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乾鸿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刘艳丽
【序】这个为上海人安居的女人不愿接受采访,原因很简单,这是一个美丽的女人,美丽的女人总是很内敛。她说,作为一个在沪创业的河南人,我只是为上海的建设尽了自己的力量。她说:我们还是谈诗吧,递给了记者一册刚出的诗集《走过了冬天》:“我喜欢写诗。这是第二本了。”
望着这个美丽的女人,想到她用写诗的手和纤弱的双臂,在上海建起的9栋连体共5万平方米的楼群,400家上海人因此从棚户搬进了楼房,记者感叹良久。
刘艳丽,42岁,河南省灵宝市人。
【与群雄共舞的女人】
她有浓烈的儿女情怀和作为母亲的深深眷恋,但她不得不“头戴金盔压双鬓”,完全忘记自己的性别,在大上海的舞台上与各路群雄共舞。在未开创自己的事业之前,她曾经在银行做过职员。从事房地产是从房产公司的财务经理开始,到上海先是参建了闸北区的一些工程,参建过程不断学习,积极积累为她以后独立行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机会总是光顾那些有准备的人。1999年对刘艳丽是关键的一年,这一年,她在上海参与和实施了市政府棚户区改造工程,著名的虹镇老街25号(东)地块由她拆平,并建起了一座拔地而起的新城——“罗马假期·乾鸿苑”。
虹口的虹镇地区,原来是旧有的集镇,有大量的本地村落和少量的石库门住宅,是一个繁荣的市区。八·一三之役,日军从黄浦江一线向北进攻,炮火把这个区域全部荡平。战后,从外地流落到上海的难民纷纷到这些没有人管的战争废墟上搭建棚户,到上世纪40年代末这里已经成为大规模的棚户区。
棚户简屋往往只是用毛竹、芦席、油毡、铁皮之类搭成的窝棚,俗称“滚地龙(笼)”。棚户区毫无规划可言,号为“迷宫”,通道弯弯曲曲,路面高低不平,有的通道只能一人侧身而过。社区秩序的维持很大程度上依靠同乡关系,没有任何市政管理。(引自上海http://www.zmw.cn )乾鸿苑于棚户拆迁后的第二年即2001年第二季度落成,就是前文所说的9栋12到14层不等的连接一体共5万平方米的楼群。400多家从棚户区走出的上海人就此安居。
【散发出檀香清气的女人】
乾鸿苑的总经理刘艳丽是个隐约散发出檀香清气的女人,这是因为她常去寺院参拜的缘故。但是她从来不混淆幻想和现实的距离,在诗集《走过了冬天》里,她不止一次对束手无策总想指望老天爷的姐妹们呼吁,要自强自立,因为“这天不为你而再晴起来”。
常去寺院参拜的隐约散发出檀香清气的女人,却在棚户区改造中,不得不学会了“打架”。
为了拆迁速度,刘艳丽委托了专业的拆迁公司,但却发现进度缓慢。询问拆迁公司,得到的回答是居民们不愿拆,说当年日本人都赶不走他们,谁能迁得动?这让她感到吃惊。她告诫自己一定要冷静,同时决定去探个究竟,直接跟拆迁户沟通。于是每天早上,虹镇老街的街头便每每见到这个美丽女人挨家挨户了解情况的身影。危房改造采用的是按人补偿货币的办法,她发现了拆迁公司的许多猫腻,也发现了许多确实困难的人家。她就把这些记在本上,存在心里,一一解决。这样的老总,让拆迁公司瞠目结舌。
然而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一定存在着品德上的差异。在拆迁过程中,真的有人以为借拆迁“捞”一笔的时候到了。任你怎么苦口婆心,任你怎么和风细雨,任你怎么慈眉善目,都不行,逼着人不得不打架。作为女人的刘艳丽不眨眼,不怯阵,不因为是个女人就让人觉得好欺负。她迎着拳头上。而往往在她迎着拳头上的时候,对方蔫了,避让了。
后来还因为款子划给了建筑商,建筑商却不给民工工资的事,刘艳丽又斗争了一场。
创业难,创业的女人更难。
“架”打过了,建筑商从此再没敢小瞧这个弱女子。
从没有获得过尽昼的安宁告别战争一样挥去尘埃一栋栋倒下的破屋
淹没了沉积的忧怨
与贫穷与苦恼与潮湿分娩幸福
这个有檀香清气的女诗人写下了前边的《拆迁之歌》。
【一个开拓的女人】
乾鸿苑的楼上,我们一边等待采访对象,一边观察她创作的这个楼群。推开窗户,一切都是那样的清新、亮丽和厚实,让人觉察到一种蕴含其中的韵味。
9幢连在一起的楼群长170米,是当年建筑的上海最长的楼群。刘艳丽利用楼群裙楼的楼顶,建造了一座3000多平方米的空中花园,美化了生活,绿化了环境,提升了楼群的品位。阳光洒落在挂着露珠的花的枝叶上,那水珠显得特别明亮,花叶便有了一种透明的色彩;平坦的草地如一幅吸足了色彩的油画,就见有蝴蝶在画中翩翩飞逐。
刘艳丽说,本以为工程结束后自己会高兴得手舞足蹈,或者喜极而泣,实际上却如止水般平静。她在诗集中说,自己最得意的收获是“心灵愉快的提升”。
乾鸿苑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但只是她事业的一部分。她的公司还全资收购了一块工业仓储用地,面积50多亩,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她下一步想在物流业动动脑筋。
刘艳丽翻开诗集,让我们看:
是涌潮还是浪海要用船来试一定要试一帆风顺的时候一定要坚信船是为你而来
【一个充满理想的女人】
刘艳丽和大多数的河南人一样,迈进大上海,有过创业的艰辛、被拒绝的尴尬和笨拙的洋相。如今都成了历史。她已经走过了冬天,超越了自我。她深深眷恋着故乡,关注着河南,认为产业的持续发展,才能带来大的积累。
她说:“创业处处是故事,每个故事,都是对心灵的锻造。”她又说:“假如有理想,就努力去实现它,假如设定了目标,就一定会有困难,要克服它。”
让我的祖国的地和水空气和果实甜美起来让我的祖国的家庭和市廛森林和田野充盈起来
她用泰戈尔的诗句表达了她的诗情和理想,起身告辞…… □本报赴上海报道组 苏玉琴 王运增 (原标题:在沪创业:让上海人安居的河南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