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三门峡 >> 文化遗产 >> 文遗赏析 >> 浏览三门峡

虢国组合形玉佩饰鉴赏(6)

2013/12/10 17:05:29 点击数: 【字体:

虢国组合形玉佩饰鉴赏
图13 玉组佩
虢国组合形玉佩饰鉴赏
图14  虢国墓地M2001玉器出土情况


    在文献中组合形的玉佩又被称为“杂佩”、“大佩”、“玉佩”等,是将几种不同形状的单件玉佩,用彩线以不同的方式串联在一起。《毛诗·郑风·女曰鸡鸣》最早记载了组玉佩的组合方式:“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毛传云:“杂佩者,珩、璜、琚、瑀、冲牙之类。”西周时期的组合玉佩主要有三种形制:一是位于死者胸、腹部的多璜联缀的主体组合玉佩,如上述的五璜联珠组玉佩;二是长条形片状玉一端串联小玉珠和绿松石珠,呈递增式的组合方式,如上述的两件组玉佩;三是以玉牌与珠、管等类灵活组合的小型发饰、项饰、腕佩等。这些组玉佩的构件,既可单独作为佩件,又可成组串联,特别是串连起来组合成组玉佩饰,更是显得美轮美奂,富丽堂皇。周人崇尚美玉,《周礼·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因此周代玉器成为贵族们进行祭祀、朝聘、征伐、宴享、婚配、丧葬等活动的家国重器,同时玉器也被周人赋予道德观念而人格化,赋玉以德,喻人以玉。当时的士人,将德的最高境界,比附玉之温润坚洁,将高尚人格的砥砺修行,寓之于美玉之琢磨精雕。佩玉正是君子规范道德、约束行为的标志,因此《礼记·玉藻》上说:“凡带必有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

    西周时期,社会礼制的日臻完善,体现在玉器上,就是相应地产生一套严格的用玉制度。虢国墓地的两座国君大墓对玉器的摆放,就充分体现了西周玉器在礼制中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大型组合玉佩的产生更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在大型联璜组玉佩上,璜的背面残存有宽带状的“朱组”(红色编织丝带)痕迹,这与《礼记·玉藻》记载的“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组绶”相吻合,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而不同等级的墓葬用玉的数量差异也十分明显,国君或等级较高的身份地位高的墓葬,出土玉器较多。虢季墓出土玉器724件(组)(图13),虢仲墓出土800多件(组),两座国君墓出土玉器达1500多件,占虢国墓地出土玉器总数的半数以上。此外,国君夫人梁姬墓和两座太子墓出土玉器也较丰富。一些大型的组合玉佩,如联璜组玉佩仅见于两座国君墓葬和一些国君夫人墓中,而这类组玉佩中用璜的数量与墓主的身份有关。虢季墓代表身份的列鼎数量为7鼎,佩戴联璜组玉佩的用璜数量为7璜;虢季夫人梁姬墓出土5个鼎而其相应的联璜组玉佩5璜。山西北赵村晋侯墓地M31出土六璜佩,山西晋侯墓地的M92则出土八璜组玉佩。由此可见,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组玉佩是贵族身份在服饰上的体现之一。用玉多少、佩饰的复杂程度、长短则成为区别身份地位高下的重要标志之一。身份愈高,用玉愈多,佩饰愈复杂,长度愈长,相应地就要求走路时,步子愈小,走的愈慢,愈显得气派,风度俨然。《礼记·玉藻》:“君与尸行武,大夫继武,士中武。”孔颖达注疏:“武,迹也。接武者,二足相蹑,每蹈于半,半得各自成迹。继武者,谓两足迹相接继也。中犹间也,每徒,足间容一足之地,乃蹑之也。”就是说天子、诸侯和代祖先受祭的尸行走时,迈出的脚应踏在另一只脚所留足印的一半之处,可见行动之慢。大夫的足印则是一个挨着前一个,士行走时步子间就可以留下一个足印的距离了。可见,佩玉在表示身份的同时,在某种功能上也起着节步的作用。据《礼记·经解》上记载,在佩戴这些组玉佩时“步行则有环骊之声”。可见在获得审美效果的同时,佩者还可以听到玉佩之间因轻轻撞击而发出的悦耳玉振之声,获得听觉效果。振玉之声和色彩的组合,使得身份标志与感官愉悦相映成趣,可能正是周人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吧。(本文作者黄林纳系河南博物院馆员) 作者:黄林纳 宋兴【原标题:虢国组合形玉佩饰鉴赏】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中国文物网 2011-6-7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