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许昌 >> 走进许昌 >> 印象许昌 >> 浏览许昌

杜寨书会:一个践诺两千年的约定

2014/7/9 15:03:28 点击数: 【字体:

杜寨书会:一个践诺两千年的约定

  尽管天气寒冷,但人们对书会依然保持着高昂的热情。

  农历正月十三。

  在正月中,上有初一,下有十五,这个日子“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按说是个普通的日子。然而,对于许昌县苏桥镇杜寨村来说,这一天却是不同寻常的一天,更是一年中最热闹的一天。当天,一年一度的杜寨书会开锣。

  仿佛在践诺一个约定。两千年来,这个约定从来没有变过,无论风吹雨打。每到这一天,通往杜寨村的道路上,就会出现许多负鼓携琴的身影,他们是前来说书亮艺的民间艺人。

  没有人下帖邀请,也没有相互约定,更没有人车接车送。但这一天,艺人们踏着古人的足迹、操着不同的口音方言,一路风尘,从四面八方,汇集到杜寨。

  杜寨村,位于许昌县苏桥镇,距离许昌市区约20公里,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村落。然而,正是这个小村落,不仅因一场书会名扬四方,而且也让当地百姓因此殷实起来。

  简板铿锵响,坠胡声声醉。人们在享受民间精湛曲艺的同时,书会还给杜寨村带来了一份意外的厚礼。

  这份厚礼,就是富了一方百姓。

  一个皇帝成就一个书会

  据考证,杜寨书会兴起于公元10年左右,比宝丰县马街书会和山东惠民县胡集书会早1000多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书会。2009年,杜寨书会被定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不用看场地旁边张贴的书会简介,在杜寨村,只要找个上年纪的人,他们都能对书会的来历说出个一二三来。

  据当地民间传说,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后,听信谗言,下令剿杀前汉王室的刘姓男丁。寓居南阳的刘秀,也在剿杀之列。

  话说这天,王莽追杀刘秀到了杜寨村头,眼看就要追上。危急时刻,一个身穿长袍、负鼓携琴的人,带着刘秀躲进村边的芦苇荡,逃过了一场劫难。

  当上光武大帝后,刘秀派官员到杜寨村去寻找自己的救命恩人,但村里并无此人。根据官员的描述,村民说那人是个四处漂泊的说书艺人。

  为找到恩人,刘秀想了个妙计,下令让全国各地的说书艺人,于正月十三到杜寨村切磋技艺。然而,这位施恩不图回报的艺人并没有露面。为了表达对恩人的感谢,刘秀出资给当地一个德高望重的人,封他为会首,让他召集天下的说书艺人,于每年的正月十三到此集会,其间的衣食住行等费用,均由会首承担。

  朝代更迭,世事变迁,但杜寨书会一脉相传,延续至今。

  千年书会华丽涅槃

  说书,是一种广泛流传的民间艺术。表演河南坠子、大鼓书、三弦书、莲花落、评书、道情、琴书等,都可称为说书。有的只说不唱,有的边说边唱,乐器简单,一副简板、一把坠胡,不用道具,一人也能唱一台戏,但三两人搭班表演的居多。

  “一日可看千台戏,三天可读万卷书”,这是对昔日书会盛况的一个很好注解。然而,这样的辉煌在杜寨早已难觅踪迹。青黄不接的艺人,见证着书会蹒跚的步履,让人禁不住发出“书会还能延续多久”的慨叹。

  在书会日渐式微的今天,记者仍试图从渐趋稀落的简板声中,触摸一下杜寨千年书会的脉搏,感受千年书会的生机。

  令人惊异的是,杜寨书会的生命力,竟然不在说书的会场,而在会场外的商场、集市。

  杜寨书会,这个延续两千年的文化传承,通过经济这条脉络,实现了自己华丽的涅槃和完美的延续。

  小村店铺鳞次栉比

  2014年2月12日,农历正月十三,通往杜寨村的道路两侧,小商小贩早已摆起货摊,剃头的、卖糖人的、卖衣服的、卖花草的等,都来赶场子,叫卖声此起彼伏。满眼望去,大街上密密匝匝,好似一幅“清明上河图”。

  穿越这道“商品一条街”,向西拐进一个大院,便是书会的主会场,这里早已是人声鼎沸了。

  “俺村每逢三、七,有会(农村集市的俗称)。”70岁的村民杜留臣说,农历每月的初三、十三、二十三,以及初七、十七、二十七有会,一个月村里共有6次会。

  “从我记事的时候,村里就有会。”杜留臣回忆,原来村里是“逢三”有会,后来会大,来赶会的人多,一个月3次会,已经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村里和附近的村民纷纷要求增加会的次数,于是就将“逢七”的日子,也定为会。

  杜留臣是个老戏迷,自小就喜欢说书唱戏。如今,他和村委会的5名成员,组成了杜寨书会“组委会”,在书会开始的前几天,他就忙活开了。

  “书会和村里的会,肯定有关系呀。”杜留臣认为,书会在前,村里的集市在后,是书会成就了村里的集市。不仅如此,杜寨书会还吸引了周边小商小贩来此进行物资贸易,促进了周边百里的集市贸易,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正是每月的6次集市,促进了杜寨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村民刘坤亭的看法,和杜留臣一致。50多岁的他表示,“这功劳要记在书会的名下。”

  “逢会时,前来摆摊设点的有数百家。”杜留臣说,集市吸引了周边村庄的人,也来他们村开店经商。如今,村里大街上一街两行,店铺林立,有100多家,不仅有商店,还有饭店、理发店、手机店等等,即便是村里没有会,平时大街上也很热闹。

  书会上“好货”不愁卖

  其实,书场本身,也是一个市场,同样有着市场的规律。

  “说书,不是没有市场,关键要看唱得好不好。”杜寨村60岁的村民杜现明介绍,今年的书会,来自郑州的河南坠子名家胡中花、胡银花姊妹俩,当场以7场7000元的价格,被附近湾胡村写(这里为“邀请”的意思)去。在湾胡村唱了两天一夜后,接着又被双李村写走,还是7场戏。

  来自郑州的另一棚河南坠子书,被长葛市朝阳村写走,唱了7场。2月16日,又被写到杜寨村二组,演唱7场。“价格贵不是问题,好的戏,群众欢迎,就有市场。”杜现明说。

  “为鼓励出精品,从今年的书会开始,组委会对前来参会的艺人,颁发演出表演证书。”杜留臣说,来自郑州的胡中花、胡银花姊妹俩和来自杞县的何志峰,荣获了本届书会的特等奖,其余16家艺人,获得了表演艺术奖证书。

  “虽说东西不多,但对说书人来说是一种荣誉,也是一大项。”杜留臣乐呵呵地说,说书的艺人有很强的荣誉感,他们无论到哪里说书时,拿出在杜寨书会获得的荣誉证书,也算给咱杜寨扬扬名,同时对他们自己也是一种肯定。

  “明年还评奖,让他们高兴点,心情好点,来得勤些。”说到这里,杜留臣笑出了声。

  未来书会谁来演唱?

  杜留臣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每年都参与筹备书会。杜寨书会,已经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文化元素。

  在杜留臣的印象里,说书艺人的面孔近年来变化不大,书段大抵沿袭着先前的内容,《隋唐演义》、《水浒传》等老书段居多,几乎没有新段子,自编自演的段子更少。杜留臣说,这几年有些老艺人之所以没来,有的是因为去世了,有的则是病倒了,年轻人不愿意学说书,前来说书的大都是四五十岁的人。杜留臣担心,这代人下去后,杜寨书会还有谁来演唱?

  “书会,凭的是有书,会唱。没人唱了,还能叫书会吗?”面对杜寨书会上艺人们青黄不接的局面,杜留臣显得很忧虑。他呼吁:“政府能不能培养些新秀,艺术学校多招收些新生,搞些说书的专业培训班,好让说书这门艺术能接住班,能传下去。”

  “政府还应该加大宣传力度。”杜留臣认为,广播、电视、报纸,应加大对说书艺术的宣传力度,广播电视的文艺节目中,也应该多播放些这类曲艺节目,扩大说书艺术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喜欢这门民间艺术。

  “今年不赖,政府给予了很大的支持。”杜寨村民刘喜才说,本届书会,许昌县政府民政部门捐赠了20张桌子,160把凳子,文化部门划拨了7000元经费。另外,对没有写出去的艺人,14个乡镇让他们写到各自的敬老院演出,费用由当地乡镇政府承担,对前来演出的艺人来说,也是一种奖励和补偿。

  “今后,想让书会的知名度再大点,多招几班艺人,让书会更多地造福子孙后代。”杜留臣展望道。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大河报(2014-07-09)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