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商丘 >> 秀美山水 >> 印象游记 >> 浏览商丘

拜谒陈胜墓

2013/7/30 10:31:48 点击数: 【字体:


拜谒陈胜墓

郭沫若题写的“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之墓”墓碑(资料照片)
 
    暮春时节,莺飞草长,花红柳绿,我来到芒砀山间的陈胜墓前,拜谒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农民起义领袖陈胜。

    据说,到芒砀山旅游的人,钻梁王墓群者众,吊陈胜墓者微。这实在是一个对陈胜不公平的现象。殊不知,西汉的江山虽是刘家打下的,但首倡反秦起义的则是陈胜,应该说陈胜是刘家天下的创始者、奠基人。刘邦懂得这个道理,他本人对陈胜就很尊重,司马迁在《史记·陈涉世家》中记载:“高祖时为陈涉置守冢人三十家砀”。时至今日,附近还有丁窑村居民自称是守墓人的后代,这是世代相传下来的,可以推想,在西汉,陈胜的地位是非常高的。

    说到这一点,还是司马迁有眼光,他把陈胜的事迹列入“世家”,而不是“列传”或其他。有人据此认为,这是司马迁人民性思想的体现。出于对历史的认同感,我觉得《史记》真不愧为“史家之绝唱”!

    永城芒砀山被称为“汉兴之地”,这“汉兴”及后来的“文景之治”、“汉武盛世”,应该说都与陈胜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在历史的长河中,陈胜的言论和行动有着革命的意义。他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为中国两千年间反对压迫和暴政的仁人志士提供了再恰当不过的理由和借口;他“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的行动为中国两千年间反对压迫和暴政的仁人志士提供了再恰当不过的路径和范例。历史记住了陈胜的言论和行动,历史就是在陈胜发明的这条轨道上螺旋式前进着:王朝腐败——农民起义——建立新王朝——再腐败——再起义——再建立新王朝,历史呼啸向前,这也是毛泽东一再倡导的“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伟大理论的出处。

    陈胜是聪明的,他是智者。他年少与人佣耕时,就有着天大的抱负,提出“苟富贵,毋相忘”的名言,面对同伴的嘲笑,陈胜发出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呐喊;他不仅身同感受了“天下苦秦久矣”的生活,而且不是逆来顺受,他揭竿而起,“伐无道,诛暴秦”,向暴政的秦朝发起进攻;为了名正言顺和令大家信服,他和吴广制造了“鱼腹帛书”和“篝火狐鸣”的故事——他与吴广商计暗暗在帛书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藏在鱼腹中,待戍卒剖鱼时发现这一帛书感到惊异;又在深夜到附近丛林的神庙当中模仿狐狸的声音,高呼:“大楚兴,陈胜王”,以此来证明反秦起义符合天意。陈胜在向人昭示,他已不再是雇农,他是真命天子。

    众所周知,陈胜犯了历史性的错误,这种错误智者陈胜会犯,其他任何农民起义领袖都没有逃脱,这便是成功后的骄傲。随着陈胜称王和反秦斗争的节节胜利,陈胜骄傲了,忘记了自己原来佣耕的身份,杀了几个对自己不尊重的大老粗佣耕伙伴。这样一来,有不少人就偷偷地走了,不跟他干了。陈胜的岳父也感到陈王待他不像农村里女婿对待丈人的样子,他有点看不惯,还说陈胜自高自大,不尊敬长辈,他也溜了。陈胜最亲近的人离开了他,陈胜于是就连吃败仗,最后在下城父(今安徽蒙城西北),这位首先起义为天下除害的农民起义领袖竟被自己的一个车夫叛徒庄贾杀害了。司马迁对此非常感慨,他按着陈胜岳父的话总结道:“怙强而傲长者,不能久焉”。

    陈胜死后,他的涓人(近侍),后任“苍头军”将军的吕臣杀了叛徒庄贾,并攻开陈县,后来又把陈胜葬在芒砀山。

    陈胜从公元前209年7月大泽乡起义,到称王立国,再到兵败被害,前后不过半年时间,但他点燃的反秦烈火烧红了大半个中国。“陈胜虽死,其所置遗王侯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史记·陈涉世家》)三年后,刘邦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杀入咸阳,推翻了暴秦统治,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

    刘邦称帝后,追谥陈胜为“隐王”,派30户丁役守护陈胜墓,并按王侯待遇对陈胜年年杀牲祭祀。“隐”是指陈胜取得了很大的功业,但没有被彰显,不为人知,不免使人哀伤之意。看来,刘邦不仅尊重陈胜,而且隐隐有感激之意。现在的陈胜陵园中建有隐王殿。

    历史是一面镜子,隐王殿前就树了一面铜镜,以作为历史的借鉴。唐太宗李世民说过一句名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宋代学者欧阳修、宋祁在其《新唐书·魏徵传》中更是对李世民的话加以总结和升华:“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李世民喜听与善取各种献议,深谙“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之理。其直谏大臣魏徵曾上疏数十,直陈其过,劝太宗宜内自省,居安思危,察纳雅言,择善而从。现在的陈胜王陵大门前就树碑刻上了李世民的这三句名言,而且显得格外醒目,警示人们“正衣冠、知兴替、明得失”的道理。但甚为可惜的是,刻碑者不慎颠倒了这三句话的顺序,而且刻错了关键的两个字(“以古为鉴”成“以史为鉴”,“明得失”成“知得失”)——这恐怕也是一面镜子。

    汉代学者贾谊在其著名的《过秦论》中,全面分析了秦朝灭亡的经验教训,提出统治者要讲究“牧民之道”,他并且用“野谚”规劝统治者“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我常想,统治者应如此,广大的黎庶百姓也是应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由此,我又想到了黄炎培当年向毛泽东提出的“周期率”(也叫“兴亡圈”)问题。1945年7月4日下午,毛泽东专门邀请黄炎培等人到他家里做客。两人整整谈了一个下午。毛泽东问黄炎培,来延安考察了几天有什么感想?黄炎培坦率地说:“我生60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继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也有因为区域一步步扩大了,它的扩大,有的出于自然发展;有的为功业欲所驱使,强求发展,到干部人才渐渐竭蹶,艰于应付的时候,有环境倒越加复杂起来了,控制力不免薄弱了。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个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的,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个周期率的支配。”黄炎培这一席耿耿诤言,掷地有声。大家知道,毛泽东是智者,他有办法。他高兴地答道:“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毛泽东的这番话,至今仍是至理名言。

    陈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农民起义领袖,长眠于芒砀山正史多有记载,据《水经注》载:“山有陈胜睹秦乱,首兵伐秦,费终厥谋,死葬于砀。”《史记》也有“腊月,陈王之汝阴,还至下城父,其御庄贾杀以降秦,陈胜葬砀,谥曰隐王”的记载。到了东汉时,陈胜墓不再受到保护,北宋年间,淮南人陈纲游历芒砀山时已经是“狐鸣陈涉孤坟坏,金尽梁王石室空”的景象。陈胜墓历经2000余年沧桑后,于1975年国家文物局拨专款修复,同年5月1日,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亲笔为之题写了“碑文”,2005年扩建为陈胜园景区。其建筑风格为仿秦汉建筑,由门阙、山门、前殿、主殿、石碑、墓冢及东西厢房组成。

    我曾数次拜谒陈胜墓。记得第一次是在1985年,当时的陈胜墓只有一个很小的坟茔,没有陵园,墓前竖着“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之墓”墓碑,一看便知是郭沫若题写的,但没有署郭沫若的名字,这块石碑现立在陈胜墓的右前方。后来又到陈胜墓去过多次,每次都看到有新的建设和不同的变化,我的心情也随着墓园的建设和变化而跌荡起伏。现在新的墓碑不仅高大,正面刻上了郭沫若题写的碑名,有郭沫若的落款和时间,而且碑的背面还刻上了陈胜的生平事迹。陵园内还建有纪念堂和石刻画,展示了我国第一次农民起义的一幕幕情景和历次农民起义的悲壮历史,让人们在此领悟历史沧桑,感受英雄情怀。

    掩映在青松翠柏下的陈胜墓,有时间我会再去拜谒,去聆听陈胜的声音,聆听农民起义的声音,去感受那不高不险、但却深藏着厚重文化的芒砀山!(李可亭 )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 2011-05-06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