筑;寨堡、城墙皆就地取材,用石块干渣垒砌。 城墙底宽3-6米,上部两层,顶层建有雉垛、箭孔,外侧平直整齐,表面光洁,不置器械无法攀登。二层为1米宽左右的巡道。视野开阔处建有烽火台和瞭望台,古城墙遗存有的纯用石块垒砌,有的则内用夯土,外裱石块墙体,有的高约3米,有的1米有余,有的则不足半米,但整体连贯,夯土残址明显。 经省文物专家的推断,古城墙最早应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禹州自古地理位置重要,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此城墙又多次重修。在一个叫大鸿寨的山峰,传说是轩辕黄帝部将大鸿大战蚩尤屯兵之地,故称“大鸿 寨”。至今在这里还有一断重修于清代的城墙,自东向西开有五个城门,其中两个大门,三个角门。南门叫“广育门”,修于清咸丰四年,东门叫“遂生门”,重修于清光绪年间。如今,失落在村子里曾镶锭在城门门楣上的两块扁额,字体苍劲有力,虽然经过多年风雨冲刷,仍清晰可见。 

    在一个寒冷的冬日里,我跨过一条小溪,穿过一片柿树林,沿着一条古官道盘绕而上。就在这条古官道上,仍依稀可见当年牛车蹍过的车辙。走进古城门,我终于抚摸到了心仪已久的古城,心里感慨万千。又翻过一道山梁,我来到了一个叫“寨西”的小村子。一条条青石铺就的巷道从脚下延伸,古朴狭长,幽深静谧。想必这一定是守城的大本营了。在小村子中央有一棵皂角树,三个人合拢尚不能抱住,主杆已完全空了,能钻进去一两个人。旁边还有一棵古槐,年代可能稍近,但也不下百年。来到山颠,只见地势忽然极为平坦,土地肥沃,可给战事提供充足的给养;三面又均是陡峭的山崖,易守难攻。让你不得不惊叹于它作为兵家必争之地的军事要塞的地理地位。东魏天平四年(537年)春,荥阳人张俭等率众于大隗山(即大鸿山),通宝炬,被东魏武卫将军高元盛镇压。清咸丰三年,禹县王红砖率农民起义,屯兵大鸿寨。元宵节攻入密县城,放监开仓,焚烧大堂、官宅。城守官王青山顽抗丧命,知县胡燕青的妻子儿女被杀,本人只身逃往郑州。

    站在海拔799米的山顶上,放眼望去,有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峰峦延绵,千姿百态,宛若太虚幻境;山谷中那一泓清水,在金辉的映照下,粼光闪烁,空灵无比;还有那村头那参天古木与之相应,虬枝盘旋,翁翁郁郁。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那里的村民。他们操守着纯真朴实,热情好客,勤劳善良的为人古风,足以让人感动不已。孩子们除了象他们的长辈一样热情大方,更多的是这里的山水田园赋予他们的活泼调皮的天性,享受着了让山外孩子羡慕童年快乐。

    返回的路上,再回首远望渐渐模糊的古城墙,我仿佛看到了当年兵马厮杀的场景。但愿这孤寂的古城墙能打开人们多年尘封的记忆,留下对世事变迁的思考。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河南文物网 2007-02-27作者:宋文彬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