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学习是张剑宁取得不断进步的阶梯
张剑宁给家乡人民的题词
张剑宁在指导学生
张剑宁在查房
他在国内率先采用“立体计划”系统治疗帕金森病获得成功;他做过的开颅手术有1万多例,最多一天做7台手术,一周做30余台手术;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领导“十顾茅庐”从西安请到北京的专家,他是海军总医院第一个院中院的首任院长。
他叫张剑宁,一个在黄河岸边长大的渑池山里娃,一位从三门峡走出去的全国、全军知名神经外科专家。
从理科梦到学医路
日前,“走南闯北三门峡人”采访组专程来到北京,忙里抽闲的张剑宁热情接待了采访组成员,一身海军军官打扮的张剑宁显得格外潇洒。
1964年出生的张剑宁,是渑池县陈村乡南庄村人,父母当时都是南庄小学教师。张剑宁的家就是父母所在学校的教师宿舍。由于长年住在学校,深受文化熏陶,他幼时识字颇多,人人见了都夸他聪明。
这个聪明的孩子没有辜负邻里的赞誉,15岁那年,张剑宁以优异成绩从渑池高中的重点班毕业。该报考哪所大学呢?年纪尚小的张剑宁听从父母的安排——学医。
“我母亲身体不大好,经常求医,她认为儿子将来学成毕业能帮助更多的人。” 张剑宁说。“但高中时我的物理、数学成绩非常好,本来想学理工科。去学医不是我原本的想法。我父母觉得学医好一些,将来能够悬壶济世。我那时对医学完全不了解,只觉得医生很神圣。”
1979年,带着父母的期望以及对医生职业的懵懂,还未成年的张剑宁走进了新乡医学院的大门。大学生活并没有给他带来多少新鲜感,取而代之的是大学课程带来的巨大压力。
“当时是我老爹送我去上大学的,此前我没有出过远门。到校后当天晚上我就不想上了,我想复读。”张剑宁说。
经过老乡和学长们的劝说,张剑宁勉强留了下来,但他的心思没有放在专业学习上。对于15岁的张剑宁来说,人体的器官、骨骼、神经等构造无异于“天书”。
对医学不感兴趣,张剑宁业余时间都在看物理、文学等方面的书籍。
大学第一学年主要学解剖学。“我对解剖学好奇,不恐惧,但没有啥兴趣。一次上小课,老师在讲解肩胛骨,我居然睡着了,将手中拿着的骨头掉到了地下,引得全班哄堂大笑。” 张剑宁笑着说。
这种状态持续了一个学期,慢慢地看得多了,听得多了,张剑宁逐渐对医学不再厌烦。
“我虽然对医学不感兴趣,但我有很强的好胜心,考前认真复习,每次考试的成绩都很好,并得到老师的表扬。于是此后我开始认认真真学医了,并在学习中对医学价值有了全新认识。”
从参军入伍到考取研究生
1983年,张剑宁从新乡医学院毕业,被分配到沈阳军区总医院。1985年,张剑宁光荣从军,也圆了他儿时的军旅梦想。
“应该说,医学是门复杂的学科,从医者不仅要有耐心和吃苦精神,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极强的敬业精神。譬如抢救心脏病患者,技术精湛或许就将人救活了,没点硬功夫或许患者的生命就终止了。”从医后,张剑宁对医学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
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以更精湛的医术更好地服务病人,1986年,张剑宁来到西京医院神经外科学习,这时的张剑宁已经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在这里,勤奋好学的他得到我国第一批神经外科医生、著名神经外科专家易声禹教授的青睐。
“易声禹教授当时是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的科室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943年考入当时的中央大学医学院,后来参加中国远征军远赴印度、缅甸抢救伤兵。他还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解放一江山岛战争、中越自卫反击战和抗震救灾医疗队。易老师的国外学术交流活动频繁,英语会话能力非常棒,学术思想相当开明,他想让我考取他的研究生。”
1987年,张剑宁顺利考入第四军医大学神经外科,师从易声禹教授开始硕士、博士阶段的学习。在这里,张剑宁被神经外科这一广阔的领域深深吸引,不断地汲取知识,探索未知。就这样,他从一个起初对医学毫无兴趣的学生娃,逐渐成长为神经外科领域的佼佼者。
1990年,张剑宁获第四军医大学医学硕士学位。1993年,获第四军医大学医学博士学位。他先后任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京医院)神经外科讲师、主治医师、副教授、副主任医师。2000年,36岁的张剑宁成为教授、主任医师和研究生导师。2006年,成为科室副主任。
从初次手术到技艺精湛
众所周知,人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分,是人体的“司令部”。如此精密的器官却仅比豆腐脑略硬一点,脑神经细胞也极为脆弱,缺血缺氧5分钟就会导致人体残疾甚至死亡,所以,神经外科手术被称为“在万丈深渊上走钢丝”,而做神经外科手术的医生被誉为“刀尖上的舞者”。张剑宁就是一位技艺精湛的“舞者”。
“舞蹈虽美,但这美的背后是对医生100%精确、100%体力和100%耐性的苛刻要求。”张剑宁说。
无影灯见证了张剑宁数十年如一日在刀尖上的磨砺与精进。而正是这样的执着坚持,让张剑宁创造了由他主刀的第一台手术就将已被医院判了“死刑”的病人从“鬼门关”抢救回来的奇迹。
“做那台手术时大概在1989年,那时我还在读硕士。医院接诊了一名在事故中严重颅脑损伤的患者,当时患者已到脑疝晚期,几乎没抢救过来的可能。那时我无权做手术,但病人处于九死一生之际呀,我急于救人就大胆上阵了。最后手术很成功,患者术后也活得很好。”张剑宁回忆道,“关键在于我的心理素质很好,做手术时一点也不紧张。我就按照导师教的,手术做得很快。手术成功后得到导师的赞赏,使我的信心由此大增。”
其实,类似于这样起死回生的奇迹,在张剑宁的手中经常创造。至今,他还清晰记得,一位被病痛折磨40年的巨大神经纤维瘤患者在成功摘除肿瘤后的喜悦。
据不完全统计,张剑宁从医至今已完成逾万例手术,其中包括颅颈区畸形、脑干肿瘤、海绵窦内肿瘤、颅内动脉瘤、巨大脑动静脉畸形、颅底肿瘤、脊髓髓内巨大肿瘤等业内视为“专业禁区”的疑难复杂手术,且成功率很高。
在这些疑难复杂手术中,有一名脑积水患儿——旦旦,让张剑宁牵挂了很多年。
当年的3岁男孩旦旦,脑袋比成人的还大一号,属于典型的脑积水,脑积水会影响下肢运动。因无钱医治,家人带着旦旦在西京医院门口纸书求医。时在西京医院工作的张剑宁发动科室员工捐款相助,并动员相关厂家赞助手术器材。不久,张剑宁为这例因严重脑积水引起的巨大头患儿免费成功实施脑室——腹腔分流术。
“旦旦在手术成功后曾对着我笑,那种感觉让我无法形容,我觉得心里特别特别地美。” 张剑宁说。
中央电视台“走近科学”栏目为此特意制作了一期专题节目——“旦旦不哭”。节目播出后,全国各地观众纷纷来电来信感谢张剑宁的爱心,并有大量脑积水患者慕名前去求医。
2008年,就有陕西安康一名头部肿瘤患者找到他。这名患者十几岁放牛时被毒蜂蜇伤,后来头上长了一个肿瘤,经常溃烂。因为家里太穷,他在50多岁时才在其侄女的陪伴下去医院治疗。
“这是一个大手术,肿瘤约有十斤重,手术的风险很高,家属说若不能医治就回家等死了。我实在于心不忍,决定为他做切除手术。手术一直做了十几个小时,光血液就输了一万多毫升。中央电视台记者在现场进行采访,当时我心里确实有压力,但由于术前准备充分,手术很成功,患者康复后还不时给我来电问候呢。”谈起这些,张剑宁的脸上溢满了幸福。
从西京到北京
患者们病愈后的充满感激的微笑,成为张剑宁在治疗神经外科疾病这条道路上不辞辛苦、坚定执着的原动力,口口相传使张剑宁的名气也越来越大。200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向当时在西京医院工作的张剑宁抛出橄榄枝。
但是这样的优秀人才西京医院又怎能轻易放弃?直到2011年,在海军总医院主要领导“十顾茅庐”之后,才将张剑宁成功引进到北京。
“当时我在西京医院是主力,临床各方面的手术都能做,西京医院和第四军医大学都不想放我走。海军总医院领导锲而不舍地去做工作,医院的政委、院长去西安不下20次,说‘十顾茅庐’一点也不过分。西京医院的院长曾对来访者说,你们来西京我们欢迎,但绝对不能提要张剑宁。”张剑宁笑着说。
但海军总医院一直没有放弃努力,5年中一直将海军总医院神经外科主任的位置空着,甚至原主任到了退休年龄还在紧守岗位,等待张剑宁的到来。
“这5年,海军总医院的政委、政治部主任换了好几任,但新领导仍在做工作。”张剑宁说,“海军总医院的耐心和诚心让我非常感动,考虑到我国海军正在走向深蓝海洋,我得为海军作出些贡献,终于答应了海军总医院。”
2011年2月,张剑宁终于来到海军总医院工作,海军司令部和海军总医院党委领导多次到海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医院视察,海军总医院申办全军神经外科研究所也取得成功,由张剑宁任所长。
从担当重任到跨越发展
从医30多年来,张剑宁在临床工作和科学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令家乡人民和业界同仁倍感自豪的成绩: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医院院长、中华神经外科学会立体定向与功能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海军神经外科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小儿神经外科专家委员会委员……
这一个个令人艳羡的头衔背后,是对张剑宁在专业领域所取得卓越成就的充分肯定。记者在他同事们的口中,得到了更确切的佐证。
“从治学上讲,张教授格外严谨,他经常提出许多问题让我们在思考中进步;从技术上讲,张教授手术做得相当漂亮,我们常称他是位手术教授、查房教授;从服务上讲,张教授是个格外有爱心的人,患者在术前、术后都能感受到他的浓浓爱意。” 海军总医院神经外科住院总医师贾博这样说。
担当海军总医院神经外科中心主任后,张剑宁经过一番深入的调查研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提出靠制度建中心、靠文化建中心的发展理念,立志把科室建设带入一个新的高度。
在海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四科护士长郑春玲眼里,张剑宁“既是一位对工作要求特别严格的领导,他连病历上的标点符号都要求不能出一点儿错”,“又是一位非常体贴属下的长者”,“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这两年我们医院的神经外科发展得特别快,张院长实在功不可没”。
事实确如郑春玲所说。张剑宁到海军总医院的时间不算长,但却没有辜负海军总医院领导的重托,一步一个坚实脚印,推动者神经外科实现着跨越式的发展:
2012年7月18日,全军神经外科研究所在海军总医院挂牌成立;
2012年11月23日,海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医院挂牌成立,这是海军总医院历史上第一个院中院,张剑宁任首任院长;
2011年,神经外科的年手术量不足1000例, 2012年陡增到2500例,2013年前半年就高达2000余例;
院中院的工作人员达150人,并成功举办了全军、北京神经外科大会。
从名医到科研精英
从医以来,张剑宁在临床工作和科研工作上都取得了不菲的成果,不但是位全国闻名的好医生,而且是位科研精英。
在临床工作方面,张剑宁平均年门诊量约1000例次,每年进行各类神经外科手术约600余例次,病人治疗结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以下方面,他的医术更是独具特色:
他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立体定向开放手术治疗脑重要功能区及深部小病灶、脑重要结构区囊性肿瘤、脑内金属异物及脑室先天畸形。这种微侵袭手术创伤很小,病人术后恢复快、费用低,目前已累计治疗病人1000多例。他的研究成果曾在韩国汉城第三届亚洲立体定向及计算机辅助神经外科学术大会上交流,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国内20多家医院先后派人前去受训学习并推广应用。
他在国内率先采用“立体计划”系统治疗帕金森病获得成功,结合其他手术方法现已治疗帕金森病985例,有效率达98%,并发症发生率小于4%。治疗扭转痉挛、痉挛性斜颈、半身投掷症、脑性瘫痪等疾病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国内多家媒体对这一新技术纷纷作出报道,中国大陆、港澳地区及东南亚国家的病人也闻名前去求治。
他运用显微手术、神经导航等高新手术技术完成脑干肿瘤、颅颈区畸形、海绵窦内肿瘤、颅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颅底肿瘤、脊髓内巨大肿瘤等复杂手术2000余例。他首次将氩氦刀用于颅内肿瘤切除手术并取得成功,属国际首例。颅内肿瘤诊治新技术临床应用获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
他手术治疗脑积水疗效显著,尤其是在对小儿先天性脑积水的外科治疗方面有很深的造诣。
在科学研究方面,张剑宁主要进行颅脑战创伤的基础与临床救治、脑恶性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以及运动障碍的神经调控等研究,尤其对颅脑损伤后中枢兴奋性神经递质、血液流变学改变等对脑水肿发生发展的影响以及血液稀释、丹参等的治疗作用进行了较深入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4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承担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军队科研课题2项。
目前,张剑宁主要结合临床从事多功能脑立体定向手术系统的开发与研制。现已成功研制新型多功能脑立体定向仪,该定向仪可同时与X线、CT、MRI配套使用,设计先进,具有中心原点校正系统,精确度高,操作方便,并且适用于各种手术体位,综合性能优于国外同类产品。该系统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临床应用取得了满意效果,并在国内30余家医院临床使用。
行医之余,张剑宁笔耕不辍,学术上也有不菲成果。他参与编篡《神经系统肿瘤学》《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学》《微创神经外科学》《现代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学》《急症神经外科学》《颅脑损伤诊治指南》《头痛诊断与治疗》《中风的诊断与治疗》《脑组织移植》《外科学》《实用神经外科手册》等专著20余部,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
张剑宁有个目标,那就是建设全国一流的神经外科医院,这个目标正在稳步实现。
从家乡行到故土情
随着张剑宁的名气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家乡患者纷纷慕名前往求医。记者在海军总医院神经外科病区采访期间,不时能听到熟悉的家乡话。
“我是从家乡走出来的,为家乡人看好病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张剑宁的话中充满了乡情。
在家乡人眼里,从渑池走出去的名医是家乡人民的骄傲,也是家乡患者的依靠。因此,早在张剑宁刚到西京医院当医生时,家乡人就不断去找他看病。张剑宁为他们就医提供了很大程度上的便利。
张剑宁到北京工作后,河南、山西等中部省份,陕西、甘肃等西北省区的患者慕名追到北京。
在海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就诊的孟女士来自渑池县城关镇。她的儿子不到两岁,患了脑积水,在去他处求医无果再次病情加重后,专程找张剑宁做手术。
“咱们这位老乡挺热心的,他的电话是我们从别人那里问来的。早上我们在北京站下了火车就给他打电话,到医院后他就给安排好住院床位,手术做得也非常好,再观察两天就可以出院。” 孟女士的话中充满了对张剑宁的感激。
47岁的胡女士来自湖北,因患脑膜瘤就诊,张剑宁为她做了开颅手术。“我这病不大好治,女儿通过上网反复查询、对比后,认为全国患者对张教授的评价最高,于是我们就赶来北京看病了。” 胡女士说。
技术精、名气大,使得张剑宁总有看不完的病、做不完的手术。尽管如此,他仍要挤出时间回到家乡,为没有经济能力到北京大医院治病的乡亲们做手术。
2012年11月,渑池中原医院在渑池县陈村乡南庄村隆重开业,张剑宁专程赶回家乡为该院与解放军海军总医院结为协作医院揭牌,并常年技术指导该院重点科室神经外科。
采访结束时,张剑宁欣然应邀给家乡人民题词:心系家乡父老健康,情往故土山水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