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商丘 >> 商丘美食 >> 美食访谈 >> 浏览商丘

商丘老字号:千百年的文化血脉

2013/5/15 9:25:47 点击数: 【字体:

商丘老字号:千百年的文化血脉
张弓酒酿造车间

商丘老字号:千百年的文化血脉
大有丰酱园的酱菜腌晒场。 本报记者 傅 青 摄

商丘老字号:千百年的文化血脉
刘腾龙笔庄传人刘兰亭。 本报记者 傅 青 摄
 

    老字号是千百年来商业和手工业竞争中留下的极品。各自经历了艰苦奋斗的发家史而最终统领一行。其品牌也是人们公认的质量的同义语。现今的老字号,是传统文明和商业文明交合的产物,它面子上显出的是诚信经营、童叟无欺,骨子里透着的是义利、修身。因此,一座城市老字号的多少,与这座城市历史上的经济文化繁荣息息相关。

    现代经济的发展,使老字号显得有些失落,但它仍以自己的特色独树一帜。在这些闻名遐迩的老字号中,张弓酒几经沉浮,而最终大放异彩;大有丰曾风光无限,而如今举步维艰;刘腾龙笔庄沿袭千年皇家气象,制笔精工,质地优良;杨氏牛肉从元朝传至当今,从杨汝岱传至杨西军,也仅仅一脉相承,别无分店。还有贾寨豆腐干、景家麻花等等,也如杨氏牛肉一样,千百年来,始终只是纤纤细细地生长,无法长成参天大树。

    但好在豫东这片黄土赋予了其坚韧不拔,给予了其生生不息的血脉传承。只要有人在,品牌就不会丢,守旧的理念一代代地在繁衍、传承。但是,时代呼唤创新,时代呼唤变革,让老字号如何在他们的手里“凤凰涅槃”,这是担当,也是考验。振兴商丘老字号,任重道远。

    张弓酒:三千年窖藏出绵甜净爽

    作为“中华老字号”,张弓酒已经有3000多年的发展历史了。它始于商,兴于汉,盛于今。在坊间,关于张弓有很多传说。

    张弓酒,可以追溯到商代一个名叫张弓的壮汉。史传,宁陵县城南一古老村寨中有一勇士名叫张弓,战乱时期,他主动戍边御敌。新婚妻子因时时惦念千里之外的丈夫,每餐都要盛出一碗,恭恭敬敬地放在桌上,以示眷念,过后,即倒入瓮中。张弓得胜荣归故里,被妻子的情义所感动,表示一定要尝尝瓮中的饭菜。于是妻子下厨给他重新蒸煮,说也奇怪,从蒸笼里流出来的水却散发出浓郁的香味,张弓一尝,干爽清冽,醇香可口。于是他连饮满满两大碗,沉沉睡去。两天后,张弓醒来,舒展身体,感到浑身通泰,连声赞好。远近亲邻得而尝之,均称美物,以后便如法炮制,地方官吏以珍稀贡品进贡商王,商王赐名“张弓酒”,赐该村名为“张弓村”。由此可以推断,商代的张弓酒其实是如今蒸馏酒的雏形。

    在商丘,比这个传说知名度更高的是“勒马回头望张弓”。 据说,刘秀在“卧龙桥”下躲过了王莽的追杀,来到张弓镇上,看到这里酒坊林立,酒旗飘飘。于是就豪饮一番,庆幸自己躲过了这次劫难,酒足饭饱之后,便策马朝东南方向驶去。行走几十里,还是忍不住回头张望这座让他脱离了危险的小镇。于是后来也就有了“勒马回头望张弓”这样的千古名句。

    “勒马回头望张弓,喜谢酒仙饯吾行,如梦翔云三十里,浓香酒味阵阵冲。”刘秀称帝后,封张弓酒为宫廷御酒。因了皇帝的偏爱,张弓镇的酿酒业得到很大发展,有“无风三里香,有风香十里”之说。能不能香十里,应该没谁具体测量过,但张弓酒的名头确实曾经叫响全国,“东西南北中,好酒在张弓。”出了省,你可能会不知道宁陵县,但提起张弓酒,那牌子是相当响亮的。从这个方面来说,宁陵是曾经沾了张弓的光。

    张弓的酒质之所以好,应缘于这儿自古没有任何污染源,水质醇厚、清冽,具有得天独厚的酿酒资源和自然优势。据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国家级调酒师、张弓酒业总经理孙西玉介绍,酒的酿造和酒中香味成分的形成都是微生物代谢的结果。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从微生物区系方面分析,张弓镇有适于酿酒的环境。其酿酒车间经过长期的淘汰、优选,在曲室、厂房、地面、空气、工具等方面,已经形成了一种特定的微生物菌系。而今的张弓酒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让这千年陈酿的质量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

    质量好了,包装也越来越华丽了,古朴的、典雅的、清秀的……林林总总,让人美不胜收。我身边有个朋友多年来一直喜爱收藏酒瓶,他的最爱就是收集张弓酒瓶。他的口头禅是“喝了张弓酒,留瓶你再走”,那种对酒、对瓶的爱是到了骨子里了。

    酒瓶美,酒曲也极好。孙西玉说,“水为酒之血,曲为酒之骨。”好曲关乎酒的最终质量。张弓的酒曲是很受当地群众青睐的。每逢年关有很多人总爱到厂里要酒曲,用张弓的酒曲做出的馒头,白而香甜、绵软,很可口。

    让张弓人骄傲的是三十八度低度酒。自古以来,高度酒就有“闷倒驴”之称。味烈,易醉,随着时代的发展,慢慢就不适合了时代的需求。张弓三十八度酒就应运而生。张弓酒作为“中国低度白酒鼻祖”,其代表产品“度之度”好喝不上头,是很多人对它的评价。

    无论是张弓,还是其他酒,之所以千百年来入得了庙堂进得了草野,那是因为它是招待之需。我们待客,称为酒桌或者酒席,可见“无酒不成席”那是有渊源的。酒既可以壮胆,也可以解忧,还可以助兴,因此说,“自古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似乎还有这样一层意思:不饮酒的圣贤,寂寞终老,饮酒的圣贤,青史留名。譬如,李白,譬如“竹林七贤”,譬如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等等,等等,这是一种很有趣的现象。

    但不管如何说,他们那些人已经作为历史符号永存史册,随着时代的发展,酒已经慢慢从拼感情、拼豪爽、解郁闷的作用逐渐演化为一种酒桌上的礼仪了,喝酒不在多,只在乎一种形式。正如有人戏言,张弓酒好喝,可不要贪杯呦。

    “大有丰”酱菜:南北风味兼容的开胃小菜

“大有丰”酱菜,据史料记载,已经300多年了。

    关于酱菜, 据说,当时归德府南有“紫阳斋”,北有“玉堂斋”,中有“大有丰”。“紫阳斋”和“玉堂斋”的酱菜我没见过,不知道这两种酱菜什么味道,但“大有丰”的酱菜我是经常吃的。

    商丘“大有丰”酱园创建于清代顺治年间,因创始人姓李,名大有,字丰年,故而取名为“大有丰”酱园。据记载,李大有祖居金陵,酱腌菜手艺为世传。清兵攻占南京,李大有五世祖逃荒到安徽亳州,经营酱腌菜,常被送入宫中作御膳佳品,甚受皇帝称赞。

    后来,李大有之孙将“大有丰”迁至归德府(今商丘市睢阳区),专营酱腌菜一业。当时归德府有个叫孟春发的酱菜师傅,在城内经营北方风味酱菜,很有名气。大有丰酱园遂以重金相聘。孟春发吸取南北两地(亳州、济宁)酱腌菜的加工精华,改进制作工艺,从而使制作出来的酱腌菜色味俱佳,南北风味兼容,更进一步丰富了“大有丰”酱菜的味系。

    “大有丰”的品种很多,有油辣豆瓣、酱瓜、酱笋片、芝麻辣丝、归德陈醋、食用酱油、白糖豆腐乳、甜面酱等系列产品,100多个花色品种。主要特色是:色泽鲜艳,有晶莹感,酱脂香浓郁,咸甜可口,质地脆嫩,营养丰富。

    “大有丰”品种多,吃法就更多了。可惜我不是美食家,更不是能下得厨房的人,虽然写此文之前,再次研读了汪曾祺先生的美食美文,但可惜的是,没有实践,无法体会里面的妙处。虽说如此,但最基本的做法我还是会的,那就是凉拌酱菜。最适宜凉拌的,一个是酱黄瓜,一个是酱八宝菜,当然还有红萝卜丝。

    “大有丰”的酱黄瓜和别家的不同,别家大多是整段整段地腌在瓶子里,“大有丰”的酱黄瓜是切成了黄瓜圈一层一层腌制的。每一个黄瓜圈都是薄而透亮的,而且中间有小孔,提起来像一个圆眼的古钱,很好看。不像别家的整段腌的那种,提起来,皱巴巴的,形体不美。

    “大有丰”的腐乳比较适宜大众口味,入口香但不腻。特别是在食欲不佳的时候,捞一块腐乳,滴上几滴香油,把馒头掰开,一夹,别有一番风味,还能开胃提食欲。我也吃过一些别的红油腐乳,整瓶的腐乳上面盖着一层红油,吃着腻。相比较,口感也差些。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口味,没有褒贬的意思。

    “大有丰”的白糖豆腐乳、油辣豆瓣、酱瓜、归德陈醋、芝麻辣丝5个产品先后被评为原商业部优质产品,白糖豆腐乳更获得过部优三连冠殊荣。 更难能可贵的是,至今,在全国已申请登记并由原国内贸易部颁发了证书和铜牌的“中华老字号”仅有1000多家,其中,商丘“大有丰”是河南省调味品行业中唯一的一家。

    1986年,侯宝林大师吃后赞其为“长江以北,独此一家”。既为唯一,口感自然独特,一般的食客,很难品尽其中的妙味,那是需要美食家来鉴赏的。

    刘腾龙笔庄:百年笔庄出汉宫

    如果溯本追源,刘氏笔应出自西汉宫室,传至刘兰亭,至今已六十六代;如果从刘氏后人刘腾龙设刘腾龙笔庄算起是150多年,传至刘兰亭为第五代。无论从哪里论,刘腾龙笔庄都可以说是历史悠久。

    汉朝时,汉高祖刘邦将蒙恬创造的制笔工艺纳入宫内,命刘氏族人学习研究,进一步精工制作,并将其所制之笔纳入宫廷专用。后来制笔就作为汉宫的一门绝技,世代相传。到了西汉末年,刘邦的第八世孙刘彦专司其事。

    东汉建立后,刘彦对于出入有规、奢侈的宫廷生活极不适应,老是疏于宫廷礼仪,屡屡受挫,心情烦闷,多次要求回王莽篡政时自己逃难的汝阳乡村生活。刘秀将刘彦一家送回其当年避难的村庄。并将该村封为汝阳刘氏村,毛笔也赐名为刘氏毛笔,继续专供宫廷用笔。从此汉刘邦第八代孙刘彦遂带子孙精研毛笔技艺,世代传承,至今已传六十六代。

    刘腾龙为刘彦后人,为现今刘家五世祖。刘腾龙于1858年来宁陵开设刘腾龙笔庄,从清咸丰年间至今已有150年的历史。如今,在全国制笔行业中享有“南湖北刘”之美誉的刘家,即出于此。

    刘腾龙笔庄在毛笔制作上相当考究,从选毛到成品需要八十多道工序,制笔工艺全凭手工精心制作。每一道工序环环相扣,步步紧跟。

    刘腾龙笔庄的毛笔制作还有独特一技“长做深栽”。别家笔头做到5公分,栽到笔杆内1.5公分,而刘家要做到6公分,栽到笔杆内2.5公分。这样一来,笔不光周身有力 ,而且笔杆内还有力,使用起来可达到力至笔端,意至笔端的境界。

    常言道:“分毛如分金”。刘腾龙笔庄规定一般技术员不可挑选毛质,必须由有多年制笔经验的老技师方可胜任。“选毫犹如选将兵,一类归属一类中。秃杂曲绕皆不用,撕开捋齐入灰坑。”刘氏艺人们有一套自己选料的经验,非江浙一带的山羊毛不能用,非山兔紫颖不能入小楷上品,非东北三省狼尾不得列狼毫精品,在筛选过程中毛料如秃峰、杂色、 弯曲 、细绕者皆弃之,然后撕好捋齐进行腌泡脱脂。用不同种类的动物毛做成的毛笔有不同的性能,一般按毛的弹性分为三类:软毫、硬毫和兼毫。

    莲蓬斗笔是刘腾龙笔庄的新款产品,在传统工艺上加以改进,别的笔是一支笔杆栽一个笔头,可莲蓬斗笔一支笔杆栽十七个笔头,形似莲花,此笔命名为“莲蓬斗笔”。上世纪八十年代著名书法家魏启后先生用了此笔,甚觉得心应手、挥洒自如、与众不同,随手提笔疾书:“笔精墨妙,人生一乐”。

    一号龙飞凤舞是长峰笔的一种,用高档山羊毛和猪棕,在传统的工艺上精工细作,此笔在刘腾龙毛笔中具有独特风格。上世纪八十年代,当代名画《八女投江》的作者、中国著名画家、鲁美学院的终身教授王盛烈先生擅用此笔作画,他曾题写“书画之友”四个大字相赠。

    “纯紫尖”小楷笔个头不大,可它是刘腾龙笔庄的当家产品。刘氏笔业的“省优”、“部优”、“河南名牌”均由“纯紫尖”这杆笔所夺取。刘氏毛笔之所以能在全国制笔业中享有“南湖北刘”之美誉,也多是仰仗“纯紫尖”。“刘腾龙笔庄”五个字,就是现代书法巨匠欧阳中石先生用“纯紫尖”所题。

    刘氏制笔有一个祖传秘要,就是要求艺师做每一道工序都必须坐方凳而不能坐靠椅。这是祖传的规矩,不能更改。为什么不能坐靠椅呢?恐怕是坐靠椅因背有所依,容易慵懒,没有坐方凳能使人聚精会神,不能聚精会神就不能把神融入笔端,就不能保证每道工序的质量,最终很难制出通神达意的好笔。

    至于如何久坐而不伤身体,而且能保证聚精会神,这里大有学问。刘氏口传相授的《坐功》歌诀说:坐如参悟气归田,行气运力两臂间。心手相应气使转,不是神仙胜神仙。这里面颇有以苦为乐的味道。

    刘腾龙笔庄在刘兰亭手里才真正是得到了发扬光大。从政界来说,刘腾龙笔庄的毛笔进了中南海,并受到很多要人的称赞。东汉时,刘氏笔出了皇宫如今又进了“皇宫”, 可以说圆满完成了它的历史宿命。从书画界来说,中国书协主席张海 ,河南省文联主席、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马国强等都是它的拥趸。商丘的书画名家王清健、谢国启对其也颇为偏爱。由此来看,刘氏毛笔的工艺和质量已无需我们这些门外汉赘言。

    杨氏(西军)牛肉:蒙古风味的豫东化

    宁陵杨氏牛肉传至杨西军已经是第25代了。杨氏(西军)牛肉在豫东一带是有一定知名度的。但是要想吃到正宗的杨氏(西军)牛肉,还真不是那么容易,你需要赶到宁陵,因为它独此一家,别无分店。

    作为河南省的老字号,我们谈到杨氏(西军)牛肉,还必须追溯它的历史。老字号可以说是越老越有价值,为什么呢?你想,它能从几千年、几百年前传到现在,说明它一直都有市场需求,它自有不同于他的风味或者是风格,那才是它真正的“生存宝典”。

    从杨氏(西军)牛肉的发展历史看,它的风味应该是蒙古风味的豫东化。据说,杨氏牛肉的创立者是忽必烈的御厨杨汝岱。具体地说,应该是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年),距今将近800年了。

    当时,随蒙古军征战,因戍边、屯垦而定居宁陵的“回回”中,有一支跟随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征战,专门为成吉思汗和高级将领制作牛肉,并被赐姓“杨”氏的“回回”的后裔。他们在宁陵定居落户后,就以制作牛肉为营生,维持生计。在传统牛肉制作的基础上,融入随军征战食粮牛肉干的风味,使杨氏牛肉具有色泽鲜红油润、亮里透明,气味郁香诱人、肥嫩不腻的特点。

    宁陵杨氏牛肉的开山祖师是御厨杨汝岱,在落户宁陵之前一直跟随忽必烈征战东西,其厨艺深得元世祖赏识,忽必烈尤以喜欢其制作的五香牛肉为甚。元世祖至元十九年,杨汝岱在宁陵阳和街上,开设了“杨氏牛肉铺”。当时就有不见其物、便闻其香的美誉。

    宁陵杨氏牛肉传至杨西军,已经是第25代了。宁陵杨氏(西军)牛肉,是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着色红润鲜亮,肉质细嫩,多食不腻,热食可切块,冷食切成薄片,透香无比,引人食欲,是与哨子汤、杠子馍、垛子羊肉齐名的宁陵县“四大名吃”之一。

    杨氏(西军)牛肉的制作工艺独特,依靠当地特有的土壤、水质、气候、人文等因素,从生牛屠宰、生肉切割、腌渍、锅煮等操作程序和操作方法,到用盐、用水以至加工的节气时令等,都十分讲究。制作时必须选用上好牛、上好肉,加工技术非常独特,有些是祖传的秘法,我们无从知道。

    《本草拾遗》称牛肉“消水肿,除湿气,补虚,令人强筋骨、壮健”。《医林纂要》称:“牛肉味甘,专补脾土。脾胃者,后天气血之本,补此则无不补矣。”从养生角度看,牛肉有补脾胃、益气血、强筋骨的作用,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铁、钙、磷和维生素B1、B2,现在医学研究证明,蛋白质所含的氨基酸甚多,营养价值亦高。近几年来,杨西军和妻子马梅在传统工艺基础上,又加入了当归、党参、熟地黄、枸杞、丁香、杜仲等十八味名贵中药材,使宁陵杨氏(西军)牛肉色、香、味、形极佳。(侯国胜)(原标题:商丘老字号:千百年的文化血脉)



 

责任编辑:C005文章来源:商丘日报 原文时间:2011-08-28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传承三百年的景家麻花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