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官吏三年一任,足迹遍及各地,很不稳定。因此,官吏的职田一般不封在任职所在地,而是以赐封在祖籍为多。范仲淹的职田,如分在老家江苏吴县很不现实,此时的他还没有恢复范姓;分在山东长山也不现实,因为范仲淹已经离家出走,立志“自立门户”,和朱姓似乎没什么关系。
此时的他,最有感情的地方当为应天府,几年寒窗苦读得到了老师和很多同窗好友的帮助,如戚寺丞(戚舜宾)、石延年(曼卿)、张方平、王洙、晏殊等,均与范仲淹有交往,不但学到了知识,得到了温暖,而且从这里发迹进入仕途。这时,他职田的地址首选当为应天府。
但是依照官职,应天府附近的田地当为朝中要员职田之所在,当时身为广德军司理参军的范仲淹只是个从九品掌管讼狱、审理案件的小官,其职田位置只能选在离应天府较远的辖县范围内。于是,范仲淹把自己的职田定在宁陵一带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范仲淹的后人亦对商丘情缘颇深:其次子范纯仁曾经在襄邑(今商丘市睢县)做官,范纯仁后人从苏州祖籍返归商丘虞城居古虞国之地定居……
据《宋史·范纯仁传》及清光绪十八年《睢州志》载,1062年,范纯仁被推荐为开封府襄邑县知县,这里有一片皇家卫戍部队御林军的牧场,那些御林军飞扬跋扈,牧马时经常践踏老百姓的庄稼。百姓告到县里,范纯仁二话不说,当即逮捕了一个侍卫,并当众处以鞭杖之刑。牧场的主管大怒,上报朝廷。宋仁宗立刻派出御史前往纠察,范纯仁理直气壮地说:“养兵的费用来自田税,若毁坏了百姓的田亩,还不能依法惩处肇事者,田税从哪里来?”还好,仁宗听说了他的话之后,下诏不再追究此事。因为在襄邑的突出表现,范纯仁没过两年就被提拔。刚即位的宋英宗亲自擢升他为御史台台谏。从此,范纯仁开始参与朝政,并成为一代名相。
如今,虞城县利民镇有“范仲淹祠堂”和明代从苏州返迁来的范氏宗亲。范氏族人后裔至今仍分布在黄河故道南北数十里,并且现在还珍藏有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增续的《虞城范氏族谱》。《族谱》载:“宋参知政事、资政殿大学士文正八世至士聪祖,率其次子文理祖迁居河南纶城,即吾迁虞始祖仲宣房,宋丞相纯仁祖之嫡脉也。”“士聪,苏州人,宋元之际,北迁虞,子孙因家焉。”明末,户部主事、山海监军兵备道范志完在虞城县利民镇中心建造“范文正公祠堂”,一直祭祀至新中国成立初期。至今《虞城范氏族谱》还存有当年祠堂的地图和祠堂的全部对联。
天下之忧忧在人前,天下之乐乐在人后。范仲淹噙着生活的苦难让泪水在心底滑落,却面对天下担当起家国责任和民生情怀。他从应天书院走出,融诸子圣贤的思想光辉于一身,成为一代大家;他从商丘大地走出,践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诠释人生。熔铸崇高,宠辱不惊,厚重商丘给予了范仲淹无尽的思想底蕴与精神力量;名人丰碑,文化名片,忧乐范仲淹也成为商丘永恒的符号与精神守望。【原标题:寒门学士婚缘应天府】
已有 0 条跟帖 |
用户名: 注册 字数: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